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道课本例题在教学中的拓展体会
2012-05-14陈颐潇
陈颐潇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本例题时,也趋向于生活化和实用化。对例题的拓展,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
关键词:学生主体 应用
在如今的数学课堂上,教学活动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唱着“独角戏”,而是走进学生当中,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深入地挖掘课本中有价值的信息,从解析课本例题着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拓展学生的思路
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一节时,课本上的例题是:如图11.3-6,△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证明:过点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AB、BC、CA,垂足为D、E、F。
∵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
∴PD=PE.
同理PE=PF.
∴PD=PE=PF.
即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在讲课时,笔者从例题着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有几个?”当学生看到这个问题时,第一反应都会回答:“1个,是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是否还存在其他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并且,笔者提示学生:“点到线段的距离是点到这条线段所在直线的距离。”经过讨论,有些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另外3个点,分别是两个外角和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材已经开始淡化对枯燥概念的教学要求,不再充斥着枯燥的证明和单调的计算,而是把教学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上。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生活实际,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节时,课本中引用了商品打折的例子,虽然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但是课本中用的是“甲、乙两个商店”,而这样的叙述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例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稍微改动了一下例题:如百货大楼在购物满700元后可办理VIP卡,然后再购买商品时就可以享受8.5折的优惠;天虹商场在购物满500元后可办理VIP卡,然后再购买商品时就可以享受9折的优惠,你们认为应该怎样选择才能获的更大的优惠?
解:设消费金额为x元。
0.9(x-500)+500<700+0.85(x-700)
0.9x+50<0.85x+105
0.05x<55
x<1100
于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 x<500元时,不办VIP卡去两家都一样;
②500≤x<1100 元时,办天虹商场的VIP卡,去天虹商场;
③x≥1100 元时,办百货大楼的VIP卡,去百货大楼。
在学生理解了这道例题之后,笔者又通过花钱办卡打折、消费返还现金、用现金换代金券这三种打折形式,设计了以下两道例题:①方糖KTV规定:花50元就可以办一张VIP卡,以后每次消费均可以享受8折的优惠;迪卡乐KTV规定:花30元可以办一张VIP卡,以后每次消费均可以享受8.8折的优惠。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才能获取更大的优惠?②某酒店正在举办活动,并在活动期间推出了两种优惠方案:一种是每消费1000元可返还现金100元;第二种是用现金换消费劵,500元现金可以换560元的消费劵。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才能获取更大的优惠?
通过分析,学生们可以列出相应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熟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方法,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是一种语言、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在中学阶段,学生要初步养成用数学观点来看待生活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应只是把教学内容局限在数学课本以及试卷上,而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例题的选取中,教师要注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使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数学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中,随着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应该为学生展现一个培养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新型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即“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不仅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