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增强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2-05-26袁和兵

群文天地 2012年7期
关键词:海伦番茄课文

袁和兵

“道可道,非常道。”语文课堂提问之道,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准则、标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和“什么”“哪些”之类的“牵引性”思维起点极低的问题。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这段话中,有哪些词语或句子不理解的可以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那么,谈迁为什么要新写国榷?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谈迁实际上被偷走的是什么?你从哪里读出厄运给谈迁带来的打击?厄运把谈迁打垮了吗?

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层层深入。学生深切感受谈迁那坚定不移的信念,感受谈迁虽然是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但精神上却是一个打不垮的勇士,是一个百折不挠的铁人。

教师提问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二、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或课前设疑、激发兴趣;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理解林肯“不尴尬”的环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位体验:“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林肯,面对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那么,林肯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认为他这样说好不好?”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愤悱”的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去探究,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设疑提问必须抓住时机,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课堂提问时机选准与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联系。问题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致;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教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如教学《番茄太阳》时,有的教师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见过番茄吗?番茄好吃吗?你知道番茄是什么样子的吗?这个问题就未免简单,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什么叫做“番茄太阳”?谁把它叫做“番茄太阳”?为什么叫做“番茄太阳”呢?这样,学生一定会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这种具体又有思考探究价值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的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文章的重难点对全篇课文来说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文眼”,引导学生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思考: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了一个不幸的海伦?学生在充分理解了文章后,不仅能读出一个“不幸、可怜”的海伦,还会读到一个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海伦,甚至还能体会出快乐、幸福、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海伦。语言是有温度的,字词也能知冷暖,让学生通过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去感受海伦?凯勒,体会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感悟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努力優化课堂的“问”,“问”出对话,“问”出精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作者单位:贵州省大方县牛场乡牛场小学)

猜你喜欢

海伦番茄课文
作家死亡之谜
HOME家系列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编辑部故事
爱挑剔的番茄
海伦·凯勒的故事
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