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30例疗效观察
2012-05-29刘晓碧杨晓英
刘晓碧 杨晓英
输卵管妊娠是指因卵子在输卵管壶腹部受精,并在输卵管的某一部分着床、发育,发生输卵管妊娠。既往多采用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敏感度较高的放免测定β-HCG及高分辨B超、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显著提高,因此越来越多学者主张使用药物保守治疗。2006年8月~2010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医院收治符合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条件的患者5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30例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入选病例均为丹凤县医院妇产科2006年8月~2010年12月住院病例,共计58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43岁,平均27岁,停经时间33~60天。符合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条件[1]:无药物治疗禁忌证,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4cm,血β-HCG<2000U/L,无明显内出血。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8例。两组病例年龄、孕次、产次、治疗前血β-HCG水平及盆腔包快大小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接受过常规检查,无药物治疗禁忌症。观察组:米非司酮75mg口服,每天2次,共6次,同时单次应用甲氨蝶呤1mg/kg,双侧臀部深部肌肉注射。对照组:单次应用甲氨蝶呤1mg/kg,双侧臀部深部肌肉注射,不用米非司酮。两组患者每周复查血β-HCG,如下降<15%或升高,重复应用一次甲氨蝶呤,1mg/kg,双侧臀部深部肌肉注射。
1.3 监测内容 在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腹痛、阴道流血,生命体征变化,每周复查血β-HCG和盆腔B超,直至血HCG降至正常、B超提示盆腔包块消失。并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血β-HCG值逐渐降低到正常范围,盆腔包块消失或缩小,无阴道流血和腹痛等临床症状。失败:临床症状未消除,血β-HCG升高或没有降低,盆腔包块不缩小反而增大,出现内出血,腹痛症状。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经过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30例中成功27例,成功率为90%,3例保守治疗失败,表现为血β-HCG下降缓慢,包块直径>5cm,患者无生育要求,改行手术治疗。对照组28例,成功20例,成功率为71.4%,10例失败,改行手术治疗。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3周内包块缩小或消失例数、2周血HCG下降接近正常例数、重复治疗>2疗程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例(%)]
2.2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均为一过性,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每周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未见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及脱发现象。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随着血β-HCG测定的灵敏度增强,阴道B超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医生对异位妊娠的警惕性增强,使很多输卵管妊娠在破裂或流产前得以诊断,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条件。已有文献表明,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两者联合应用疗效更好[1-2]。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孕酮拮抗剂,可竞争性结合孕激素受体,达到抗早孕作用,强烈拮抗孕酮活性的作用,致使蜕膜细胞坏死,HCG水平下降,滋养细胞凋亡,最终导致妊娠终止。米非司酮具有甾体结构,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3]。甲氨蝶呤的作用机制为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使DNA合成受阻,有效抑制滋养细胞的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4]。综上所述,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具有协同作用,治疗成功率高,显效快,疗程短,甲氨蝶呤重复注射次数少,不良反应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郑砚秋,张宝震,黄秀茹.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84例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5):884-885.
[2]王娅丽.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90例分析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57.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86.
[4]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