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
2012-05-29杨昌万
杨昌万
随着制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应用现代化加工技术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的中药制剂不断增多[1]。其剂型多样、疗效优良、价格适中,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某些不是广告的虚假或夸大宣传,多数患者认为中药不会发生不良反应,是天然的安全药品[2]。但近年来发生的中药制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为了解我院近3年来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ADR)的发生情况,引导临床合理用药,本研究对已接到的237例中药制剂ADR报告进行了汇总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2009年至2011年期间237例门诊及住院部上报的中药制剂ADR报告。
1.2 方法 统计273例报告的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主要药品,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及性别分布 从表1可知,273例患者中,男性ADR发生率为41.39%,女性ADR发生率为57.88%,女性比例大于男性;0~12岁的儿童以及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居多,分别占28.57%和49.45%。
表1 年龄及性别分布
2.2 给药途径 从表2可知,予以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占主要比例,2009年~2011年依次为15.02%、18.68%、26.74%,静脉滴注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给药途径分布
2.3 药品种类及主要药品 药品种类涉及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醒脑开窍类、抗肿瘤类、补益类、保肝类。从表3可知,活血化瘀类的血塞通注射液占15.02%,比例最大。
表3 排名前十的主要药品
2.4 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从表4可知,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比例最大(33.70%),其次为消化系统(23.81%)。
表4 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患者本身因素 273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这一结果与男女之间生理状况的差异密切相关。女性患者身体素质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本研究发现儿童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也较大,这是由于儿童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完全,功能不完善,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所致。儿童患者最常患的疾病为上感、支气管炎、肺炎等,治疗以清热解毒药为主,如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儿童患者使用中药制剂,病情较轻时,首选口服用药,尽量避免静脉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3]。
而大于60岁的患者占49.45%,主要原因为:多数老年患者合并有多种疾病,因此服用药物种类较多,疗程较长。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改变使得血药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身体各系统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加上本身免疫功能低下的生理特点,极易发生变态反应[4]。因此,老年患者在药物的选择及应用方面应尤为慎重,尤其是药物剂型、给药方式以及联合用药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疗效及安全性。我们在临证之时应尽力减少联合用药,必要时可监测血药浓度,以随时掌握药物效应,最大程度地预防不良反应发生[5]。
我院血塞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活血化瘀制剂使用较频繁,由此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也相应较多,另外,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在心脑血管、肝肾及血浆中浓度偏高,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6]。
3.2 药物本身因素 本研究统计的ADR所涉及的药品种类较多,具有普遍性,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目前中药种类及剂型越来越多,选择中药治疗疾病的患者也较多。(2)目前的中药制剂尤其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成分较为复杂,由于提取技术的缺陷,有效提取物不能保证完全纯化,往往含有大分子杂质,如蛋白质、淀粉、鞣质等致敏成分,如多元酚类化合物鞣质进入机体后可作为半抗原,可结合血浆蛋白氨基酸,化合成为更大的分子复合物,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导致过敏反应发生[7];另外,某些中药制剂的有效成分本身即是高致敏物质,如双黄连、清开灵注射液等均含抗菌、抗病毒的有效成分绿原酸,可作为抗原进入人体而引发过敏反应[8]。
3.3 药物使用的因素 引发中药ADR的其他因素包括:(1)给药剂量:给药剂量不合适往往会导致ADR,如茵栀黄注射液常规剂量为10~20ml/次,用量40ml/次时可引发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9]。(2)静滴速度: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的滴速均可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应注意滴速,减少不良反应。(3)合并用药:中药注射剂在合并其他药物治疗时,若配伍不当,可引发酸碱度改变、不溶性微粒增多,阻塞毛细血管,从而引发静脉炎或肉芽肿等,尤其在与西药联用时,临床上当予以足够重视[10]。(4)辨证论治:某些医生在遇到感冒发热病人时,不论风寒或风热,一律使用双黄连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等,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这样不仅增加了ADR的发生率,更贻误了病情[11]。
3.4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 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中药制剂引发的ADR所涉及的器官和系统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荨麻疹、瘙痒、面部潮红、局部皮疹等;其次为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肝功能异常;另外还涉及神经、呼吸、内分泌等其他系统,多数患者经停药及相应对症治疗后可减轻或痊愈。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应迅速诊断并积极进行抢救处理。
3.5 预防中药制剂ADR的措施 (1)提高对中药制剂ADR的重视度,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2)有关部门应加强中药制剂的质量监控,对原料、生产等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尤其要加强对有效成分及致敏物质的检测,提高中药制剂的安全性;(3)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药制剂时,应严格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准确辩证,并按照药品说明书提示的剂量、用法、适应症、禁忌症等施治;(4)应尽量避免重复用药以及与西药的联合应用,原则上施行单药使用;(5)问诊时应注意患者的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老人、儿童患者应慎用药物,并加强用药监测;(6)临床医生应努力配合中药制剂ADR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并积极探索原因及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程宗琦,缪丽燕.中药在综合性医院的合理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0):772-773.
[2]董金海.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药业,2008,17(14):60-61.
[3]刘栗言,刘思源,向悔,等.2007年至2009年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6):54-55.
[4]王文.老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及用药安全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20):128-129.
[5]谢林爱,陈守强,路雪林.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01):149.
[6]吴春生,张泽伟.我院14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6(05):162-164.
[7]杨林,周本宏.石榴皮中鞣质和黄酮类化合物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335-2336.
[8]郭洁,黄伟.HPLC法测定双黄连泡腾片中绿原酸的含量[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29):58-60.
[9]王亚华,祝永明,涂厉标.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探讨[J].医药导报,2010,29(01):119-122.
[10]黄慧,谌剑飞.丹红注射液临床治疗的安全性评价——附中药注射剂心脑血管病病人ADR的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04):416-418.
[11]高素珍,张志刚.浅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药房,2008,19(18):1439-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