婴儿喂养200例行为调查分析
2012-06-02刘兴芬
刘兴芬
喂养行为是指儿童与喂养人之间的与儿童能量摄入发生联系的行为,它包括婴儿食物制备、喂养者的行为、婴儿的行为、喂养环境等。它与儿童营养状况、生长发育密切相关。长期不适宜的喂养行为,将造成营养失衡,导致儿童营养不良或过剩[1]。6~24月婴儿正处在转奶期,是喂养问题出现的高峰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5月至2010年7月就诊的1~2岁婴幼儿200名,男、女各100名。
1.2 方法 通过体格检查、问卷的形式,询问儿童的出生情况,出生体重,婴儿期监护人和喂养人,回顾性调查其6~12月时喂养行为,内容包括4个月内喂养方式,添加泥糊状食物时间、种类、次数,开始学自握勺的年龄,喂养过程、环境、情感交流、喂养时间等。以及患病时间和诊治次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喂养人是父母的59例(29.5%),是祖父母71例(35.5%),由祖父母和父母(或其中一人)共同参与喂养的70例(35%);4月内纯母乳喂养114例(57%),混合喂养63例(31.5%),人工喂养23例(11.5%)。
2.2 泥糊状食物添加情况 在4~6个月引入半固体食物的142例(71%),4个月以前引入半固体食物的 23例(11.5%)。开始添加半固体食物的时间最早2个月,最晚12个月,平均为(5.32±0.68)首先添加的半固体食物谷类食物156例(78%),蛋黄、蔬菜等44例(22%)。22.5%婴儿在6~9月龄引入固体食物。见表1
表1 6~12月龄婴儿引入半固体及固体食物年龄(例,%)
2.3 进餐环境及喂食时间 边吃边玩(玩具、电视、音乐等)或多人逗哄着进餐共136例(68%),进餐地点不固定84例(42%),没有固定的餐具129例(64.5%)。进餐时间30~60 min 86例(43%),>60 min 6例(3%)。
2.4 学习握勺及学用杯喝水 至12月龄23例(11.5%)学习握勺,到9月龄29例(14.5%)可用杯喝水,到12月龄103例(51.5%)未断离奶瓶。
3 讨论
婴幼儿的营养结局由营养素摄取,营养行为和营养气氛共同决定,儿童喂养分三个阶段,母乳喂养、转达奶期食品的添加,固体自然食物阶段,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素的来源已基本不存在问题,科学育儿知识,营养行为和营养气氛成了主要影响婴儿生长与营养的主要问题[2]。
3.1 婴儿的喂养与喂养人的信息量有关 养育人教育程度直接与喂养行为有关,喂养人的文化程度越高,了解相关的营养和这个时期是学习新行为的关键时期喂养知识就越多,此组婴儿中祖父母参与喂养的占70.5%,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和信息来源的有限,主要参照既往经验或主观众想象为婴儿提供食物,想吃就喂,未形成正常饮食规律,严重影响婴儿消化吸收,从而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3.2 家长对转奶期婴儿半固体、固体食物的添加缺乏认识此组婴儿中82.5%在6月龄前添加半固体食物,11.5%在4月龄前引入半固体食物,22%的选蛋类做为首次添加食物。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营养素的需要,要及时对婴儿进行食物种类衔接。但是早添加泥糊状食物可能会使一些大分子异质蛋白进入婴儿免疫系统,增加过敏的几率,同时还会增加肾脏的负担[3]。
3.3 忽略咀嚼、握勺、杯饮等饮食技能的训练 在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种行为的出现有其“敏感期”,这个时期是学习新行为的关键时期。出生后7个月左右婴儿应该学习咬、嚼指状食物,咀嚼发育代表小儿消化功能发育成熟,是婴儿食物转化所必需的技能。此组中仅有22.5% 的婴儿在6~9月引入固体食物,14.5%的婴儿学习杯饮。10~12月龄婴儿开始有主动参与进食的倾向,握勺训练可以增进儿童对食物的兴趣,只有11.5%进行自握勺训练。家长不知道婴儿哺喂过程是学习过程,不了解饮食技能学习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婴儿的学习缺乏耐心,家长过分限制婴儿,很容易导致其厌食。
3.4 大部分婴儿进餐环境不适宜,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每次喂食时间>30 min占44.5%。喂时间过长,可能出现强迫进食。婴儿中有68%婴儿边吃边玩,需多人适哄或边看电视。半数的婴儿无固定的餐具和固定的餐桌椅,经常变换环境,不利于培养有效的进食条件反射,影响消化吸收。
综上所述,由于缺乏科学育儿的知识,缺乏正确的指导,不了解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主要依赖以往的经验和主观想象来哺喂婴儿,造成了婴儿的喂养行为问题。儿童保健和临床儿科医生应大力宣传科学育儿知识,鼓励父母参与到婴儿养育中,将婴儿纳入儿童系统保健管理,进行有效的生长发育监测,及时纠正喂养行为的偏差。
[1]刘湘云,陈荣华.儿童保健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6-108.
[2]徐海青.儿童进食行为与生长发育.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杂志,2004,9(2):26-28.
[3]赵卫红,郭素芳,王临虹,等.中国7城市婴儿辅食添加状况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