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选修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2-05-24刘帅
刘帅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也在江苏开始全面实施,选修课程给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同时也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语文教学有了新的生机。但在现实中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认识方面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施方面却常出现一些误区,对于如何认识和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要正确认识选修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从整体上说高中语文课程是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必修是基础,学生只有打好基础具备素质基础,才能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得以提高,所以通过必修的学习夯实基础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选修课程的语文学习,则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让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学习某些较深的选修内容,从而发展专长。选修课程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应是随便的“选读”,也不应是必修课的补充或应试的材料,选修课程是必修基础上的提高和拓展。没有选修课程的学习高中语文学习也就是不完整的,必修和选修共同组成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和选修是培养基础和发展能力的两个不同阶段。这一点我们从选修课程设置总体课程目标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中也能得到证实。因此,我们要重视选修课,因为选修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高中语文目标的达成。
其次要明确选修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一点已经得到所有人的共识,也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得到实施。但由于选修课程存在课程量大,课时不够,备课量大,教师负担比较重等问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出现了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备课来决定学生上什么选修内容及上多少选修内容的情况。老师的困难是客观的,但是这与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的提高和拓展的定位是不相符的,也与选修课的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不相符,更为严重的是泯灭了学生个性化的兴趣特长,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决定是选择诗歌还是小说还是戏剧……选修的主体是学生,当选择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了,学生就能发挥自己学习的创造力,那么课堂也就有了活力和生机。
最后要创新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有的用必修课模式上选修课,单篇细致讲解,有时一篇文言文教学就花费一个星期的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形成矛盾冲突;有时将选修课上成自读课;有时又将选修课本当成学生的应试考试的阅读积累材料。其实,这些现象已经违背了选修课开设的初衷,也就无法达成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选修课教材的编写是以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为系列,这编排与必修相比知识也就更加深入,难度更大,更加具有一定的探讨性。这种编排的差别也就决定课堂教学方式的差别,同时选修课程量大、课时不够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差别,再者选修课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目标也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差别。这些诸多方面不同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方式上必须创新。但选修课受到课时少的限制,教师又不能像必修课那样篇篇精讲。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背景下,教师要突破选修教材单篇文本的限制,不能篇篇必讲,而是把选修教材学习主题单元作为教学设计和授课的基本单位在教学中加以实施,根据选修课程编排的不同,变单一教材文本的教学策划为主题单元的教学策略,更多地提供阅读与表达方法层面的引领与程序性知识,形成适合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的教学专题资源,达到拓展提高的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主要是依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师提供的教学专题资源的宏观指导下,对选修内容实施选择性学习,力求在一个点或几个点,甚至在几个方面有所收获,实现个性化发展,最终达成必修课程的目标。
另外在学生选修课程的检查评价策略我们也要通过实践不断创新,进行多维度评价。但也不应该完全拒绝高考,也可以通过高考题目及模拟题目来检测评价。因为高考并不是完全冷冰冰的,它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完全脱离高考也是不现实的。总之选修课程的设置给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也给老师在思想认识和教学实施上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找到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