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消防船艇如何在水域救援中发挥最大效能

2012-05-15

水上消防 2012年4期
关键词:船艇水域码头

□ 张 进

2012年2月2日,《青年报》刊登一则报道:据已知的《船舶预报时刻表》显示,自2月下旬起, “钻石公主”、“阿卡狄亚”、“赞丹”等5艘大型豪华邮轮将出入上海港9次,预计载运入境旅客船员达1.8万人次……。随着“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世界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上海,但发展的背后却是对水域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的思考,水域码头及船舶事故的发生除经济损失之外,还会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水域的污染及通航受阻。为适应水域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关于消防船艇效能发挥的讨论声也不绝于耳,笔者结合上海港水域实际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消防船艇概述

上海作为一个沿海港口城市,近年来洋山深水港的开发利用、有“东方之睛”之称的吴淞口国际客运中心的建成启用以及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使上海的航运业蓬勃发展,而上海的“十二五”规划也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步伐,为使水上应急救援能力与水域发展相匹配,发挥好消防船艇的水域救援攻坚作用更加突出。

1.主要任务:一是用于水上船舶火灾和迫降在水面的飞机火灾的扑救;二是沿江(河、湖)建筑物的火灾扑救;三是水上救生;四是排除船舶的受浸难积水;五是流淌水面油类的处理;六是对陆地上灭火消防车的支援,如供水等。但随着形势发展需要,消防船艇开始担负大型油品运输船舶的安全监护、拖带事故船舶等。

2.基本结构:消防船艇除个别特别项目要求外,与一般运输船舶建造相同,设置相应的舱室和水密舱、防撞舱。内河消防船艇一般采用钢结构、单层底,如上海消防总队水上支队的“沪消2号”;沿海消防船也有采用双体船,以提高船舶在使用水炮时的稳性,如广东消防总队广州支队的“南沙号”。在推进方式上基本采用螺旋桨,在吨位上往往会考虑到船艇的旋回性和机动性,一般内河设计在500 t以下,沿海一般设计在1 000 t以下,在水炮的设置上也根据动力装置要求配置。

3.分类:按使用水域分为海港消防艇和内河消防艇,按艇型分为V型、U型和双体型,按功能分为作战艇、指挥艇和救护艇,按排水量分为20、50、100、200、350、>350 t级几种,为了提高消防艇的战斗性能,在航速、机动性和稳定性方面还有特殊的设计要求。

二、消防船艇执行水域救援任务的常见类型

1.船舶火灾。船舶火灾是水域常见的事故之一,主要是由于船舶存在电气设备和线路老化、船员缺乏防火知识和经验、船舶结构不符合船舶建造规范中有关消防的规定、船舶燃油不符合标准、消防器材和消防物质配备不足等造成。案例:2011年11月20日下午,海南招港船务有限公司所属“招洋”液化气船从广州空载开往海口途中,在琼州海峡中水道处机舱发生起火,导致1人身亡,3人受伤,1人失踪。

2.碰撞事故。船舶碰撞事故大多发生在航道交汇点、弯道、能见度不良等区域,由于忽视瞭望导致碰撞,这些区域具有船舶密集、会遇频繁,特别在潮水初涨时,顺水船舶(此时船舶回旋余地小、舵效差)发生的概率较高。案例:2011年11月21日,“苏启渔02559”号行至吕四港外海时,与一艘货船相撞后沉没,导致10人失踪。

3.船舶翻沉。导致船舶翻沉的原因主要是船舶自身稳性差、浮力丧失,或者受恶劣天气和海况、碰撞、触礁、搁浅等外力影响所致。案例:2011年12月1日,“苏海安渔00202”在东经122°13′,北纬32°58′海域倾覆,造成11名船员失踪。

4.污染事故。水域污染对自然环境将产生深远影响,有的属于船舶碰撞而引起的船舶原油泄漏,有的属于码头或水域设施管理不善导致原油泄漏,如处置不及时,将会产生严重的次生灾害。案例: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的蓬莱19-3油田连续发生溢油事故,截至2011年9月6日,溢油累计造成5 500多平方公里海水污染,给渤海海洋生态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5.人员、物资落水。由于船舶事故或管理疏忽,如船舶碰撞、搁浅、火灾及水域风浪事故引起的人员落水及货运船舶的物资的落水,迫切需要及时的救助。案例:2012年1月13日,意大利一艘载有4 200人的“科斯塔·康科迪亚”邮轮触礁,大量的救援船舶展开集中救援,但事故最终还是导致17人死亡、17人失踪。

三、消防船艇发挥效能面临的挑战

1.通航情况复杂。上海港从长江口到浏河口约122 km,有5个主航道、2个辅助航道、5个小船航道,黄浦江水域上海段水道全长 114 km,水域面积 5 100 km2,平均宽度500 m,是典型的狭水道,3个掉头区、2个警戒区,5个弯头,从吴淞口灯塔到闵行发电厂约67 km,设置17个灯桩、5个专用标志,通航条件复杂。

2.技术力量储备及实战演练不够。船艇技术包括船艇管理类和水域救援类,船艇管理主要有船艇驾驶和机舱管理,水域救援类主要有灭火、救生、潜水等专业,从目前培养机制来看,主要是引用“外援”和以老带新,培训及训练还缺乏统一的教材,不够系统;在实战演练方面,船艇接警、到场处置等预案不够详实,不同情况下消防船向陆地供水预案缺乏。

3.后勤保障机制尚未形成。船舶在火场实施救援时需要大量的物资供给,由于船舶补给比陆地更为复杂,需要加强在人员、物资和医疗保障等几个方面加强。如消防船低倍数泡沫储备低,空气呼吸器每具实际使用时间一般也只有30 min~40 min,对伤员的及时救护需要船舶停靠适当的码头才能运送伤员。除此之外,还受火灾发生地点、时间、气候、交通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显得更加复杂。

4.救援联动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水域救援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涉及到地方海事、水上公安、航道、气象、环卫、救护等多个部门,统一的指挥、调度机制包括预案还不够完善,往往会贻误战机或错过最佳时间。

四、对提高消防船艇水域救援能力的几点思考

1.加强水域情况调研与熟悉,为船艇开展水域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1)收集相应资料,及时研判水域情况。一是熟悉水域码头区域,黄浦江水域上海段水道全长114 km,黄浦江两岸现有码头泊位818个(最大靠泊能力3 000 t级),有危险品装卸泊位82个,共有19条轮渡线,共38个轮渡站,大小规模修造船厂15家,游览船公司共有13家。对此,要深入码头及停泊的各类船舶,按照“重点、中等、常规”3个等级,开展调研,并对相应的资料数据进行收集;二是熟悉航道情况,收集航行资料,通过日常船艇训练,加强对航道水域的熟悉,掌握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潮位状态下的船艇操纵。

(2)完善应急预案,做到“快速、及时、科学”处置。一是按照水域事故类型制定预案,并把水域事故的等级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突出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二是要提高水域消防船艇之间以及水陆编队作战默契,开展多艘消防船扑救船只火灾、水域救生等演练,积极摸索适合水域救援的编队灭火救援战法,进一步提高水域救援能力。

2.加快水域专业队伍建设,打造好水域的现代化消防铁军。

(1)加强两支专业队建设。一是船艇技术队伍(船舶驾驶、轮机管理),二是水域救援队伍(潜水、救生),要突破以往“以老带新”的模式,通过委培、自学考证等方式巩固技术力量,努力营造良好的船艇氛围,鼓励技术骨干安心船艇,同时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训练大纲,通过“学、靠、评”等方式提升技术人员的岗位技能;三要加强专业学习,针对船舶构造复杂的特点,要重点加强对船舶设计图纸的了解,对船内路径做到清晰辨识,确保火场中的战术应用。

(2)强化水域技、战术训练。《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大纲(试行)》对船艇训练科目规定了5项,比较原则性,为此要加强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好信息收集。深入辖区船厂、码头,广泛收集基础信息,详细了解船舶内部情况,为开展灭火救援和日常训练工作打好基础;二是突出针对性,目前黄浦江船舶主要有邮轮、游览船、客轮渡、工程船、油船、拖船、游艇、无动力趸船等,码头主要有作业码头、客运码头、船厂码头、油品码头及一般停靠船舶码头几类,在开展训练时要突出实战性,尤其要定期对作业码头靠泊船舶进行实地演练,制订船艇向陆地消防车供水操的操作规程,提升水域消防救援的整体能力。

(3)加快攻坚组建设。船舶火灾具有结构复杂,易发生轰爆 ,烟雾大,能见度低,火点隐蔽,不易发现,人员疏散困难,热传导性能强,易形成立体火灾,船体都为钢板、木板构造,有导热性强等特点,特别在传导上,起火后5 min,钢板温度可上升到500 ℃~900 ℃。为此,要组建攻坚组,加强队伍的组织学习交流,突出智能、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等4项的结合训练,要在专业的使用和管理的基础上,大量开展技装结合的专业训练,强化人与装备的结合,着力提高官兵有效应用装备的素质,使指挥员和全体官兵都真正了解装备,运用好装备,确实发挥新型装备在实战中的效能。

3.加强后勤保障建设,夯实船艇执勤基础。

(1)促进装备建设。装备既是救援任务的最基本需要,也是持续战斗力维护和生成之源,要紧密结合本辖区灾害事故特点,调整现有装备结构不合理、应用不充分等问题,有针对性地配备适合船艇开展水域救援所需要的先进装备,加快高科技消防装备产品转化为实战能力,增配适合水域救生、破拆、堵漏、洗消等抢险器材装备,在救援方面应增配冲锋舟等小型救助船舶,争取第一时间在水域开展人员救助。

(2)畅通信息通道。一是对水域航道和船舶动态等信息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与海事部门协助,掌握所有动态船舶的航行动态;二是对水域码头管理要建立基础信息,便于指挥员能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三是在水域救援现场,在统一指挥网络基础上,配备适合水域的联络通信装置。

(3)做好现场保障。船艇的保障主要由运输解决,一般是水路或水陆联运,因此,要与水域单位做好协调,充分运用好社会资源,可把车客渡、拖轮、交通艇作为主要运输工具(如条件允许可按水域区域划分建立船艇物资供应站),制订水域运输方案,确保船艇在最短时间需要的物资得到保证。

4.加强水域“联勤联动”,构建统一的救援机制。

(1)建立“区域联动”模式。上海水域岸线绵长,要合理划分区段,并根据区域内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需要,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水上公安、消防为主要力量的应急救援力量,由海事、环保等职能部门相配合的水域力量,在陆地形成辅助的、相对应的救援力量,根据水域、陆上灾害事故区分,确定首要调动力量及联动增援力量,发挥水域救援的最大优势。

(2)建立“统一指挥”模式。由于水域救援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多,需要有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指令发布,这是有效处置水域事故的基础。成立水域应急指挥机构,可进一步完善预警调动信息联动通报模式,使无论何类水域灾害、何地接警,所有综合应急救援合作机制架构下的所有部门,都能快速反应、责任明确地执行预案。

猜你喜欢

船艇水域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考虑浮绳联结的双无人船艇系统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抗疫,在三峡两坝船闸水域
进博会水域环境保障研究及展望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江龙船艇探索清洁能源船艇有哪些亮点?
江龙船艇创新能力突出的船艇制造专家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