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然亭怀想

2012-05-22/_林

河南电力 2012年12期
关键词:高君宇陶然亭

/_林 平

陶然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时任窑厂监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北京南郊慈悲庵内创建此亭,并取唐代诗人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诗意,为亭题额曰“陶然”。

三百多年前的陶然亭,野草疯长,栉风沐雨,有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古韵,想必那时游人稀少,门可罗雀。其为普通大众所熟识,则是近百年的事,得益于两个年轻人,一名高君宇,一名石评梅,而最主要的,则是石评梅。

二十年前,我读过有关描写石评梅和高君宇爱情故事的小书《情埋古都》,知晓两人去世后都葬在北京南郊的陶然亭公园里,为其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唏嘘不已。十年前,又读了更为详尽的《石评梅传》,加深了对石评梅和陶然亭的印象——

古都郊外,有一处偏僻的荒野,人迹稀少,鼠兔出没,晚风残阳,鸦雀悲鸣,显得凄凉而可怖。八十多年前,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在这里秘密集会,探求真理,从事光明活动。其中有一个清纯美丽的山西才女,经受初恋失败的打击后异常忧伤,写下了大量同情革命学生、鞭笞北洋政府的诗文。在同乡高君宇的影响下,她走上了革命道路。历经磨难,她与高君宇由一般的同乡关系发展成为恋人关系。然而,命该他们生前不能结合,高君宇因积劳成疾,二十九岁时不幸早逝。她悲痛过度,三年后,亦即二十六岁时也因病追随而去。后人把他们葬在一起,他们的墓也被称作高石墓……

这个因爱而逝的女子,就是石评梅。后人为他们纯洁的爱情所打动,纷纷前往陶然亭,寄托追思。我是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最普通的一人。

去陶然亭凭吊高石二人一直是我的夙愿。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终于得以前往陶然亭,心情复杂而激动。

虽然已是冬天,但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上午十点半,我骑车来到陶然亭公园北门。从园内介绍中始知,公园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59公顷,其中水面面积17公顷,是一座新型城市园林,融古典建筑和现代园林艺术为一体,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要内容。

今天的陶然亭处于北京市二环以内,园外车水马龙,热闹繁华,早已寻不见七十多年前的破落衰败;园内游人如织,各种今人建筑比比皆是,清净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知道高石墓在园内的中央岛上,墓边有湖,曰西湖。走过一条曲曲折折的石板路,跨过一座石拱小桥,踏上中央岛。甬道两边,青草茵茵,一棵棵老龄垂柳静立水边,清风中枝条飘动,一片片黄叶悄然滑落,一池瘦水薄冰覆盖,残荷零乱,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

揆情度理,高石墓虽不如峻峰巍巍,却也像那些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山石之上。然寻觅许久,也不曾见到它的影子。明明是在这岛上,它能跑到哪儿去?我不死心,遂像工兵扫雷一样搜索全岛,终于,在一堆低矮的小山北缘找到了。墓碑坐南朝北,连基座加碑尖也不过两米,还不如边上的小松树高,在土山上的苍松翠柏遮掩下,太不起眼了。这就是我心中景仰已久的高石墓吗?它与我在书上看到的高石墓简直有天壤之别呵!一时,我心口仿佛被什么东西紧紧地堵塞着、沉重地压迫着,喘不上气。

高君宇之墓在西边,碑身正面是高君宇堂弟高全德手书的“吾兄高君宇之墓”七个隶书大字,碑座上方是石评梅写的悼词;碑座西面是石评梅的手书: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这是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上。

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评梅

文字下仿佛映现出一个低泣的人儿,凭吊者也不禁潸然泪下,不忍卒读,为一颗悲凉凄苦的心。

石评梅之墓在高墓东边约一米处,碑身正面是“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女教员石评梅先生之墓”字样,基座上用篆书镌刻着“春风青冢”四个字,旁边写着“中华民国十七年九月三十日立”。

让人感动的是,在这寒冷的冬天,毫不显眼的墓碑前,在两个已长眠七十多年的年轻人身边,竟然有两束鲜花!高墓前是束金色的菊花,花瓣已有点焉了,几片花瓣散落地面,显然这花已有些时日。石墓前是一束满天星,挺新鲜的,细小的白色花朵中参杂着一种我叫不出名字的花,花朵较大,乳白色,花瓣上缘“镶”一道红边,整朵花看上去就像是乳白色的面庞上披着一方鲜红的纱巾。我猜度,献花者许是一人,才献了高,又献石的。我心里一阵暖融融的,真想见到那个默默的献花者,向他道声“谢谢”,或者什么都不说:此时的语言是最贫血的。我想,倘若高石在天有灵,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在我凭吊之际,陆陆续续来了一些人,有老人,有孩子,有大学生,有刚入伍的战士。一个年轻的母亲轻声念着石评梅手书的怀念高君宇的文字,一个小男孩在本子上一笔一画地记着,神情极为虔诚。另有三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相互交谈着有关高石的故事,吸引着几个年轻人聆听。

这时,我默默地踏上了返程的路,看看表,已是下午一点半钟。回首风中渐远渐小的高石墓,我心中默诵着三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陶然亭怀想——遥寄石评梅》:

大地上满是荆棘与黑暗

草木在铁蹄下痛苦、呻吟

你以一副柔弱的身躯

承受着茫茫无边的悲辛

眼泪不会驱走魔鬼

梦呓岂能唤来黎明

誓愿希望的种子开一树灿烂的红色

唯其奋争,锋花绽苞,血濡雪裙

把灵魂寄予信念

把宝剑赠予英雄

把血泪洒予爱情

把中华民族二十年代深重的苦难

化作一页残笺燃成灰烬

追忆的毕竟早已逝去

泣怀的永是人间千古的圣洁

一个世纪苍白的贪生

怎堪比二十六度傲放的花蕊

迅忽光耀的彗星

只为伟大的知音陨坠

荒冢四野,芳草残诗

在晚风斜阳中

低吟着一个冰雪凄艳的故事

月下沉寂的西湖水里

映现了谁的影,留住了谁的心

在京都郊外的陶然亭

哦,谁的脚步声轻碎微醉

谁的魂儿在冥冥低回

陶然亭畔长眠的人儿呵

年年不堪闻雁儿哀鸣

岁岁不忍睹梅花掬泪

猜你喜欢

高君宇陶然亭
观亭赏荷亦陶然
一片红叶寄相思
陶然亭的童年回忆
《止学》篆刻·解读系列二十一
A Joyful Park in Beijing
去菜市口
院友高君宇
Construction of Crack Perturbation Model and Forward Semi-analytical Model of Attached Eddy Current Sensor
石评梅:道德救赎爱情
北京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西南口遭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