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12-05-24李洁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美感美育美的

李洁

一、指导学生“美读”,这是美育渗透语文课堂的第一步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美育的直觉性,指导学生“美读”显得十分重要。

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却不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一味地分析讲解,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几乎全部占用了。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尖锐批评,他说:“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里,大多数还没做到好好地读。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出逻辑关系,传出意志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读得马虎,就减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哪怕你旁的方面做得相当好。这当然要请都是们加紧进修,钻研业务,改革教学方法,从不注意读转变到好好地读”。

二、运用形象感染学生,突出美育的形象性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鲁迅也说过:“美底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教 学中,引导学生遵循文章的思路,认识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以及记叙文中的真人真事形象,运用形象感染学生,美的形象性的特点,决定着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靠抽象的判断、推理进行的,而是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从对美的事物形象的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它,领悟它的。所以,我们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观赏一幅动人的绘画,远眺一片明丽的风景,都是在对形象的直接观照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的,甚至有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称赞它:“真美啊!”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文艺作品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进行有血有肉的生动分析,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它的内容和形式的美,以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

三、带领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做“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

我们曾学习过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首诗是由于陶渊明入世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弃官不做,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诗句,这首诗达到“以物观物”的境地,就只见美的感性形象,菊花、南山、山气、夕阳、飞鸟,而不见诗人的情感,仿佛真如无情一般。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首先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笔下那幅静美的田园山水风光之中。“入境”之后,接着重点、详细介绍作者身世、背景、经历等等,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些诗,静美的田园山水诗,不仅仅单纯是“以物观物”,正是诗人在人世痛苦不已才寄情于山水之间,试图在空灵的春山、明境般的秀水和自然的真气中消融了一切烦恼。让学生明白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类诗歌不是与情感绝缘的,而是一种情感的隐蔽式的表现。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生活是想象的基础,情感是想象的动力,记忆为想象提供材料,我们教师的指导就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1.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看到地边一棵被摧折而又顽强生长的牛蒡草,就完成了《哈泽·穆拉特》的构思,这是灵感的闪光照亮了他头脑中贮存的生活经验,并以此进行创造性想象的结果。

2.要正确把握审美对象的特征。美的事物诱发着学生的想象,同时又为它规定着一定的范围和方向。例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一棵苍劲挺拔的古松想象成一位高风亮节的老者,却不可能把它看成是一位苗条俊秀的少女;不能把春风摇曳的垂柳想象成一个粗壮有力的彪形大汉。可见,想象是主观的,但不是随意的,是自由的,但不是想入非非的。

3.增强记忆能力。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想象依托于记忆,记忆幻化为想象。

猜你喜欢

美感美育美的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美的校 美的人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自然美感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