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时期的4支红十二军
2012-05-26卢庆洪
卢庆洪
这4支红十二军,虽然番号都被取消了,但他们的功绩,将永垂史册。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武装起义,并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创建了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保卫红色政权,中共在鄂东南、闽西地区先后成立了4支红十二军。现将其各自的战斗历程作一介绍。
鄂东南红十二军
(1929年7月至12月)
1929年6月30日,中共大冶中心县委书记吴致民、委员徐宁甲(即徐策)等率领大冶县手枪队及大冶、阳新、鄂城、通山、咸宁等县农民10000多人,在大冶县刘仁八举行起义,消灭刘仁八常练队,缴枪40余支。随后,大冶手枪队又攻克了殷祖镇和保安镇,迅速发展到200多人。7月12日,中共大冶中心县委在大冶县南山村毛宕湾将阳(新)大(冶)手枪队及部分起义武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下辖两个纵队和一个教导大队。中共中央军委指派的军事干事谢振亚任军长,侯中英任党代表(后改称军政委),黄应龙任纵队长。由此拉开了以大冶县南山头为中心的鄂东南阳(新)大(冶)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鄂东南红十二军成立后,立即向鄂东南地区反动武装据点发起进攻。9月,占领了大冶县金牛镇,俘敌100余人,缴枪数十支。接着,在鄂东南各县展开游击战,逐步控制了阳新、大冶南部和通山、鄂城、咸宁、蒲圻边界地区。10月28日,红十二军配合由江西转战到鄂东南的红五军第五纵队(纵队长李灿,政委何长工)攻克阳新县城,歼敌两个营,迫使伪县警察局长带着10多支枪投降;11月7日又攻取了大冶县城,歼敌200余人,反动县长李鉴堂狼狈逃窜。红军打开牢门,释放被囚禁的无辜农民,改编部分降军,部队迅速发展到1000余人。12月14日,红十二军又配合程子华等人成功地组织了“大冶兵暴”,在大冶县牛角山一带阻击敌人的进攻,活捉敌守城主官朱麻子营长。
12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主力红军的指示,红十二军在阳新县三溪口编入红五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谢振亚任支队长,游雪程任政委)。从此,鄂东南红十二军成为主力红军的一部分。
闽西红十二军
(1930年4月至6月)
1930年4月下旬,中共闽西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和福建省委军委关于“闽西六团红军立即集中起来,建立红军第十二军”的指示,在龙岩城西门虎岭山将红九军改编为红十二军,直接归中央军委指挥。邓毅刚(即邓伟)任军长,邓子恢任政委,郑益(又名邓毅、邓壹)任参谋长,陈正(即陈成都)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一○一、一○二、一○三、一○四、一○五6个团,邓毅刚(兼)、戴志超、阮山、张斌、张赤男(张希尧)、丘棣华分任团长,郭滴人、黄华榕、江桂华、张瑞铭、王仰颜、陈开成分任政委。全军共3200余人,2000多支枪。红十二军成立后,立即在南靖县版寮、科岭、红畲、迎坑等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5月18日,红十二军在永定县下坝毙俘反动民团200余人,缴枪100多支。接着,又向永定县丰市、下洋、岐岭、古竹、平和县案上等地的反动民团发起进攻,歼敌数百人。5月下旬,根据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指示,闽西红十二军整编为三个纵队,林梅汀任第一纵队政委,张赤男任第二纵队纵队长,第三纵队纵队长卢其中、政委江桂华、政治部主任谢宪球,总兵力5000余人。接着,中共闽西特委根据中共中央“红军十二军发展的方向是东江,是争取广州”的指示,派红十二军兵分三路出击广东东江地区的大埔、梅县一带,准备策应广州暴动。但因敌我力量悬殊,部队在大埔县百侯遭受挫折,被迫回师永定。6月中旬,在长汀地方武装的配合下,红十二军取得了攻打长汀县苦竹山、平和县大芦溪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地主反动武装。
6月底,根据长汀会议的决定,红一军团对赣南、闽西红军进行了整编,将红十二军第二、第三纵队改编为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萧克,政委张赤男)。第一纵队则奉命留在闽西,与红四军第四纵队一部及闽西各县赤卫队合编为红二十一军(军长邓毅刚,政委邓子恢,政治部主任陈正),闽西红十二军番号取消。
红一军团十二军
(1930年6月至1933年6月)
1930年6月9日,红四军重新攻占福建长汀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召开前委和中共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史称长汀会议),传达了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精神,决定以红四军为基干扩编成立红一路军(不久改称红一军团),下辖红三军、红四军和红十二军。随后,红四军前委以原红四军第三纵队为基础,并补充部分赣南、闽西地方红军,扩编成立了红十二军。伍中豪(罗炳辉代理)任军长,罗炳辉任副军长,谭震林任政委,林野(张宗逊代理)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纵队和一个教导大队,周昆、龙普霖分任纵队司令员,蔡会文、欧阳健分任纵队政委。
6月19日,红十二军在长汀改编完毕后,立即随红一军团北上赣中,相继占领了永丰和清江(今樟树市),截断了赣江水路交通。紧接着,又西渡赣江,占领了高安和南昌万寿宫、南浔铁路牛行车站一带。7月31日,红十二军根据红一军团的命令,在牛行车站隔赣江向南昌城鸣枪示威,以纪念南昌起义三周年。8月20日,红十二军配合红四军、红三军在湖南浏阳县文家市全歼国民党军三个团,击毙敌旅长戴斗垣,缴枪1500余支。在随后进行的第二次长沙战役中担任阻击任务,击溃了出城增援之敌。不久,红十二军挥师南下,以攸县为中心,在醴陵、攸县、茶陵等县筹集粮款,发动群众。10月初,红十二军回师攻占了赣南重镇吉安。
10月9日,根据红一军团的指示,红十二军所属各部整编为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共4000余人。军首长同上,周昆、龙普霖(后寻淮洲)、张宗逊(后黄永胜)分任师长,高自立(后旷朱权)、欧阳健、邓华分任政委。部队整编后,立即东渡赣江,在宁都县城附近筹集粮款。11月,国民党军10余万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围剿”。红十二军与红三军组成左翼纵队反击敌人的进攻,在永丰县龙岗盲公山歼敌9000余人,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兼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紧接着,红十二军奋起追击逃窜之敌,在宁都县东韶歼敌第五十师一个旅,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而后,红十二军以广昌县为中心,在石城、宁都一带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集粮款,训练部队(不久,红三十五师直接归军团指挥)。1931年4月,国民党军约20万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十二军遵照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方针,退却到龙冈、上固、东固地区隐蔽待敌。5月16日至22日,红十二军与兄弟部队相互配合,在兴国县富田、白沙、中村等地歼灭大批进攻之敌。而后,乘胜挺进闽西北,解放了泰宁、邵武、光泽、将乐、顺昌、宁化、清流、归化等广大地区。由此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7月,蒋介石亲率30万国民党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三次“围剿”。红十二军遵照临时总前委制定的“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集中主力部队在兴国县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而后,又向乐安一带佯动,在兴国县老营盘、方石岭两战两捷,为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1年10月,随着三次反“围剿”作战取得重大胜利,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根据中革军委的决定,将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长耿凯,政委欧阳健,政治部主任刘型,参谋长郑伦)。随后,红十二军率第三十六师进驻福建长汀,在宁化、安乐、中沙一线开展整训和地方工作,与闽西新红十二军相互配合,攻克连城,俘敌300余人。
1932年初,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十二军兼福建军区(又称闽粤赣军区)总指挥部,直辖于中革军委。罗炳辉兼任总指挥,谭震林兼任政委,游端轩(后杨海如)兼任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三十四师(由闽西新红十二军改编而成,师长游端轩,政委黄苏,参谋长毕占云)和第三十六师(师长张宗逊,政委邓华,参谋主任石成玉)。2月下旬,红十二军挥师为执行中共中央“巩固闽西,向闽北发展,使福建与江西苏区连成一片”的任务,迅速南下攻占了武平和上杭。不久,红十二军又以军部独立团为基础扩编成立了第三十五师(师长杨遇春,政委何醒南),全军达到6600余人,承担起恢复闽西苏区、联系赣南和向闽北发展的任务。3月20日,红一方面军发起漳州战役。正在上杭、武平一带担任警戒粤敌任务的红十二军,在赤卫队的配合下,乘机拔掉了长汀县苦竹山、桃溪、永平等反动地主武装据点,收复了永定县城、坎市、龙潭等要镇,打通了闽赣通道,并向永定、平和、大埔三县边境地区发展。
5月,红十二军奉命开赴赣西南,在寻乌县吉潭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重创粤敌。7月上旬,红十二军参加了广东南雄县水口战役,打击了自诩为“铁军”的粤敌的嚣张气焰,迫使其退出赣南根据地。8月16日,红十二军又参加了乐安、宜黄战役,配合友军歼敌三个多团,俘敌2000多人,攻占乐安、宜黄县城。8月23日攻克了南丰,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并使闽西、赣南苏区连成一片。
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召开会议(史称“宁都会议”),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十二军军部及第三十六师与江西军区独立第四师、第五师合编为江西军区红二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旷朱权,政治部主任谭政,参谋长毕占云)。原红十二军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师与闽西独立第七师合编,继续沿用红十二军的番号,张宗逊任军长,黄甦(后刘希平)任政委,游端轩(后杜世光)任参谋长,何醒南(后黄益善)任政治部主任,兵力约3000人。下辖第三十四师和第三十五师,承担着发展闽西、联系闽北的任务,在福建连城击溃敌军一个团。1933年初,红十二军划归红一方面军建制,由连城北上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并担任方面军总部预备队。2月28日,在宁都县黄陂配合友军歼敌10000多人,缴获大炮40多门,轻重机枪300多挺,其他枪支10000多支,活捉敌第五十九师师长陈时骥。3月21日,新红十二军配合主力红军将敌第十一师包围在宜黄县草台岗,毙伤俘敌6000多人,缴枪5000多支。
同年6月,根据中革军委实行大师大团的命令,红一方面军实行统一的正规化编制,取消了红十二军的建制和番号,将第三十五师与红十九军合编为福建军区新三十四师(师长周子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由蔡钟代理);红十二军军部及第三十四师则被整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一团(团长张宗逊,政委刘希平)。
闽西新红十二军
(1930年10月至1931年10月)
1930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巡视员施简在闽西苏区基地龙岩主持召开了闽西总行动委员会,红二十一军军委、闽西红军学校校委会联席会议。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会议决定将闽西地区的红二十军和红二十一军合编为新红十二军。贺声洋(后左权、李中沸、毕占云、游端轩)任代理军长,施简(后黄甦)任政委,李力一(后洪水)任政治部主任,谭希林(后宋铁英、毕占云)任参谋长。下辖第一○○、一○一、一○二3个团(亦称纵队),游端轩、蓝汉洲(后王仰颜)、熊振兴(后阮山)分任团长,刘梦槐(后林梅汀)、卢其中(后刘财容)、江桂华分任政委。全军共3100余人,枪1600余支,担负着巩固和扩大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任务。
新红十二军成立后,立即集结于龙岩,进行严格的政治和军事训练;将闽西红军学校第一期200余名学员充实到新红十二军任连、排干部;开设政治委员训练班,对全军团、连、排政工干部进行培训。由此提高了新红十二军军政人员的素质。
随着龙岩整训的结束,新红十二军根据中共闽西特委“防御的进攻”策略,向永福(今属漳平)、适中(今属龙岩)等地发起进攻,消灭了当地的反动民团。当新红十二军准备乘胜前进,攻取南靖、漳州时,中共中央又指示新红十二军执行打通闽粤赣三省边界、汇合三省革命力量的作战计划。接到命令后,新红十二军迅速回师闽西,于10月25日在连城县朋口击溃反动民团的三路进攻。11月上旬,攻克了长汀、连城,转战于龙岩、永定、上杭、南靖、平和以及广东大埔等地,为闽西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31年初,当国民党军队向闽西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后,承担反“围剿”作战任务的新红十二军在东江红军的配合下,主动出击上杭县古蛟地区,消灭大池、小池之国民党军。接着,又收复永定县坎市,攻克了武平、上杭,打破了福建军阀对闽西的第一次“围剿”。3月,新红十二军在平和县大芦溪击败国民党军张贞部一个营,俘敌100多人。接着,又攻克长汀、连城等县城,打通了闽粤赣苏区的联系。期间,新红十二军受到了“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在永定县虎岗进行了令人痛心的“肃反”扩大化,林梅汀、江桂华等大批红军将士被错杀。
5月,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闽西,占领了龙岩县的小池、大池,进攻永定县的太平区、塘背区和闽西苏维埃政府驻地虎岗。闽西新红十二军根据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命令,向连城、长汀、清流、宁化一带发展。6月下旬,配合红一军团第十二军击溃了闽西军阀卢新铭部,攻取了长汀、宁化县城,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并打开了闽西北地区的革命局面。而后,闽西新红十二军相继整编成立了第三十四师(游瑞轩兼任师长,黄甦兼任政委,毕占云兼任参谋长,洪水兼任政治部主任)和第三十五师。
8月,当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后,闽西新红十二军根据中共闽粤赣特委“打通闽粤赣苏区交通,是党和团当前最迫切的具体任务”的指示,承担起收复、打通中心区的任务。他们以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在红一军团第十二军的配合下,三战三捷,击溃闽西军阀卢新铭、钟绍葵等部,占领了长汀、连城,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使闽西苏区和赣南苏区终于连成一片。
10月,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对主力红军和闽西地方红军的建制进行了局部调整,将闽西新红十二军缩编为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三十四师(师长游端轩,政委黄甦,参谋长毕占云)。新红十二军的番号随之取消。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大学
责任编辑:王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