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2-05-18胡文华
胡文华
(复旦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433)
对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而言,无论是精读课、口语课、听力课还是泛读课,词汇教学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词汇教学的内容离不开词的形、音、义,词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并运用所学的词进行语言交际活动、阅读或写作。词汇教学如何进行,每一门课有每一门课的要求,同样的生词,对不同层次的留学生来说,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就不一样。
词汇教学的重点在于给学生讲授词的形、音、义,并让学生能熟练掌握或基本掌握该词,能用该词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教学中,经常会从很多方面切入,如同义对比、字源变迁、语用异同、构词特色(语法方位)、近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和采用汉语释义等。因为这些方面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代替词汇教学,所以我们不妨都称之为辅助词汇教学的相关因素。这些相关因素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又该如何运用这些相关因素?我们仅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收录的1033个甲级词为例进行分析,大纲甲级词中收录名词438个(含名词与其他词兼类的86个),收录动词289个(含与其他词兼类的90个),形容词125个(含与其他词兼类的26个),量词58个(含与其他词兼类的17个),代词43个,副词52个(含与其他词兼类的7个),介词20个,连词16个,助词16个,词组62个。
一、实词教学应注重汉语词汇本身的发展规律,结合留学生实际水平进行
(一)名词教学
《大纲》甲级词中收录的438个名词有如“笔、牛、桥、墙、球、本子、桌子、手表、食堂、苹果”等是可以名状的,“事、办法、道理、机会、技术、精神、胜利、情况、健康、水平”等是不可名状的,另外还有表示时间和方位的名词。
可名状的名词教学可以采取图片或实物教学,配合相应的量词讲解。如“桌子”,可以从实物引导学生说“一张桌子”,“这是一张桌子”,再引申到“书桌、饭桌、电脑桌”,再到“大桌子、小桌子、条桌、方桌、圆桌”。这样学生围绕“桌子”一词,可以学会表达不同作用和大小的桌子,而且附带知道了形容词“大、小、圆、方”,掌握了用来表达“桌子”的量词“张”。
对于不可名状的名词,如“胜利”,在教学上可以注重用汉语以具体的例子释义,“A、B两支球队进行足球比赛,最后A队以2∶0的成绩结束了与B队的比赛,这样,我们就可以说A队取得了一次‘胜利’。”然后指出对应使用的量词“次、场”(一次胜利、一场胜利),最后还应该提示学生,常常与“胜利”搭配的动词有“取得、获得、赢得”。
教授表示时间和方位的名词,主要让学生明白该类名词的语法作用。如时间名词“今天”,我们可以说“今天我休息”,也可以说“我今天休息”。学生通过这两个句子会明白,“今天”可以用在句子的开始,也可以用在主语的后面。再如,“里”“前”是两个方位名词,我们可以举例使学生明白“里”“外”,“前”“后”的相对概念,还应引导学生说出“教室里、房间里、学校里、眼睛里、心里”,“门前、桌子前、宿舍前”等词组。另外,对比“上课前”“睡觉前”中的“前”与“门前、桌子前、宿舍前”中的“前”,使学生知道“前”作为方位名词,如果用在动宾结构的词组后,就与动宾结构的词组一起构成了表示时间的名词或词组。
(二)动词教学
在动词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应考虑该动词的字源变迁与字义的关系以及该词的语法特点,如是否可以带宾语,是否能重叠,是否可以用“着”、“了”和“过”修饰。如果是助动词,应准备充足的例句让学生明白,助动词用在其他动词的前面,可以用“不”来否定,另外,常常能用“不A不”的格式表示强调或委婉语气。
A:他们的足球比赛什么时候比?
B:明天上午比。(将来)
A:他们的足球比赛什么时候比?
B:现在正比着呢!(现在)
A:他们的足球比赛什么时候比?
B:昨天下午已经比过了。(过去)
再如动词“喜欢”,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例句“我喜欢绿茶。”→“我很(非常)喜欢绿茶。”→“我很(非常)喜欢喝绿茶。”学生一看就知道“喜欢”可以带名词性宾语,也可以带动词性宾语,还可以用程度副词来修饰。同时可以教给学生,“爱”在很多语境下与“喜欢”的用法和意义都一样。“喜欢”不能重叠,告诉学生,不能说“我喜欢喜欢那本书。”“喜欢”是否可以用“着”“了”和“过”修饰,我们可用如下对话说明:
A:你喜欢过那个人吗?
B:我喜欢过。
A:你不能喜欢那个人!
B:我喜欢了,你又能怎么样?
A:你还在喜欢那个人吗?
B:我还在喜欢着那个人。
但不能说“我喜欢了一本书”,“我喜欢着中国菜”。“了”和“着”用在“喜欢”后面要有特定的语境和条件。
助动词“能、会、可以”等,常常用在其他动词的前面,也可以用“不”否定,还可以用“不A不”的格式表示强调或委婉的语气,如:
我能去旅行。他会来。他可以来。
我不能去旅行。他不会来。他不可以来。
我不能不去旅行。(强调)
他不会不来。(委婉)
他不可以不来。(强调)
(三)形容词教学
形容词教学可以分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和多音节形容词来进行,教师可以结合同义词对比、反义词对比、语法作用(定语、状语、谓语)等方面进行教学,单音节形容词教学还可考虑字源释义。如形容词“大”,我们可以先以“大”的古文字字形释义,“大”的甲骨文字形写作,以成年人四肢舒展的形象表示“大”的含义,这样学生会形象地理解“大”的字形与字义由来。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什么很大?”学生会回答:“中国很大。”“教室很大。”“图书馆很大。”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否定句“图书馆不大”,再引出“图书馆小”,让学生知道“小”是“大”的反义词。另外,可以用例句使学生明白,单音节形容词可以重叠,但必须与“的”一起,构成“AA的”。如“大大的”,“她的眼睛大大的”,不能说“她的眼睛大大”。单音节形容词在名词前作定语,中间可以省略“的”,如“大(的)房间”。
再如双音节形容词“漂亮”,教师可以给出同义词“好看”,并进行对比教学。“这幅画儿很漂亮。”“那个孩子长得很漂亮。”“他的汉字写得真漂亮。”“今天的工作完成得很漂亮。”这四个句子中,前三个可以用“好看”替换“漂亮”,而第四个句子则不行。讲到“好看”,可以重点讲一下“好看”的构词法,“好﹢动词”→形容词,如“好吃”“好听”“好玩”“好用”“好写”等。“漂亮”可以重叠,如“今天她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而“好看”,由于构词原因,不能重叠。另外,应强调的是,双音节形容词在名词前作定语,中间常常用“的”,如“她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
(四)代词教学
在代词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决定教学的深度,如对于初学汉语的学生,我们仅仅让他们明白“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这、那、这些、那些、这里、那里”和“谁、哪儿、什么、怎么、怎么样、多少”是不同类型的代词,并能正确使用就行了。但对于中、高级程度的学生,我们就可以给他们讲授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如人称代词“你、我”,可以说“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这里,“你、我”是虚指,“他”在“我们今晚就喝他个痛快”中也是虚指;指示代词“这、那”在“学生们尝尝这,又尝尝那,觉得新鲜极了”中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东西;疑问代词“什么”,在“我吃什么都行”中虚指的是任何吃的东西。
(五)量词教学
量词对留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一类词,《大纲》甲级词中收录了58个。由于不同的名词或动词与相应的量词之间没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掌握起来很难,教师在教学中也极缺乏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件”,可以说“一件衣服”“一件礼物”,还可以说“一件事”,但这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笔者在量词教学中,先考虑该量词是物量词还是动量词,然后尽量找寻同一量词对应的不同名词之间的共性。如“张”,可以说“一张纸”“一张桌子”“一张邮票”“一张电影票”“一张脸”。这些名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薄,有一个平面。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不同量词的使用范围。再如量词“场”,可以是名量词,如“一场电影、一场雨、一场梦、一场演出”,也可以是动量词,如“哭一场、大干一场”。这类量词要强调学生记住。另外,有些量词可以重叠,构成“一AA”的格式使用,如“学生们一个个高兴得很”中“一个个”表示每一个;“上海浦东新建了一座座高楼”,其中的“一座座”表示很多;“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其中“一天天”表示一天接着一天。对可以重叠的量词,可以让学生造句,充分理解量词重叠的具体含义。
(六)副词教学
《大纲》甲级词中收录了52个副词。从语法角度,副词可以分成程度副词(很、非常、好、十分)、范围副词(都、全、共、只、仅)、时间副词(刚、才、就、正、已经、马上)、否定副词(不、没有、别)、语气副词(却、幸亏、一定)等很多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必过分强调副词的种类,但常用副词的语法作用应是教学的重点,如副词应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程度副词可以用在形容词的前面。同类副词,在教学上可以进行对比,如“不”“没有”和“别”。“别”常常用于表示命令或劝说的句子当中,如“别动”(命令),“你别去了吧”(劝说),“不”和“没”的差异可以从以下例句中看出:
我不去银行。(我不想去,强调现在)
我没去银行。(我可能没空,强调从过去到现在还没有)
二、虚词教学不容马虎,但也不宜过分拘泥于语法书的分类,应注重语用,在比较、辨析中进行快捷有效的教学
由于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我们在教学上只能注重虚词的语法意义。通过比较、辨析教学生准确把握一些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如教连词“和”“并”“而”,可以用以下词组使学生感受到这三个连词在用法上的细微差异:“老人和孩子”“研究并决定”“美丽而大方”,“和”连接名词,“并”连接动词,“而”连接形容词。再如结构助词“的”,我们在以大量例句和练习让学生明白“的”常用在名词前面,是定语的标志。还可以在名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的后面,构成“的”字结构等重要用法的同时,还可以设计不同的语境,让学生体会到下面的两个“的”的使用,使句子的含义有所不同:
A:我昨天晚上看了一部好电影。
B:在哪儿看的?(强调事情已经发生了)
A:在学校的电影院。
A:你看,他今晚会来吗?
B:他一定会来的。(加强肯定语气)
三、兼类词、同音词和多义词的教学宜根据教材进度及学生水平,循序渐进地进行
《大纲》甲级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兼类词,共有127个。兼类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A和B两类词的语法功能,意义上又有密切的联系”,如“给”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介词;“花”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麻烦”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同音词是指“两个词同音又同形,而语法功能分别属于A和B两类词,但意义上没有什么联系”,如“好(形容词、副词)”“过(动词、助词)”“下(动词、量词)”。多义词是指一个词的词类不变,但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如“打”是动词,但“打电话”“打球”“打字”“打人”中,“打”的意义各不相同。对这些词的教学,不可以照搬词典,填鸭式地塞给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学进程逐步进行。如“在”,可以是动词、介词,也可以是副词,在教学上常常是先教学生动词和介词的用法,然后在讲副词的用法时可以以提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在”的全部用法:
提问: 下面的句子中,“在”的用法一样吗?
他在教室。(动词)
他在教室看书。(介词)
他在看书。(副词)
对于汉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适当增加一些词的常用义或用法讲解。如“毛”,可以是名词,如“羊毛”;可以是量词,如“一毛钱”。名词“毛”在“毛病”“毛手毛脚”“心里直发毛”等词组中的意思就有些不同了。“毛病”重在“毛”的细微,“毛手毛脚”取“毛”的粗糙、不平整义,“发毛”指“惊慌”。“毛”在方言中还可以指“发怒、发火”,“发毛”也有发火的意思。像这样的教学不可太多,只能点到为止。
四、词组教学应注重实用
《大纲》甲级词中收录了62个词组,如“过来”“开玩笑”“听说”“不一定”“不要紧”等,还有一些常用格式如“连…都/也…”“…得很”“…极了”“当…的时候”“…的话”“非…不可”等。对这些词组或格式的教学,我们一方面要分析该词组的构成方式,如动宾式、动补式等,另一方面更应加强这些词的语用教学。如“开玩笑”,学生会说“我跟他开玩笑”,却不一定会说“我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学生能说“听说我们班来了一个新同学”,不一定会说“听他说,我们班来了一个新同学”。这样的表达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再如“非…不可”,我们可以用“一定要…”“不…不行”等句式让学生做替换练习。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非…不可”,同时又学会了表示相同意义的句型。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3]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王还.汉英虚词词典[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