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代乐府诗中方位名词的象征意义

2012-05-26马思齐

群文天地 2012年7期

摘要:汉代乐府诗歌中许多诗句中都涉及到“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现存的汉乐府诗中,方位名词除了在诗句中表示一定的方位意义外,还代表特殊的意义:“东”在汉代乐府诗中出现大多带有一种悲凉雄壮的气势,情感悲伤决然。而“北”大多和死亡有关,别具一番哀伤缅怀思念的凄凉之情。“南”有表示希望的意象。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汉代乐府诗;方位名词;象征意义

现存的汉代乐府诗歌中许多诗句中都涉及到“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方位名词除了在诗句中表示一定的方位意义之外,还有特殊的意义。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方位名词的意义是虚化的,没有什么具体的实指。但是司全胜先生明确指出过这种说法缺少说服力,并认为

“在简单的文字背后还有一些尚未被捕捉到的信息”

“‘意义虚化说只能证明使用‘东南这一方位词的或然性,却不能证明其必然性。第二,在汉乐府民歌中,并不是所有的方位名词都可以用‘意义虚化说来进行解释……。因此,‘意义虚化说在解释这些诗句时是缺乏绝对的说服力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浅析以“东、西、南、北”为代表的方位词在汉代乐府诗中的特殊意义,简单归结如下:

一、“东”的特殊意义

在汉代乐府诗中出现时大多带有一种悲凉雄壮的气势,情感悲伤决然。在内容上,多写孤苦及对现实的无奈之举,同时抒发苦闷无能为力的情绪。例如:《蜨蝶行》描写了蜨蝶在被燕子吃掉前的行踪记录和心理独白。全诗开篇简洁而无赘语,开篇“蜨蝶之遨游东园”所引起的下文无尽悲伤及后来蝴蝶被吞食前的惊恐绝望。抒发了命运无法自己掌握的悲哀。学术界大多认为:该诗以蝴蝶借喻某类女子。蝴蝶被“劫”的去处在“深宫”,说明酿成这场悲剧的地方是在宫深似海的侯王之家。那么,诗中的黑色燕子,就是侯王之门的走卒和爪牙。这首诗的表现对命运无法抗争的情感就不难解释了。

《十五从军行》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是描绘了老人做好饭却不知赠送给谁吃,于是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的画面,这种心情无疑是悲伤绝望的。不难想象一个老者,独自忍受着举目无亲的悲伤,但是这一切是战争带来的,社会现实不可逆转的带给自己命运上的悲伤。此时,一个“向东看”就足以抒发这种命运不可逆转的悲剧色彩。同样是被逼无奈,《东门行》里的主人公是一个饥寒交迫的贫民,为了生活铤而走险。一落笔,作者便开门见山地给读者描述了一个愤怒的城市贫民的形象:他怒冲冲地手执手剑,冲出东城门,决然前往!与其饥冻而死,不如铤而走险。们什么也顾不得了的无奈之举。临行前悲壮的感概,对生活的艰辛已经忍无可忍。

汉末社会的风风雨雨,下层的士子们被恣意拨弄。当他们思索生命的真谛时都不约而同地会抒发无奈苦闷的心情且都会用到“东”字。例如《东城高且长》“东城高且长, 逶迤自相属” 高高的城墙,从眼前“逶迤”而去,在鳞次栉比的楼宇、房舍外绕过一圈,又回到原处、自相连接——这景象正如周而复始的苦闷生活一样,单调乏味。四野茫茫,转眼又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的秋风,在大地上激荡而起,使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苍。这开篇四句隐隐透露着诗人内心的痛苦骚动:生活竟如此重复、单调变化的只有匆匆逝去的无情时光。对待人生,诗人也许是消极的。在无可改变的命运面前更多的是无助无力。再如“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这是《回车驾言迈》中的三四句,一个“四顾茫茫”再加上一个“摇”字,诗人那孤独苍凉、凄婉至极的景象霎那间跃入眼帘。世事变迁,人生如戏,人有的时候在命运面前实显卑微。有学者认为东风即是春风 。但是这首诗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并不一定发生在春季,情感基调上更是贴近于悲秋,因此把此处的“东风”的“东”作为一个单纯的形容词是可以的。

二、“北”的缅怀之情

汉代乐府中涉及到北的诗句不算多,但是大多和死亡有关别具一番哀伤缅怀思念的凄凉之情。典型的诸如“战城南,死郭北”(《战城南》)。这里的缅殇自不用说。再如《孟冬寒气至》的“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孟冬,旧历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就一年说,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过了春、夏、秋三季。冬天一来,她首先感到的是“寒”。“孟冬寒气至”,一个“至”字,把“寒气”拟人化。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不是“寒气至”。“寒气”又“至”而无犹不“至”,怎能不“寒”!第二句以“北风”补充“寒气”;“何惨栗”三字,如闻主人公寒彻心髓的惊叹之声。这里的北风可以指实际意义上的北风。诗人完全可以用其他的诸如“寒”、“冬”、“朔”等来代替。但是“北”字所特有的凄凉更能突出对丈夫的无尽想念。

三、“南”蕴含的憧憬之情

汉代乐府时有许多爱情诗,总结发现,如果诗中涉及到方位,都会有“南”的出现,或是对爱情的美好愿望,或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因此,可以认为在汉代乐府诗“南”有表示希望的意向。

《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这首诗虽然是弃妇诗,但是开首句直截了当的表明了相思的美妙之感,相思之于爱情定会有美好的向往。这种相思的爱情寄托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陌上桑》使君从南来。该篇写了罗敷用智慧谢绝了使君的调戏,虽然这里的使君的形象是负面的。但是他的出场就是为了希望携罗敷归家的美好爱情理想。因此使君人物上场就用了“南”这个方位词。

四、其他四个方位名词的特殊意象

在汉代乐府诗中还有一些诸如“东南”、“东北”、“西北”的方位名词,如果将这样的词语解释为两个单音节的方位名词的意向组合和叠加是完全符合诗词所表现的情绪的。

“东南 ”:可以理解为“东”的无奈、苦闷对命运的无法抗争的寓意,同时又有“南 ”对爱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寓意。“东南”这个方位词在《孔雀东南飞》中多次出现:“孔雀东南飞”、 “自挂东南枝”“曾有研究者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中国人常常喜欢把“西北”与贫寒、不幸联系在一起,用“喝西北风”之类的话来表现贫穷之境。反之,我们也可以用“东南”来象征美好幸福、充满希望之地。” 结合这部作品我们可见刘兰芝和焦仲卿因追求爱情的自由和忠贞而告别人间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为何要向东南而飞?因为向东是对不能抗争的封建婚姻的无奈和悲哀,向南是因为两人对爱情忠贞即使死也是对爱情的美好幸福充满渴望,“自挂东南枝”代表着刘兰芝和焦仲卿已死抵抗命运爱情的悲劇,同时对自由爱情的无限追慕和向往,充满了希望和生机。体现了他们希望以自我生命的主动消失来换取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夫妻二人的行为虽然放弃了自己生的希望,但却实现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他们的生命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他们的心中却是无比幸福的、温暖的。留给后人的也是无尽的希望。

“东北”的象征意义是由“东”的悲凉雄壮之感和对生命无法抗争的意象加上“北”的死亡衰败意向和缅怀思念的情绪而成。春风东北起 《董娇饶》对自己已经不再的盛年的缅怀和满腹怨恨。这首诗由落花感悟到青春易逝,盛颜难驻,青春无法挽留的无奈加上人生短暂即逝的凄凉,同時,有对自己盛年缅怀之情。在汉代乐府诗中西的出现都是和北连用,但是如果把看作西北是在西的基础上添加北的感情色彩。

“西北”:由于汉代乐府诗鲜有西的单独出现,因此在西北这一方位词出现时,将“北”的死亡衰败意向和缅怀思念的情绪剔除,可以分析到“西”的意向具有怨念,或是愿望难以实现或是抒发内心不平和不满。而西北这一方位词的意向侧重点在西,很多诗句将北的意向稍作淡化。

例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此诗的作者,是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抒发了诗人幽怨难以得志,知音难觅的感情。 再如《艳歌行》中“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写的是 好心的女主人帮助一个漂泊的游子补衣服,结果遭到了男主人的猜忌,男主人心生怨恨。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艳歌何尝行》,“双白鹄”从“西北”而来,向“东南”而去,是何其不幸。这首诗是抒发了失去伴侣的痛苦 实用“双白鹄”比喻一对中道分手的夫妇。也有人解释同时也用“双白鹄”虚写不能实现的愿望,抒发不尽的幽怨。这里的西北就即具有“西”的怨念也有“北”死亡意向。

叶嘉莹先生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中分析《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时提出了一个相当有启发意义的观点:“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它的文字本身往往就能引起人向某一个方面的联想……”。 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界。因为,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所以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叶教授的解释说明,“东南”之所以给人以温暖希望之感,是因为地理形势上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中华书局,1979(11).

[2]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中华书局,2007(1).

[3]司全胜.再探“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成因[J].名作欣赏,2010(14).

(作者简介:马思齐(1987-),女,黑龙江鹤岗人,硕士在读,现就读于鲁东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