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抑郁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对其功能康复的影响
2012-05-29张菲
张菲
中风后抑郁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发生在中风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情感障碍性疾病[1]。对中风后患者在急性期就开始采取功能康复治疗结合心理护理干预的处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致残率,增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对我科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7例中风患者进行的心理分析及对应心理症状的护理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中风后抑郁患者57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排除使用过抗抑郁药者。全部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并符合全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CCMD-Ⅲ)中的抑郁症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女31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7.2岁。全部入选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28例和干预组(心理护理)29例。
1.2 方法
1.2.1 患者心理分析 中风多起病突然,初期大部分患者因可能会残疾而害怕自己从此失去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患者多忧虑、消沉、悲观、失望;有患者因为住院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缺少与亲人交流的机会而产生孤独感。患者思虑过度、心情不舒畅,对眼前的人或事物都失去兴趣进入抑郁期,自我封闭心生无助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极端化,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患者多睡眠紊乱、早醒、食欲减退,重症可表现为躯体不适、运动迟缓,甚至出现自杀念头,对治疗护理不合作。以上心理问题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中风患者神经系统受损,5-HT能和NE能神经元及其通路遭到破坏,这是由于两种神经递质产生量和作用于下神经元通路的量低下所致,并与社会及心理因素相关联而出现抑郁症状[3]。
1.2.2 心理护理干预方法 (1)有效的护患沟通。护患之间的信任是护理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护士在护患沟通中担当重要角色,护士的言行举止要给患者以亲切感,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耐心地回答患者的问题,取得患者的信任。针对患者不同的思想层次、文化水平、病情轻重,采用不同的沟通技巧,态度诚恳地与患者交谈,解除其各方面的疑虑,使其自觉地配合医护人员的诊疗活动。经常与患者谈心,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力所能及地帮助患者解决其面临的困难,让患者认识到慢性病仍然可以恢复健康,给患者以精神安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2)营造舒适和谐的住院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卫生及氛围和谐的住院环境是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成效的基础环节。在病房安排上,避免频繁探视者与少人探视者同居一室,以免其触景生情、情绪低落而影响治疗效果。(3)做好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是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成效的推动因素,内外因共同作用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指导患者遵医治疗,阐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有关训练方法和技能。可以请恢复较好的病友言谈互教。要求患者每天适度规律地体力活动,从而转移患者注意力避免精神紧张,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病后的生活。(4)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做好患者家属工作获得家属支持与配合,是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成效的促进因素。病后体贴温馨的亲情感受能给患者带来心灵慰藉和情感支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家属的陪伴可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归宿感,消除孤独感。让患者家属正确认识该病,使其明确只要能得到合理的康复治疗,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还是很高的,可以减轻家庭负担。
1.2.3 疗效评定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程度,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NS)评定脑卒中严重程度,Fugl-Meyer量表(FMA)评定躯体运动功能[4],及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5]。在对照组和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前后4周,由专业人员对所有患者依上述评定标准各评定1次。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各项指标以(±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CNS评分比较,FMA评分比较,MBI评分比较分别见表1-4。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8 22.86±3.44 16.22±3.45干预组 29 22.73±3.12 11.23±3.16 P值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CN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CN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8 18.02±2.53 9.56±3.57干预组 29 19.21±2.12 5.47±2.29 P值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8 34.13±3.44 49.46±3.54干预组 29 35.23±3.01 61.89±2.98 P值 >0.05 <0.05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8 28.78±3.69 47.66±3.13干预组 29 29.43±3.29 59.77±3.78 P值 >0.05 <0.05
3 讨论
抑郁是中风后患者情绪波动中最常见的变化,是影响中风后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中风后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了解患者抑郁情绪程度,根据对病情作出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减轻抑郁情绪给患者带来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正确认识并积极接受康复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帮助消除抑郁情绪的来源,减轻抑郁情绪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用医学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功能康复指导可极大地调动患者的主动性,使患者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缩短病程,减少致残率,节省费用,减轻痛苦,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对于中风后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4周两组HAMD 评分、CN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评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中风后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患者心理康复,从而帮助改善患者的神经及躯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韩翠等[6]认为早期对中风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防止患者消极对待治疗,增加患者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对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高娃等[7]也认为心理干预在中风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降低了患者的伤残率,提高了患者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中风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技术操作、知识掌握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求护士不断地学习抑郁心理护理相关知识、提升个人语言交流能力、改进服务观念、拓展中风后康复护理方法、为中风康复护理注入新内涵,以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针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达到预防中风患者抑郁,或缓解已有抑郁症状的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对于中风后抑郁患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1]寻湘林,何倩.中西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8):90-91.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11):379-380.
[3]Joubert J,Reid C,Joubert L,et al.Risk factor management and depression post-stroke:the value of an integrated model of care[J].J Clin Neurosci,2006,13(1):84-90.
[4]桑德春,纪树荣,张缨,等.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64-265.
[5]闵瑜,吴媛媛,燕铁斌.改良Barthel指数(简体中文版)量表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3):185-l88.
[6]韩翠,罗永梅,李保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5):514-517.
[7]高娃.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早期康复效果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