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广“中国英语”的几点质疑
2012-05-26孟为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改变了以往对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看法,拓宽了视野,解放了思想。随之而来的是国人对于西方国家的语言,特别是英语的不断增长的兴趣,举国上下学习英语的势头越来越强劲。而中国入关(加入世贸组织——WTO)、中国北京申奥、举办奥运会和举办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无疑又给国人的英语热打了几针兴奋剂。这样,对于以英语为首的语言研究也越来越强烈地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和语言爱好者的兴趣。
一、对“中国英语”研究的兴起
近年来,在中国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吸引了一些研究者的兴趣,并逐渐形成了一些观点和理论,那就是对“中国英语”的研究。
提出“中国英语”这个概念的鼻祖是复旦大学的葛传槼先生。他在1980年提出:“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中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翰林院、‘五四运动、‘赛先生、‘德先生、‘白话文、‘双百方针、‘人民公社、‘四个现代化,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
其后一些学者又根据自己的见解对“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做出了界定。诸如:
汪榕培(1991)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李文中(1993)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
谢之君(1994)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贾冠杰、向明友(1997)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
罗运芝(1998)则把“中国英语”简单地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从以上“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不同时期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对研究者其进行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笔者对胡晓琼关于“中国英语”相关论述的几点质疑
在上面所说的同一篇论文当中,胡晓琼指出:“中国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一种变体,应该并列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爱尔兰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英语变体之中,在中国与世界交流中大力推广其应用,希望随时间的推移使“中国英语”成为“an honored member of the Inner Circle”。同时,在中国进行的英语教与学的关注点、教与学的材料以及态度都应有所改变。
对于胡晓琼的论文中的一些观点,我个人有一些异议。下面我将分别论述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方面、对“中国英语”的性质的认识。胡晓琼认为“中国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是一种像标准英语一样好的语言。笔者不同意此观点。我很赞同葛传槼和李文中二位学者的说法,所谓的“中国英语”并非自成一派的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而是指我们中国的学习者把标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用英语难以表达一些“中国所特有的东西”,如“科举”等词句,因而只能“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创造出一些“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进而进入英语交际。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英语”只是中国人所学、所说的英语的一部分,所占比重并不大,主体部分仍然是标准英语。如图所示:
如果把这样的一个综合体笼统地说成是“中国英语”,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吧。当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汉语的发音和汉语思维的影响,学习者难免会出现语音、语法等偏差,但这些只是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所谓的“Chinglish”,并不属于“中国英语”的范围。又由于我国所开设的各种级别的英语教学都是按照标准英语的语音、语法的规则进行的,所以英语学习者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正错误,提高掌握英语这门外语的掌握程度。
由于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我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的“中国英语”的一些词语和表达法不断进入标准英语的交际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英语”有望进入英语的内圈——“”(胡),只能说明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它会吸收一些外来词和表达法来扩展自己的词汇,正如我们的汉语也吸收其他语言的词句一样。在中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英语仍然是一门外语,正如日语、法语、德语等语言一样,这种性质没有改变。“中国英语”只是我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活学活用”地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法,由于在我国学习和研究英语的人数远远超过学习和研究其它语言的人数,所以这个现象被专家和学者所重视,而这些表达法被统称为“中国英语”。如果我们以此类推,将会出现“中国日语”、“中国法语”、“中国德语”、等等,不可胜数。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当成独立的语言,岂不荒唐?
第二方面对“中国英语”的地位的认识。胡晓琼认为“中国英语”应该并列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爱尔兰英语等英语变体,在英语体系内与这些英语变体处于相同的地位。这种说法欠妥当:
(一)“中国英语”与英式英语没有可比性。众所周知,英式英语是英国人的母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完善的音系、形态、语义、句法和篇章系统,虽然它作为一门语言总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但其主体框架是稳定、牢固的。而“中国英语”是中国的英语研究者和学习者为了表达用标准英语无法表达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含義,“通过音译、借译、语义再生等手段”创造出来的一些反映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的词语及语篇。“中国英语”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无法把“中国英语”与英式英语相比较。
(二)“中国英语”与美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爱尔兰英语以及新加坡英语等英语变体没有可比性。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1.中国英语”与其它英语变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的差异。首先,“中国英语”与美式英语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不同。在美国,最早使用英语的人群是英国的移民,英语是他们的母语,而美国其他说英语的人群是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语言殖民化而形成的;同时,美式英语又是他们的官方语言,所以这就加速了其在美国全国境内的传播。上面是美式英语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而在中国,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英语,如同日语、法语、德语等语言一样,是一门外语。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是英语全球化和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形成的条件是国人对英语学习和研究的不断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在此方面与美式英语毫无相似之处。其次,“中国英语”与澳大利亚英语、爱尔兰英语以及新加坡英语等英语变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不同。我们姑且把“中国英语”看成是一种英语变体(笔者持异议),但这个变体与以上的几种变体有着本质的区别。上面的几种英语变体都是英国殖民的产物,都是这几个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学习殖民者的语言——英语,同时他们又受到自己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完整的语言体系,这些语言体系与标准英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成为不同的英语变体。而“中国英语”并无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2.“中国英语”与其它英语变体现实状况的差异。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爱尔兰英语、新加坡英语等英语变体在其本国境内,是官方语言,并且属于大部分人的母语,这些英语变体已经成为发展中的相对稳定的语言体系。而在中国,尽管英语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尽管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绝大多数人的母语是汉语,它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中国英语”并不是他们常用的语言,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词组或者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所以试图在中国普及“中国英语”并没有多少价值可言。
第三方面、對在我国进行的英语教学的认识。胡晓琼认为我们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应该融入“中国英语”的内容,例如课本和其它教学材料中。她建议我们应该用英语给学生开设能反映我国文化的中国文学和中国政治的课程。她进一步指出:很多中国学生多西方了解很多,而对自己的国家所知甚少。对此说法笔者持不同意见。
(一)关于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问题。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发现:尽管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很多学生直到高中毕业时对西方世界的文化了解的并不多。所以给各个层次的英语学习者在课本和其它学习材料中多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是正确的选择,这样既能开阔英语学习者的眼界,又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关于了解我国文学、政治等方面的文化问题。学生们可以通过诸多渠道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除了通过学习学校开设的语文、地理、历史以及政治等课程,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来了解我国文化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在鼓励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大力倡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上正有一股国学热在不断高涨。
(三)关于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英语”的问题。我国多年来实施的英语教学的方向是力求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外语的语法规则,鼓励学生模仿标准英语的语音、语调,减少母语(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培养英语思维,这个方向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这样的努力下,学生们也很难达到这个目标。如果在给学生加上过多的“中国英语”的内容,学生们掌握英语的程度也会相应的缩水,造成学生们所说的英语离标准英语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导致学生们用英语交流时遭遇“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不明白”的尴尬,因为我们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英语和说英语国家的人群交流,而不是为了用英语和国人交流——国人之间用汉语交流会更容易、更方便。
第四方面、对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认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奋斗目标。胡晓琼认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英语”可以让说英语国家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更好途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语言的使用。
在当今世界,随着本国国力的不断强大,中国在国际的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语言——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汉语热”。我们应该趁着这一股东风,加强向世界推广汉语使用的力度,利用汉语大力宣传中国文化,其作用要比推广“中国英语”来得更直接、更有效。目前我国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不断选拔、派出大批优秀人才去国外推广汉语的使用,目的也正在于此。而且此举也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所以对于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推广“中国英语”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并不可取。我们应该通过推广汉语、宣传中国文化来实现向世界展示中国这个目标。
三、结论
国际交流频繁和英语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中国人学英语、关注英语研究符合这个趋势。“中国英语”现象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但是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同说英语国家的人更好地交流,而不是为了再创造另外一种语言。所以研究“中国英语”的现象有必要,但没必要大力地把它打造成一种英语变体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推广。同样,我国的英语教学还是应该把握标准英语这一最基本的方向,在教学内容上多添加有关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的东西,鼓励学生学习标准英语的语音、语调、语法。在弘扬中国文化方面,一方面在国内加强国学教育,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推广汉语的使用。
总之,努力让“中国英语”走向世界的行动有待商榷。
(作者简介:孟为民(1970.2-),女,河北玉田县人,学士,高级讲师,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