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神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五更泻60例

2012-05-28黄晓锐黄燕玲陈鹏典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神阙穴病程穴位

黄晓锐 黄燕玲 陈鹏典



四神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五更泻60例

黄晓锐1黄燕玲2陈鹏典3

(1 广东省揭东县桂岭卫生院,揭东 515542;2 广东省揭东县新亨中心卫生院,揭东 515548;3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探讨四神丸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五更泻的临床疗效。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四神丸配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肠炎宁胶囊治疗,2组分别共治疗1月后比较疗效。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4%,2组间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0.05)。四神丸配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五更泻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四神丸;穴位贴敷;五更泻

五更泻又名“晨泻”,是指时间发生在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的一种病症。是人体阴阳之气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互感应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辰特点,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缠绵难愈。近年来,笔者采用四神丸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五更泻6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120例全部来自于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桂岭卫生院及新亨中心卫生院内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5岁,平均54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半年,平均3.5年。对照组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44岁,平均56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半年,平均3.4年。所有患者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证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脾肾阳虚型泄泻(五更泻)诊断标准。①黎明之前泄泻,伴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②病程在半年以上。③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差乏力。④舌淡苔白,脉沉细。

1.3 排除标准 ①辅助检查提示为菌痢、阿米巴痢、肠结核、结肠癌等病。②糖尿病患者、有严重心脏病患者、瘢痕体质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四神丸配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方剂组成:补骨脂15g,肉豆蔻15g,吴茱萸10g,五味子10g。每天1剂。中药穴位贴敷:附片、丁香、吴茱萸、胡椒粉、肉桂、小茴香各10g。共研细末。每次8g温醋调成糊状,贴敷于腹部的神阙穴及后腰部的命门穴,上盖敷料块,以胶布固定,每次贴敷时间为4~6h。每天1次。对照组:口服肠炎宁胶囊(海南新中正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粒/次,bid。所有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行疗效对比。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饮食忌生冷、肥腻,以清淡为原则。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AS 6.12软件,计数资料进行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相关标准评定疗效。治愈:大便成形,黎明前脐周作痛、肠鸣、晨泻等症状消失。显效:大便成形或膏状,黎明前脐周作痛、肠鸣消失,偶有晨泻。无效:大便不成形,黎明前脐周作痛,肠鸣前即有泻意、晨泻。

2.2 临床疗效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经统计学对比,2组差异有显著性(*<0.05)

3 讨论

从中医学角度上看,五更泻是由于脾肾阳虚引起的,多由于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年老体弱,肾气不足;因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从而导致泄泻、腹痛[3]。清•林珮琴《类证治裁·泄泻》曰:“肾中真阳虚而泄泻者,每于五更时,或天将明时,即洞泄数次。此由丹田不暖。所以尾闾不固,或先肠鸣,或脐下痛,或经月不止,或暂愈复作,此为肾泄。盖肾为胃关,肾阳衰,则阴寒甚,故于五更后,阳气未复,即洞泄难忍”。治疗旨在温阳止泻,当以温脾止泻、温补肾阳为法。本研究采用四神丸配合中药穴位贴敷进行治疗。方中,补骨脂能暖脾止泻、温补肾阳,通过补相火而能生土。肉豆蔻、吴茱萸辛温,能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五味子咸能补肾,酸可涩精,可收敛止泻。附片、丁香、胡椒粉、肉桂等都为辛温药,神阙穴与命门穴一前一后,分别位于任、督脉上。“任脉为阴脉之海”,敷贴神阙穴能补益先天之气。“督脉为阳脉之海”,敷贴命门穴能激发人体阳气。通过以上辛温药粉调糊贴敷渗透刺激以上两穴,能调动人体的阳气,温煦命门之火[4],从而温补肾阳,达到止泻的目的,且药物贴敷疗法不通过口服,不经过胃肠吸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轻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安全简便,可嘱患者自行操作。治疗期间,应嘱患者忌吃生冷,否则影响疗效。本研究结果表明,以上中药内服外敷联合应用能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9-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1993: 126-130.

[3] 王洪图.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0.

[4] 王汇成,唐晶晶,陈鹏典.神阙穴浅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57-158.

2011-12-05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2.032

1672-2779(2012)-02-0051-01

(本文校对:张文娟 )

猜你喜欢

神阙穴病程穴位
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防治阿奇霉素致小儿消化道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艾灸神阙穴防治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浅析“神阙穴”禁刺说*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神安镇静膏外敷神阙穴在36例儿童骨科术前护理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