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躺着中枪”的文人

2012-05-14何翠萍

读者欣赏 2012年5期
关键词:蔡邕令狐文帝

何翠萍

历史上的“文艺青年们”也同今人一样个个忙着各种考试,会试殿试,削尖脑袋企盼来自中央的offer,或者忙着游游山玩玩水,写写诗赋赋词……然而,这些才高八斗的精英们,却一个个身陷党朋之争的旋涡中,身不由己。

蔡邕:

被妒的大师遇上妒人的小人

辞赋、书法、音乐均颇有造诣的蔡邕无疑是一位多栖发展的能人。这样的多面手型的人才,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抢手货。也难怪连董卓这种没有什么文艺细胞的CEO都对其礼遇有加,“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董卓的功过是非不需赘言。当几乎所有的文艺青年们都不屑投靠董卓这类窃国大魔头的时候,如此有才情的蔡邕必然也同样拥有一颗高傲的心。只不过这份高傲还是在董卓“我力能族人”的淫威之下低下了头颅。

什么叫“族”?就是满门抄斩!于是乎,蔡邕雇一辆牛车,从杞县飞奔洛阳报到上班去了。

其实,用蔡邕是董卓女婿李儒的建议,让他“擢用名流,以收人望”,说白了就是做个样子的事情。如此一来,蔡邕完全可以像王允一样虚与委蛇,将计就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然而,才华横溢的蔡邕却入戏了。董卓被王允定计伏诛,暴尸市中,真性情的蔡邕自认“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然而,就这一哭,却把自己给哭没了。

对蔡邕积怨多年的人,这下子抓住了话把儿,终于等到了得以报复的机会。蔡邕自知难逃此劫,乞求“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们也纷纷为他求情。但蔡邕越是想名垂青史,人气越是这样煽动朝野,就越发触痛了王允嫉妒蔡邕的那根肺管子。王允虽有“王佐之才”,但每次与蔡邕辩论交锋都被搞得理屈词穷,嘴笨舌僵。这种比别人矮半截的屈辱,这种口服心不服的窝火,这种在文艺圈始终找不到感觉、爬不到巅峰的纠结,在他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后,开始了一番歇斯底里的发泄。

“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一部史学巨著被他说成“谤书”,一个文学巨匠被他看做“佞臣”,王允在发表这番是非颠倒的谬论时,早已杀气腾腾。他害怕有损“圣德”是假,担心遭受“讪议”是假,借机公报私怨、一扫恶气才是真。文臣一旦心狠起来,往往比武将更可怕、更冷血。

可怜一代大师蔡邕在党争之中最终沦为炮灰。

贾谊:

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千古尴尬

贾谊少年得志,18岁就名声大噪,20出头就得到文帝赏识。史书记载,贾谊属于那种典型的聪明外露的早熟人才,每有诏令讨论的事项,诸位老先生还来不及开口,贾谊就会条分缕析,讲得头头是道。文帝很器重他,一年中把贾谊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能言善辩的贾谊春风得意,求治心切的文帝喜得良臣。

然而,这还不得不提到文帝的处境。接近于空降部队的文帝在朝中根本没有自己的班底,由代王入主长安,在未央宫里算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他手下的执政大臣,基本上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元老重臣,陈平死后,为首的是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他们属于“老军头”。

文帝要逐渐形成自己的班底,难免会同这些老臣发生矛盾。所以,文帝破格提拔贾谊,实际上等于把“洛阳少年”当做排头兵,拿出来与众多元老们较量罢了,贾谊的处境可想而知。

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让贾谊当个博士、太中大夫之类他们还能容忍,而一旦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他们就众口一词地攻击:“这个洛阳人,小小年纪,学识浅薄,一心想专擅权力,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了!”当时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这些人是先帝的旧臣,权重势大,文帝虽爱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

另外,文帝身边得宠的臣子却并不只贾谊一人。文帝的宠臣邓通,更是贾谊不可逾越的障碍。不学无才的邓通的上位无比荒谬。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他就飘飘然地上天了。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碰巧见到一个正在驶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像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文帝很高兴,封他为上大夫。

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但贾谊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邓通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了贾谊。

就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进谗,内外夹攻,使贾谊不但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连在西汉朝廷中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最后,贾谊被贬出京师,到长沙国去当长沙王的太傅。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

作为补偿,文帝在一年多后,等众人议论平息下来,又召见贾谊。但却不问苍生问鬼神,此时贾谊的政治功效已经画上句号,文帝的召见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尊崇。当时文帝刚好在宣室斋戒祭祀,就问了问鬼神之事。而且为了表达对贾谊的宠信,谈话进行到半夜,文帝兴趣盎然,不断向贾谊凑近。对于贾谊的水平,文帝依然给予高度评价:“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李商隐:

牛党向左,李党向右

话说“牛李党争”本来与这个多情善感的文艺青年八竿子都打不着。只不过造化弄人,李商隐生不逢时,朝廷上下,朋党为奸,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锋芒初显的李商隐在晚唐政坛中初试身手便掉进了这个巨大的政治旋涡,迎接他的不是一个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美好前程,而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坎坷历程。

公元837年,也就是李商隐进士及第的那一年,他的恩人令狐楚溘然离世,面对上头没有人的不利境地,李商隐离开令狐家族投奔至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麾下。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将女儿嫁给了他。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相反能够增加政治资本和人脉资源,对多少“凤凰男”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然而,正是这桩婚姻将李商隐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中。

令狐家族逐渐发展成为牛党的中坚势力,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这位李商隐多年的好友高居唐宣宗的宰相一职,而王茂元则发展成为李党一派。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并努力保持独立立场的诗人而言,李商隐并无门户和党派的偏见,却不得不背负着令狐家族骂他“忘恩负义”的罪名,同时又要承受和应付着李党一派的百般拉拢,其内心的纠结可想而知。尽管李商隐试图去弥补与令狐家族的关系,但是效果甚微。

向左还是向右?李商隐终究选择了一条独立的、自我负责的,也是自我救赎的但是布满了荆棘和坎坷的道路,他在如火如荼的党争面前,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理性和超然的立场,并不因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好恶而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一条无比坎坷的职业道路,先是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他的公务员之路推迟了一年,次年再考,得秘书省校书郎一闲职,没过多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此后便是各种折腾:辞去了弘农县尉,重回秘书省,母亲去世守孝3年,错过了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再后来,岳父去世,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再后来,当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的时候,更没有李商隐什么事情了。

苏轼:

豪放派不豪放的职场生涯

苏轼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承平繁荣的时期,又是社会危机日渐严重的时期,反映在政治上,便形成了新旧党激烈而持久的党争,苏轼的一生就是在党争的旋涡里度过的。

猜你喜欢

蔡邕令狐文帝
贾生与文帝
A Changing Life
蔡邕听琴
品悟张释之为政之道
止谤妙招
怒剑
倒屣欣逢迎
五张作文纸
怒剑
蔡文姬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