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的新鲜印象
2012-05-17徐敏霞
徐敏霞
有一次,要为“新概念”的一篇报道配工作照,因为拍摄时现场忙乱,开会讨论过程中评委又大多随意不羁,想从抓拍的照片里挑到合适得体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忽然,美编大喊一声:“看,伏尔泰!”大家凑过头来,但见赵老师的半身照一张,眼神专注,似在倾听又似在思考,沉静如雕像,遂一致决定选取。有八卦说,赵老师这样标志性的眼神,在记者界被称为“水汪汪”。
在很多场合,赵老师不止一次提到最初进入作协就是来专职做领导的,大概好比职业经理人。至少十多年前,我们这些小青年认识他的时候,他已有上海作协副主席、《萌芽》杂志一把手如许头衔。做文化官员之难,外行人大概难以想象,尤其当自己本身还是一名作家的时候,上传下达,处处纠结。道与义、情怀与纪律,关于这样的取舍,如果在作协大院里工作少不了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撇开别的不谈,如何将官方精神转换为作家们能接受的语言,如何将作家天马行空的发散性发言提炼出重点,已足以消耗一个人的心智。还是职场新鲜人的时候,某次会议发言,我拉拉杂杂说了一堆,都快把自己的论点忘了,末了“伏尔泰”一句总结就把问题讲明白,真让人感激又羞愧。他在听在想,适时来帮助你,不来限制你,想来在上海生活的我这个年纪的青年作家多有此体会。刚做编辑时,发现一篇王小波文风的作品,非常有趣,就用在增刊上;过不多久,这位名叫商俊伟的作者用笔名路内在《收获》上发表了长篇处女作《少年巴比伦》,听他本人说,正是赵老师将他推荐给《收获》的。
我们多数人对于事业的追求都是向上的,渴望日益精进好早点跻身精英的圈子,仿佛那样,自己的路才能越走越宽。赵老师倒正相反,他的眼光时常是向下的。这个“新概念之父”是温和的改革派,早在十多年前就把未进入文坛主流的妖魔鬼怪都放出来,也不怕他们最终会不会是被农夫焐热的蛇,对权威的挑衅日后也许会挑衅到自己头上。这不是一般人都能有的胸襟。对于新鲜事物的诞生,少数人会一眼先看到弊端,挑鼻子挑眼,一棍子打死;多数人则不肯即时直抒胸臆,左顾右盼,希望看看风向,预测一下发展,也不会轻易错过伺机说几句锦上添花的话的机会,当然如果需要踩上两脚,也不会少了他们的踪影。赵老师身上倒少有父辈那代人小心翼翼的时代烙印,对于自己的判断,觉得好就马上说出来,尤其是对后辈,今后怎样管不了许多,要的就是此时此刻不要在自己手里被埋没——因为他深知幼芽最娇弱,最容易被忽略被扼杀。这种率真,也注定他不可能是个做事滴水不漏的人,很多事时隔多年被人拿来翻旧账说疑点重重,也在所难免——那些要求他人面面俱到,理性至极的人,恐怕也真的永远不会理解一个作家所具有的诗意气质会影响到行事作风,不会理解有些破格和逾矩是对机械性的公平的另一种补充。要看“新概念”的热点,当然绕不开眼下微博的跨年大戏——韩方大战,应该说这个比赛从一开始就没有少过争议。“新概念”大赛迎来的第一个官司,就是一名来自偏远地区的获奖者,由于毕业离校,没有收到作品被收入文集的稿酬发起的诉讼。这个诉讼令当时尚在困境中的《萌芽》赔偿了5000元,在败诉的表面结果之下,谁也不会知道编辑部当时选入这篇作品的初衷是出于鼓励偏远地区的文学爱好者能参赛的好意。从这一点来说,善意与恶意之争始终围绕着这个比赛此起彼伏,而作为发起人,赵老师明知亏本生意从未少做,却也没想过停办比赛,他就是简单地想给青年的文学有一个归属。
文学对作家个人来说,或有千里走单骑的意思;对他来说,情怀却要更广阔一些,要泽被到更多对文学好奇的人,如果仅新概念作文大赛一桩还不足以说明,那么变身为文学普及刊物的《萌芽》、为小学生阅读写作度身定做的《略知一二》总可以代表他的一贯坚持了。他反对把《萌芽》变成一部分人的小众杂志,把挖掘文学新人作为刊物的主要任务;不主张刊登晦涩难懂的文章,而是要找寻那些可以把青年读者引进门,让更多的人由此爱上读书爱上文学的通俗易懂的好文章。所以他不计较别人对于《萌芽》是不是纯文学刊物的争论,他说《萌芽》是文学普及性刊物,以培养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为主,应该与作协的其他杂志错位竞争。而《略知一二》创办之初,他更是亲自出场与小学生读者互动。记得看到过一次采访,记者问,一位创作成人文学的作家,一位作协副主席,为什么要涉足小学生作文领域,做最基础最启蒙的事?赵老师很感性地说自己到了做爷爷的年纪,不管本人今后能不能做爷爷,都希望为下一代的下一代的语文教育做点事。只要有点熟悉他的人,都会感到这一切顺理成章。
认得赵老师的十多年间,知道他做过许多“吃螃蟹”的事,其间自然也不总是成功和赞誉,但江南人的秉性就是闲不下来,爱工作,爱革新,爱各种奔走,注定一生劳碌。我统共去过五次杭州,就有三次是在1999年到2006年间和赵老师一起去与浙江的高中文学爱好者交流的。
他的心态很年轻,承认未来是年轻人的,却从不把自己排除在年轻人之外。“苹果”的时代来临,他就成了果粉,研究iPhone,开微博,粉丝数比年轻人多得多,还不忘为杂志吆喝。冲着这些劲头,难怪有人要祝他五·四青年节快乐。
2011年12月12日清晨8点,我看到他7点07分发布的微博:“去给一个中学讲课,难得在七点前出门。在高架路上看彤红的太阳升起,渐渐变橙,有种新鲜感。”这倒恰是工作中的赵老师每每带给我的感受,你伸懒腰打哈欠的时候,他已经走到前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