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经验分析
2012-06-01王珏帅
王珏帅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81)
一、问题的提出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进一步推进,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存款方面可通过促进替代性负债产品发展及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方式推进[1]。实际上,不管具体改革路径如何,下一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对存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的逐步放松直至消除,这对商业银行经营可能会产生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对银行存贷款利差并进而对盈利空间产生影响。由于我国严格限制金融业混业经营,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集中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传统领域,其经营利润高度依赖于存贷款间的利差水平。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官方基准利差这一基本盈利保障消失,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状况。二是对银行定价能力形成考验。我国商业银行定价方式较为简单,尤其是对存款定价通常直接采用基准利率。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以后,利率波动将更加频繁,利率期限结构也将变得复杂,如果不能够根据客户、产品和期限等具体情况准确测算存、贷款利率,必将对银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对这些国家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分析也较为充分。例如,肖欣荣和伍永刚全面分析了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发现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存贷利差先收窄、后上升,而由于资产使用效率上升,息差所受影响较小;利率市场化还促进了银行业务转型,中间业务得到较快发展,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增长[2]。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所受的影响,学术界的探讨也已取得较多成果。黄金老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形势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将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区分为阶段性、恒久性两类,并分别提出针对性管理建议[3]。王廷科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业已习惯了的资金价格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对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商业银行转换经营理念,改进风险管理,加快金融创新,才能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4]。宋芳秀利用博弈模型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定价行为,认为存款利率将最接近于均衡利率水平;而贷款利率变化较为复杂,银行可能采取竞争定价导致利率水平较低,也可能利用垄断力提高贷款利率[5]。王东静和张祥健发现,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决策方式发生变化,并提高其经营效率[6]。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实证方法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1.整体思路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最终完成,因此全面、精确地分析其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并不现实。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渐进方式推进,在此过程中出现过较多对利率管制进行调整的情况,我们对这些调整前后银行盈利状况进行比较,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对利率的管制主要体现在尚未放开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从官方利率而言,这一管制主要体现在存贷款基准利差的存在。实际上,简单来讲,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政府对基准利差控制的弱化直至取消的过程。虽然目前我国人民币存贷款一直存在严格的基准利差,但由于并非每次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都是对称变动,因此多次出现基准利差收窄的情况,这就为我们实证分析提供了客观基础。
2.样本选取及统计方法
从利率期限结构来看,一年期存贷款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利率调整最为常用的指标,也是影响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盈利状况的主要利率,因此本文仅对一年期基准利差收窄的情况进行考察,暂未考虑其他期限基准利差变动情况。鉴于我们关于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相关数据来自上市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而2005年以前上市银行较少,难以获得足够的样本,因此此前的基准利差调整不予考虑。
2005年以后,导致官方基准利差收窄的利率调整共出现过4次,分别发生在2007年2、3、4季度以及2008年3季度,每次调整的幅度均比较小,最大的一次为27个基点 (2010年以来官方5次利率调整仅导致中长期基准利差收窄,并未影响一年期基准利差,因此未在考察范围之内)。在4次调整中,前3次处于加息通道,即存款基准利率上调的幅度超过贷款利率,导致基准利差收窄;最后一次调整处于降息通道,存款基准利率并未变动,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导致基准利差收窄,具体详表1所示。
表1 基准利差调整情况表
我们分别考察了每次基准利差调整前一季度与后一季度银行盈利状况的变化,作为短期分析。同时,我们比较了调整前一季度与一年后盈利状况的差异,即以2007年1季度与2008年1季度、2008年2季度与2009年2季度进行比较,作为较长时期分析;而且这一比较针对的是同一季度,消除了季节因素影响,有助于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在经过上述处理以后,我们的样本容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关于2008年3季度调整的比较可以包括14家上市银行 (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对2007年3次调整的比较需要根据能否获取经营数据而剔除部分样本,但可以保证每次比较至少包括9家银行。同时,由于各样本均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可以采取配对t检验对相关指标前后变化进行比较。
3.商业银行盈利指标的选取
在商业银行盈利状况指标选取方面,我们分两个层次选择4个指标:以净利差、净息差衡量银行存贷款利差状况,其变动可以代表基准利差调整后银行盈利状况发生的变化,相关数据均来自上市银行公开披露信息。以年化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衡量银行的整体盈利状况,其变动体现基准利差调整后银行最终盈利状况的变化,相关数据根据上市银行公开发布的各季度总资产、净资产和净利润测算得出。
三、基准利差变动影响分析
1.盈利指标短期变动比较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比较了2007年2、3、4季度以及2008年3季度官方基准利差调整前后,上市商业银行各项盈利指标均值变动情况,见表2—表5所示。
表2 2007年3季度较1季度盈利指标变化情况
表3 2007年4季度较2季度盈利指标变化情况
表4 2008年1季度较2007年3季度盈利指标变化情况
表5 2008年4季度较2季度盈利指标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即可发现以上数据与直观感觉并不一致:在官方利率调整导致基准利差收窄之后,并不是每次都会使得商业银行盈利状况恶化;相反,还会出现各项盈利指标明显上升的情况。进一步观察后可以发现以上数据的另一项特征,即2007年基准利差收窄后银行盈利状况的变动与2008年存在明显差异:
(1)2007年每次基准利差调整后,商业银行盈利指标是上升的,其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净利差、净息差在5%的水平上变化是显著的 (仅2季度调整前后净息差变化不显著,但在10%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虽然有升有降,但降低的情况统计上是不显著的,而上升时基本上都是显著的。
(2)2008年3季度基准利差调整后,各项指标均是显著下降的,并且下降的幅度较大,表明银行盈利状况明显恶化。
2.盈利指标较长时期变动比较
对2007年、2008年官方基准利差调整前后一年银行盈利的比较结果详见表6和表7所示。
表6 2008年1季度较2007年1季度盈利指标变化情况
表7 2009年2季度较2008年2季度盈利指标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以上数据,在官方基准利差调整后较长时期银行盈利状况的变动与短期变动特征基本一致:在2007年历次基准利差调整后,银行盈利指标是显著提升的;而2008年基准利差调整后,银行盈利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
3.进一步分析
由于官方基准利差调整后银行盈利状况的变化并不一致,甚至出现明显相反的结果,因此仅通过以上比较尚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需要综合考虑更多因素加以分析。通过分析2007年、2008年前后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银行经营情况的变化,我们发现,基准利差收窄前后银行盈利状况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以下从银行经营内外部环境两个角度予以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
①2007年及2008年初的经济状况。2007年及2008年初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景气周期的繁荣阶段,经济高速增长,GDP同比增速维持在10%以上,详见表8所示。
表8 2007年1季度至2008年1季度GDP当季同比增速
在宏观经济高速扩张阶段,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周转速度的加快,会加大对资金的需求;在该种状态下,政府的货币政策通常会偏于收紧,以避免经济过热,因此经济的高速扩张一般会伴随着资金利率的上升。2007年及2008年初SHIBOR的走势基本可以验证上述规律,见表9所示。
表9 2007年1季度至2008年1季度1年期SHIBOR平均水平
可以看出,自2007年初开始,市场利率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逐季上升态势,2008年1季度较2007年1季度的上升更加显著。由此,即可对2007年官方基准利差收窄后银行盈利指标反而上升的现象加以合理解释:银行吸收存款的利率上限受到严格管制,因此即使出现存款基准利率上调,其付息成本的上升也较为有限;而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在经济高速扩张、资金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出现大幅提升,所以虽然官方基准利率收窄,但由于收窄的幅度较小,银行实际的贷款利率上升幅度明显超过存款利率,存贷款利差不降反升,对银行盈利状况形成正面影响。
②2008年2季度至2009年2季度的经济状况。与2007年的情况恰恰相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后我国宏观经济逐步陷入衰退,GDP增速明显下滑,SHIBOR也呈现明显的下滑态势,见表10所示。
表10 2008年2季度至2009年2季度GDP当季同比增速
由表11可以看出,2008年4季度较2季度、2009年2季度较2008年2季度市场利率均出现明显下降,由此也可以对其间银行盈利指标的下降加以解释,但与利率上升周期的状况有所不同:主要问题在于,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竞争较为激烈,存款利率通常维持在官方规定的上限水平,因此即使市场资金利率处于下行通道,银行的实际付息成本下降幅度也较为有限。同时,在经济衰退、贷款基准利率下调的情况下,市场资金需求萎缩,贷款难以再维持经济繁荣阶段的较高水平(由于贷款利率上限已放开,所以在经济扩张、市场需求旺盛情况下,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水平通常均明显高于基准利率),出现大幅下滑,最终导致银行的实际存贷款利差缩小,盈利状况恶化。可以看出,在经济下滑过程中,基准利差收窄、市场资金利率下降均会对银行盈利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表11 2008年2季度至2009年1季度2年期SHIBOR平均水平
(2)银行内部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仍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存贷款利差变动对其最终的盈利状况影响较大。但近年来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类中间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得到较快发展,非利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使得银行盈利状况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在这一背景下,即使官方基准利差收窄对银行实际存贷款利差形成不利影响,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其对银行整体盈利状况的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在2007年官方基准利差调整后,银行实际存贷款利差并未受到不利影响,在本文范围内考察这一阶段前后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变动并无实际意义。而2008年3季度官方基准利差收窄后,银行实际的存贷款利差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以下主要围绕该次调整前后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情况加以分析。
与表5、表7的时间窗口一致,我们比较了2008年4季度较2季度、2009年2季度较2008年2季度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情况的变化:与2008年2季度相比,在14家可获取数据的上市银行中,有8家在2008年4季度非利息收入占比出现上升,2009年2季度上升的数量达到13家。
观察表5、表7可以看出:与2008年2季度相比,从2008年4季度至2009年2季度净利差、净息差的降幅呈明显扩大趋势,表明银行存贷款利差是持续收窄的;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的降幅却明显收窄,表明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在最初的恶化后已有所好转。将该现象与同期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变化情况结合考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官方基准利差收窄对银行的实际存贷款利差产生负面影响后,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影响。
四、总结及启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宏观经济处于繁荣阶段、市场资金利率上升的情况下,官方基准利差小幅收窄对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第二,在经济增速降低、市场资金利率下降的情况下,官方基准利差的收窄会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产生负面影响,但通过业务转型、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这一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根据分析结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我国利率市场化需要把握合适的实施时机。虽然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对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最终将予以取消。但在此过程中,为避免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应该尽量选择在我国宏观经济处于繁荣、上行阶段时进行调整。第二,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的环境下,可以尝试实施差别化利率监管政策,有选择地实施利率市场化,选择部分盈利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允许其存贷款利率突破限制,既能够促使商业银行逐渐适应利率管制放开后的经营环境,形成一定缓冲作用,又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第三,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加快谋求业务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创新经营方式,不断打造新型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积极发掘新的盈利增长点,进一步减少经营利润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程度,降低由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更加稳健的盈利模式。
[1]袁满,马国川.专访央行行长周小川:利率汇率改革再推进[J]. 财经,2012,(11).
[2]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
[3]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
[4]王廷科.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J]. 财贸经济,2003,(9).
[5]宋芳秀.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对利率改革成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7,(3).
[6]王东静,张祥健.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信贷行为研究[J].世界经济,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