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手术患者医患沟通临床分析
2012-06-02黄志娟
黄志娟
妇科疾病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患者除了会担心手术治疗效果、术中疼痛等,还会担心其生育功能及性生活,导致其心理负担加重。大量研究发现,妇科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心理压力大,影响睡眠,导致其休息不佳,精神不济等[1]。我院医生为更好地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其紧张状态,加强医患之间的非语言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50例妇科手术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入选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70岁以下,无恶性肿瘤,无严重心肌疾病,无严重肝肾疾病,无精神疾病,无精神病家族史,无文盲,均为择期手术、开腹手术。
对照组患者75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47.84±6.92)岁。实验组患者75例,年龄在20~69岁之间,平均(48.13±6.72)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手术方式等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医生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常规治疗方法,根据自身职业素质和患者需求给予沟通。
实验组患者入院后,医生加强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①目光:医生在与患者的沟通中,要注意与患者的目光接触。在患者倾诉时,要看着对方,表示自己的关注。而在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时,则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用目光给予肯定,给予家属关照,让患者家属也能够在医生的目光下,积极地参与到医生的讲解中。用亲切的目光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医生的温暖。②衣着:人的衣着也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医生的良好外表,有助于树立患者对其的信心。医生端庄的仪表和整洁的服饰,能够缩短距离,让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感觉。此外,医生还可以画淡妆,表达对患者的尊重和医生群体的素质及美观[2],树立医生良好的威望,赢得信任。③体势: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及处置时,要表现出自己优美的体态。与沟通过程中,手势要大方得体,直立站姿,并微微向前弯曲,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听清医生的话,并缩短彼此距离。避免指手画脚等不良形象。患者感到疼痛,医生可以握住患者的手,或者拍肩膀给予鼓励;腹部疼痛时轻轻按摩其腹部可以稳定其情绪。对听觉有障碍的患者,抚触更可以传递医生的关怀[3]。④类语言:在面对患者时,要使用柔和平静的声调。避免出现惊慌和紧张等颤抖的声调,以免引起患者的误解。在倾听患者主诉时,利用“嗯”等声音,向患者表示其正在认真倾听对方的语言。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1 d、手术后3 d的焦虑状态和睡眠质量。焦虑状态采用国际通用的焦虑自评量表,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其焦虑状态越重。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调查量表,满分为21分,得分越高,其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状态降低,睡眠质量更好,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医患关系是目前社会公众关注的主要问题,且正日益突出[4]。而妇科手术患者,其承受压力的精神力较低,加之对生育等影响,导致容易出现疑惑、烦躁、抑郁等情绪,一旦沟通不足,就可能会引起医患纠纷的发生。
我院在临床工作中,在医患沟通方面,加强了非语言沟通,主要从目光、衣着、体势和类语言四方面入手。目光接触时人际间最传神的一种非语言的交往,其不但能够表达出医生对患者的重视程度,还能让患者更好地接受医生讲解的内容。衣着方面,能够给予患者一种医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感觉整洁的外表。体势可以表达出医生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例如,在讲解过程中,医生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对其的尊重。而类语言,还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医生更多的情感[5]。
通过这些非语言沟通,可以将医生更加真实的情感传递给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对其的关心和爱护,提高对医生的信任感,并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从本次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的患者,实验组加强非语言沟通后,焦虑状态降低,其睡眠质量更好,休息更加充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妇科手术患者加强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有助于降低其负性情绪,提高患者遵医行为,使患者住院期间更加舒适与安全,医生要灵活地运用非语言沟通中的各种技巧,并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6.7],使医患沟通更加有效。
表1 两组患者的焦虑状态与睡眠质量比较
[1]俞甜.非语言沟通在呼吸道烧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河北医药,2010,32(19):2775-2776.
[2]周栩.对我院医患纠纷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首都医药,2011,(8):25-26.
[3]那开宪,余平.医务人员应重视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9,37(7):72-75.
[4]黄晓晖,卢锡芝,陈慕媛,等.医患有效沟通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探索.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2):196-197.
[5]邓小玲,张翠萍,刘坚,等.非语言交流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4-5.
[6]侯莉文,白燕.外科住院患者对非语言沟通形式的评价.护理学报,2010,17(14):6-8.
[7]赵春燕,张辉.探讨非语言沟通对脑卒中失语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宁夏医学杂志,2011,33(5):47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