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岳麓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

2012-05-17文连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亚区岳麓山景区

文连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205)

一 问题的提出

提出大岳麓山旅游区是源自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即麓山景区)的启发。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市民对景区产品的进一步呼唤下,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在有关单位2004年编制的《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中,其规划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并将麓山景区、天马山景区、橘子洲景区、岳麓书院、新民学会旧址确定为核心景区(共计7.14km2)。而在笔者主持的2011年《岳麓山旅游区总体规划》中,项目组鉴于市委、市政府提出将岳麓山申报为国家5A级旅游区的要求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现状,将河西大学城、附近社区的旅游发展区和猴子石大桥至银盆岭大桥之间湘江水域的旅游协作区(共计19.34km2)划入规划范围。因此,在空间上涵盖核心景区、旅游发展区和旅游协作区的区域就是本文所指的大岳麓山旅游区。

纵观以往对岳麓山旅游业的研究,文献不多且更多侧重于岳麓山风景区动植物资源、旅游生态环境的分析,站在区域旅游规划角度,审视大岳麓山旅游资源的系统研究还没见相关报道。大岳麓山旅游区地域性、公益性、前瞻性特征十分明显,对大岳麓山旅游旅游资源的研究,在区域文化、品牌形象、管理思想、资源认定等方面更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运用系统论、发生学原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文章从旅游资源单体和旅游资源区两个视角展开分类与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是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确定旅游开发项目重点的基础性工作[1]。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分类基础上,为确定旅游资源质量优劣、吸引力功能、开发潜力大小,制定旅游开发方案和旅游发展战略、策划旅游产品项目的科学依据[2]。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构成为系统性的工程。因此,本研究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旅游产品公益导向原则,首先对大岳麓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单体分类与评价。再根据发生学原理和地域分异规律,结合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性,划分出特征各异的旅游资源区,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资源区的评价。本研究理论上,可丰富和完善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与体系;实践中,为大岳麓山旅游区建设为5A级景区和“两型”社会旅游示范区提供决策依据。

二 研究综述

(一)旅游资源分类研究

国外旅游资源分类研究始于1950年代。Claw son是较早开展此类研究的学者,他将旅游资源分为旅游者导向型、资源基础型和中间型3类旅游资源[3];当时,具有影响性的西班牙旅游资源分类系统按照旅游资源属性,把旅游资源分为3个一级类型、7个二级类型和44个三级类型[4];世界旅游组织在综合各种分类体系后,将旅游资源分为3类9组,即潜在供给类(文化景点、自然景点、旅游娱乐三组)、现实供给类(途经、设施、整体形象三组)及技术资源类(旅游活动的可能性、手段、地区潜力三组)。国外研究为国内研究提供了较大启发,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景观组合、吸引力级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空间层位是常见的分类依据。1990年,中国科学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制作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和人文2个级别,8个大类和108种基本类型,标志着国家层面的分类标准的出台;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起草并颁布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本》,将旅游资源分为2个景系、6个景类、74个景型。后来,郭来喜等完善了该分类分级系统,并增加到3个景系、10个景类、98个景型,以景域、景段、景元三个空间尺度等级来区别旅游资源单体规模[5]。2003年5月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6],成为目前国内权威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

(二)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国外旅游资源评价工作始于1960年代,较早的旅游资源定性评价以多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国内的旅游资源定性评价主要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层面评价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主要特征,主观色彩较浓。魏小安“综合评价法”[7]、北京旅游学院科研室提出的“八、六、五”评价法[8];“三、三、六”评价法[9]、“六字七标准”评价法[10]等研究是对康德旅游资源视觉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2003年,国家标准[6]成为较为科学规范的定性评价依据。

1970年代开始,国外对旅游资源的评价由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得以提高。市场价值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嵌套价格指数等[11-13]在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中得到运用与完善。国内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开始较晚,1980年代后出现了以杨汉奎[14]、保继刚[15]、楚义芳[16]、翟辅东[17]等定量研究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果。模糊数学评价法[18]、层次分析法[19]、综合价值法[20]等是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定量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定量研究更为普遍。

总体看来,旅游资源评价经历了体验性的定性评价、技术性的定量评价和综合性的定量建模评价的历程,并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2]。使用数学方法,建立评价体系与模型,得出旅游资源评价结论,是定性研究法基础上的进步。但是,对于一个完整的、市场发育较好的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相对不够,在资源分类体系与评价方法上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三 旅游环境特征分析

(一)旅游区规模巨大,景、城交融

本区范围最早只包含5.57km2的岳麓山,长沙市领导处于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将旅游区范围扩大到天马山、凤凰山、桃子湖、橘子洲、新民学会旧址等,核心区面积为7.14km2,这还不包括湘江水域风光。根据有关部门编制的《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岳麓山周边的咸嘉湖、桃花岭、寨子岭、后湖等,远期都要纳入岳麓山旅游区统一规划。这预示长沙市大河西未来的城区就是景区,景区也是大河西城区,景、城交融的建设目标为期不远。

(二)景区类型丰富,“山、水、洲、学”各显风采

岳麓山景区类型丰富多彩,自然景区类有“山、水、洲”,人文景区类有“红、古、学”。“山”指岳麓山、天马山、凤凰山等地貌单元;“水”指长沙湘江河段和桃子湖等湖泊水体;“洲”指橘子洲;“红”指红色旅游景区—新民学会旧址;“古”指积淀在岳麓山上下的丰厚的古迹;“学”指我国千年学府之岳麓书院和现代的大学城。“红、绿、古”有机交融,共同支撑起长沙市优秀旅游城市的风采。特别是伟人的名篇诗句,麓山枫林和橘洲水景,成为巨大无比的旅游吸引力。

(三)湖湘文化摇篮,历史文化厚重

大岳麓山旅游区景色优美,其积淀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吸引川流不息的国内外游客的重要因素。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千年学府绵延成今天的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大。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摇篮,近现代英才辈出,群星璀璨,左右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国革命发展之历史与岳麓山的历史文化联系于一体。

(四)岳麓山周围大学区隐性旅游资源丰富

岳麓山周围已被大学城环绕。在旅游者看来,旅游景区和大学校区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著名大学本身蕴藏丰富的隐性旅游资源,是修学旅游产品和开展青少年夏令营的学术殿堂,也是境外旅游者的重要吸引物。岳麓山重要的客源组成首先是周围大学的师生,外地部分游客是先被大学的潜在元素吸引,后融入到岳麓山的客流中。所谓隐性旅游资源,是指没有被明确标定为固化的旅游资源,但却具有旅游资源吸引力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旅游产品的资源。从旅游资源属性看,景区是显性的资源,大学区是隐性的资源。

四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单体调查与评价

1. 分类依据与调查方法

依据国家标准[6],并参考《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2004年)、《天马山景区综合整治规划》(2010年)和《橘子洲景区详细控制规划》(2007年)中旅游资源分类工作。采用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概查与详查相结合,获得旅游资源单体名称、数量、属性等基本信息。

2. 旅游资源分类与统计

根据国家标准,制定本区《旅游资源分类与统计表》,限于篇幅,在此省略。

3. 旅游资源类型划分与评级

从资源类型看,本区共有规模性旅游资源单体142个,分属6个主类、19个亚类和47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到国家标准主类的75.0%,亚类61.29%和基本类型30.3%(见图1)。从自然和人文二分法视角上,自然资源占3个主类、9个亚类和16个基本类型;人文资源有3个主类、10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人文资源单体数量占79.5%,明显多于自然资源数量。人文资源优势突出,其中建筑与设施类的资源单体104个,占全部资源总量的73.2%;归葬地资源数量占绝对优势,传统的长沙市民常把岳麓山作为风水宝地对待。

图1 大岳麓山旅游资源类型分析图

从资源评级看,依据国家标准[6]的“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对旅游资源单体赋分评价,得知从五级旅游资源到一级资源的各类型数量(如表1),对未获等级的旅游资源予以省略。可见,普通级旅游资源有较大分布,优良级旅游资源比重虽小,但知名度大,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力。资源调查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大岳麓山核心旅游资源的综合品质。

表1 大岳麓山旅游资源单体评级表(个)

4. 评价结论

第一,旅游资源品位高,优质资源比重大。三级至五级是优良级资源,共计15个,占全部旅游资源总量的30.99%;一级和二级普通级资源,占69.01%。优良级资源与普通级资源的比重是三七开,这足以说明本区旅游资源品位高,特色鲜明。

第二,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知名度最大,最能统领本区资源的是伟人青年毛泽东活动地,它对世界旅游市场产生巨大而无形的吸引力。包含传世名作《沁园春·长沙》、橘子洲头毛泽东雕像和岳麓山大学群等资源,把岳麓山、爱晚亭、岳麓书院、橘子洲、第一师范校园(原城南书院)贯穿为高品位的旅游视廊。麓山红叶和橘洲水景,全因留下伟人足迹而名扬天下,在全国乃至世界形成了品牌。

第三,特品级资源集中在岳麓书院、爱晚亭和橘子洲头等处。旅游资源的等级特征往往以高等级资源为代表,是一个旅游区的特色体现。五级资源,即特品级资源,是能吸引境外游客的具有国际品牌的资源。区域面积相对较小的旅游区能集中6处五级资源,可见其密集度高,这也是本区吸引大量境外组团客流的重要原因。

(二)旅游资源区调查与评价

1. 分区原则

第一,地形地貌主导性原则。本区地貌类型丰富,低山、丘陵、河湖、江心洲地貌均有分布,地势从西往东、南、北三个方向倾斜。岳麓山是城市的 “绿岛”,天马山-凤凰山与岳麓山之间被大学校区隔开,形成了天然的资源分区本底和造就了不同的资源分布环境,故一级资源区和部分亚区基本是按地貌单元划分的。

第二,资源分布密集性原则。旅游资源分布是自然环境作用和人类生产生活进程中形成的,空间上具有不均衡性。在资源分布相对密集、连片区,一般是划分资源区的主要依据,即资源区内资源分布具有高度密集性,区际之间具有高度稀少性。

第三,干线组织原则。资源分布是旅游线路组织的基础,划分资源区要考虑游线系统在分区中的组织作用。如麓山景区的主登山道和城市交通干线是组织区域旅游资源的链条;橘子洲景区主游线将资源串成线,连成片;大学城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与校园文化,形成了资源区划分的本底,天马山景区城市干线分布将其划为几个资源亚区。

2. 划分方法与等级标准

旅游资源单体分类与调查有助于资源分区工作,采用深度访谈法、德尔菲法、调查问卷法和定点观察法开展资源区的划分与评价。

根据国家标准[6],划分五个旅游资源区等级:五级旅游资源区:≥26分;四级旅游资源区:22-25分;三级旅游资源区:18-21分;二级旅游资源区:15-17分;一级旅游资源区:≤14分。

其中,五级旅游资源区为特级旅游资源区,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区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区,二级、一级旅游资源区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区。

3. 等级评价

表2 旅游资源区与资源亚区划分

根据分区原则,将本区划成4个旅游资源区和10个旅游资源亚区(如表2)。

德尔菲技术是资源区评价由定性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设计意见征询表后,选择大学城师生50位、外地游客30位、长沙市民20位为代表,按层次标度理论对各指标相对重要性比较,获得指标标定值的原始数据,后经多次反馈和加权处理,获得最终标定值(如表3)。

式中:P是指标最终标定值;m代表总数;ωi为第i种意见的权数;Αi为第i种意见的原始标定值;n为个数。

表3 评价因子指标量化权重与序位

对各资源亚区从资源组合、资源规模、可进入性、资源品位、资源吸引力和旅游环境保护六项指标每项设5分,满分为30分,得出各资源亚区的综合分值(如表4)。

表4 旅游资源亚区总体评定表

4. 评价结论

第一,旅游资源区等级序列基本符合金字塔型特征。本区有特品级2处、优良级2处、普通级6处,表现出旅游分区的金字塔序列特征。特品级资源亚区往往是资源组合最优、资源品位最高,资源单体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旅游资源单体密集大,但分布不平衡。本区资源空间分布丰度大,在麓山景区5.57km2范围上聚集的等级性资源单体就有86个,且还不包括大量隐性旅游资源。资源单体密集分布在从岳麓书院-爱晚亭-古麓山寺-黄兴、蔡锷两墓-云麓宫的主游道两侧。岳麓书院-麓山东坡谷地资源亚区和橘子洲头资源亚区,两个5级资源区隔江相望,构成两个中心区,其它资源区则散布其周围。

第三,自然和人文资源有机融合,形成罕见的“山水洲、大学城”的空间组合。各资源区和亚区综合性强,特色明显。分布在不同地貌单元载体上的人文资源点缀在国内外罕见的“山水洲、大学城”空间格局上。

第四,资源拓展空间潜力巨大。虽然天马山、凤凰山、桃子湖各列为一个资源亚区,因其资源单体不够丰富,立为亚区非常勉强,且桃子湖周边基本无任何旅游名胜可言,但预示着三个资源亚区为未来布局旅游资源和开发旅游产品具有升值潜力。

五 结语

旅游资源评价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十分常见,但对于特定区域,尤其是对地处城市中心的旅游资源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却较少。一个科学实用、针对性强的旅游资源评价框架与方法体系,对识别如岳麓山旅游区这样的城市景区的资源特征,评估资源价值,把握开发效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目前这方面研究还很薄弱。

本文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法对大岳麓山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从过程和结果看,划分标准与评价方法科学可行。一是创造性提出了大岳麓山旅游区的概念,将岳麓山旅游业发展置于更高起点;二是根据发生学原理和地域分异规律,结合本区资源分布的空间特征,提出在旅游资源单体和旅游资源区两个视角审视岳麓山旅游资源。这为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与方法或单从旅游资源单体角度采用的旅游资源复式评价[17]、市场观评价[21]提供了新的研究起点。当然,旅游资源区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改进都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效祖.《旅游资源分类》问题的初步诊断分析[J].旅游学刊,2005,20(6):9-10.

[2]陶卓民,等.科技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J].地理研究,2009,28(2):524-535.

[3]CLAW SON M,KNETSTH J L.Econ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M].MD:Jones and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6.

[4]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4.

[5]郭来喜.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55(3):294-301.

[6]GB/T18972-200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7]甘枝茂.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8]冯燕.人文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9]肖星.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10]黄辉实.中国旅游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

[11]SMITH V K, DESVOUSAGES W H, MCGIVNEY M P.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travel time in recreation demand model[J].Land Economics,1983(59):259-278.

[12]PETERS C M, GENTRY A H, MENDELSOHN R O.Valuation of an amazonian rain forest[J].Nature ,1989,339(6227):655-656.

[13]LUTZ J, ENGLIN J SHONKWILER J S. On the aggregate value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0(15):217-226.

[14]杨汉奎.论风景资源的模糊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87(1):54-61.

[15]保继刚.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初探[J].干旱区地理,1988(3):201-205.

[16]楚义芳.旅游地开发评价研究[J].地理学报,1991(4):396-403.

[17]翟辅东.我国区域旅游资源的复式评价[J].地理研究,1993,12(3):72-79.

[18]罗成德.旅游地貌资源的综合模糊评价[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3):45-49.

[19]罗世伟,等.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8,15(3):12-18.

[20]陈鹰.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方法与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21]张结魁.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想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3,25(3):90-97.

猜你喜欢

亚区岳麓山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对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影响
浅析福建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异常响应
第五届跟着古诗词去旅行湖南岳麓山寻春诗会
阿尔茨海默病前扣带回亚区体积与认知损伤相关性
『摘牌』
第五届跟着古诗词去旅行湖南岳麓山寻春诗会
“摘牌”
爱晚亭
某景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