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渝中区文图大厦设计——原重庆市渝中区耀华大厦改造

2012-05-13张陆润

重庆建筑 2012年5期
关键词:渝中区文图大厦

张陆润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 重庆 400013)

1 引言

根据《重庆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重庆市将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整合开放战略”、“文化创新战略”,在文化事业建设方面,将以精品生产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因此,重庆市渝中区政府决定将原有的区图书馆和区文化馆进行整合,并增加新闻中心的功能,建设综合的文化、图书、新闻大厦——即文图大厦。

原渝中区图书馆,始建于1933年,原为青年会图书馆,1959年由当时的市中区政府接管后成立市中区图书馆,藏书42万册,馆舍面积3000m2。原馆舍位于渝中区下半城巴县衙门附近,地址偏僻,往来读者交通极为不便。

原渝中区文化馆,始建于50年代,原址在人民公园10号,1991年兴建群文综合楼,面积3400 m2,曾相继开设舞厅、书刊市场、京川剧活动室等,已于2005年拆除,搬迁到新华路新华雅阁租房过渡。

重庆市渝中区原有两馆的条件和基础设施设备非常落后,而且地址偏僻,交通不便,不仅达不到文化部“地级图书馆、文化馆评估标准”,更与重庆直辖市中心城区地位极不相称,与渝中区打造重庆文化艺术中心的战略目标相去甚远,无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因此,2008年,渝中区政府经过考察选址,决定将原耀华大厦改造为文图大厦。

2 概况及改造目标

原耀华大厦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西侧紧邻两路口城市轨道交通换乘中心;南面正对城市主干道——菜园坝长江大桥,是南岸区进入渝中区的门户、窗口;东面、北面为待开发的商业用地;距离重庆市少年宫、重庆市文化宫不到1km。显而易见,原耀华大厦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时具有齐全的市政配套设施,凸显了将其改造为公共文化建筑的优越性。

原耀华大厦建于90年代初,是一栋多用途的框架结构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17000m2,地上共14层(包括夹层15层),地下2层,其中地下2层为设备用房,地下1层为超市,1至6层为百货商场,7层为办公及员工食堂,8层为库房及技术层,9至12层为酒店客房,13层为办公,14层为餐厅,总高54.9m。

鉴于原耀华大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及其结构特点,能够较好的满足公共文化建筑的功能要求,具有改造价值,因此,渝中区政府决定将其改建为文图大厦。

改造的目标是:将该项目打造成为渝中区文化事业的标志性设施。功能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和新闻中心。要求集群众文化活动、图书阅览、电视传媒于一体;满足会议、电影放映及歌舞、戏剧、话剧类演出等综合型文化活动;能填补渝中区公益文化设施空白;完善解放碑CBD的配套功能,推动上下半城协调发展,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3 原有建筑的问题

原有建筑改造面临以下几个问题(见图1)。

图1 原耀华大厦

(1)建筑总体布局比较局促,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道路拓宽,建筑主入口离城市主干道偏近,不利于文化建筑入口广场的打造。

(2)功能方面,原有功能空间及层高均不能完全满足文化馆、图书馆、新闻中心三大部分功能、交通等相对独立的要求,这些功能上的缺陷是改造时面临的重要问题。

(3)立面方面,原有建筑立面商业性质严重,且部分已被破坏,需重新塑造文化建筑立面形象。

(4)由于时间的跨越,新旧规范发生了很大变化,需明确新规范在本改造项目中的执行范围。

这些问题的存在,无法通过单纯措施达到改造的目标,必须整体统筹考虑,经过多次分析和探讨,制定出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概念性方案设计。

4 可行性研究及概念性方案

配合对原有建筑的前期工作研究,经参建各方多次讨论确认,尤其对功能、结构、消防、基础设施能力、立面、新旧规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2009年3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概念性方案设计,可供发展及实施的方案设计指导思想及改造内容如下:

(1)加宽南侧主入口,弥补总体布局局促的不足,突出文化建筑入口的重要性。

(2)根据文图大厦功能要求和人流特点,完善、提高平面功能。

(3)改造外立面,提升建筑形象及强化建筑性质。

(4)校核基础设施能力,补充和完善基础设施。

(5)规范执行问题,经政府职能部门讨论明确,同意以满足结构和消防安全为前提,其它方面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6)提出切合实际和功能需要的室内装修设计。

5 建筑设计

5.1 优化建筑总体布局

建筑总体布局上,延续了原建筑南北向布置的大格局,保留与菜园坝长江大桥的对位关系,强化其作为南岸区进入渝中区的“门户”、“窗口”的作用。

为解决建筑主入口离城市主干道偏近、空间局促的问题,设计将原有建筑平面的外轮廓作了适当的“切薄”处理,同时在建筑底层沿街入口处,将建筑首层退进一跨,形成局部的架空走廊,在外部空间和首层大厅之间形成一个灰空间,使内外空间得以过渡,从而缓和紧张的用地关系,缓解地面空间的局促,形成亲切的开敞空间,把建筑与城市空间联系起来,体现文化建筑应有的开放性。

5.2 完善提高平面功能

功能改造:结合原有建筑平面,针对新的功能需求进行了重新划分、组合和补充设计。将原有建筑内不适合的建筑元素去掉,加入新的元素,突出文化建筑氛围。改造后的建筑将图书、文化、新闻三种功能在竖向上作了划分,三大功能空间在建筑处理上相对独立,又便于联系,利于管理。具体设计为:建筑首层为文图大厦三个主体单位的独立门厅,通过不同流线的划分,有效组织人流;公用展厅布置在1层夹层;图书馆布置在2到7层,文化馆布置在8至13层,新闻中心布置在14、15层;地下2层仍然布置为设备用房;地下1层改为地下车库并布置消防控制室、仓库等。通过调整房间布局全部满足了新功能使用要求。

层高改造:原有建筑第13层为办公室,层高3.3m,无法满足文化馆排练厅层高要求。改造后,第13层的层高提高为6m,整栋建筑的高度由原有的54.9m提高为63.6m。

改造后重庆渝中区文图大厦总建筑面积17018m2,其中门厅、展厅面积为1345.74 m2,图书馆面积5835m2;文化馆面积5838.06 m2;新闻中心面积1925.41m2。

5.3 强调地方建筑元素

一座城市的风格体现在城市景观和城市建筑上,文图大厦地处两路口,周边历史建筑有原山城电影院,现有历史建筑有宋庆龄旧居、文化宫、中山医院等,建筑如何延续历史脉络和弘扬城市精神是立面设计的重点。

文图大厦建筑造型设计突出文化建筑的特色,设计精致入微,体现文化建筑应有的可识别性、亲切性。建筑立面构思来源于“渝中之门”、“城市窗口”的设计理念,在面向菜园坝长江大桥一侧,完整的展示了其作为南岸区进入渝中区的门户、窗口的形象(见图2)。

图2 新文图大厦效果图

建筑首层设计了一系列连续的拱券,既有重庆建筑“吊脚”的影子,又体现了重庆陪都时期建筑的特征,形成大气、稳定的入口形象,提供了近人尺度的亲切感和精致耐看的细部特征,具有丰富的光影效果,更好的诠释了文化建筑的内涵(见图3)。

图3 陪都时期大气的建筑特征

建筑侧立面、背立面,采取竖向线条设计来加强建筑的高耸感,在满足光照的同时,也起到了遮阳的作用,使整个建筑简洁、有力,又不失文化建筑的韵味。

建筑物的色彩主要以淡雅、明快的暖灰色为基调,局部墙面的划分采用色差较小的调和色,使建筑物在城市环境中更加稳重和突出。

建筑物的整个造型以简洁的体量加强建筑的整体感,建筑主立面运用了石材、玻璃和铝板的组合,通过石材的坚毅、玻璃的通透和铝板的细腻,产生强烈的材质对比,使建筑渗透出新颖、明快的气息,刻画纯净的视觉感受。玻璃幕墙的肌理在天空的天光映衬下,建筑呈现出多变的形象,在满足采光要求的同时,也使建筑得到最大化的江景视野,使建筑真正达到与江、与桥的对话。

5.4 量身定做室内设计

由于造价和层高的不足,相对于众多过分强调形式化和装饰效果的室内设计,文图大厦的室内设计解决的全是最实际的问题。许多造型的产生也都与层高有关。为了避让管线和结构梁,采用了一些局部下沉的吊顶造型去弥补,或者干脆采用管线和梁板暴露的手法处理,结果反而产生了许多特殊效果(见图4)。

图4 文图大厦简洁实用的室内设计

6 结构设计

原有结构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以微风化基岩为持力层。根据现有补充地勘以及场地地基的原位载荷试验结果,重新计算复核后,采用扩大基础底面积对现有基础进行加固。

原结构施工图按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系列规范进行设计。原结构地上14层(包括夹层15层),地下2层,房屋高度为54.9m,加固改造后地上15层(包括夹层16层),地下2层,房屋高度为63.6m。原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楼(屋)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梁板体系。加固改造部分仍采用原有结构体系。对▽53.7米层~▽63.6米层③~⑥轴/鬁~鬄轴区域内大跨度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梁板体系。

根据原有结构施工图和改造后建筑资料,采用PKPM系列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分析后需进行加固改造的构件和部位如下:

(1)在大跨度框架梁与剪力墙墙肢平面外方向连接处增设扶壁柱,以满足梁纵筋水平锚固长度要求。

(2)对于轴压比超限的框架柱,采用增大截面法,利用短钢筋连接大直径的新增箍筋和原有箍筋,在柱纵筋不变的情况下满足轴压比和最小配箍率要求;对于混凝土保护层超厚时加钢筋网片以防止混凝土开裂。

(3)对于楼层梁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不足时,采用增大截面法和粘贴碳纤维加固方案。

(4)根据建筑平面、立面变化,将原结构相应部位拆除或新增梁板。采用植筋法将新增梁板钢筋植入原有构件中。

7 消防设计

原建筑地上14层 (包括夹层15层),地下2层,房屋高度为54.9m,改造后地上15层(包括夹层16层),地下2层,房屋高度为63.6m。改造前后均为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

经复核,原消防环道、建筑分类及耐火等级、防火及防烟分区、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位置均满足要求。设计对已损坏的消防电梯、防火门窗及构造、建筑灭火器等进行了重新配置。

设备消防上,由于设施陈旧,管线老化,消防系统严重缺损,改造按新的消防规范进行了重新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扩充消防水池,有效容积达864m3,在屋顶设置18 m3消防水箱。

(2)设置室内外消火栓和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防排水系统。

(3)设置独立的10kV电源作工作电源,另设一台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

(4)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采用消防控制中心系统。消防控制室设在地下1层,图书馆监控室单独设置在7层;消防控制室内设有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台、应急广播设备、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在车库、办公用房、走道、机房等处设有感烟、感温探测器;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手动报警按钮、消防广播、消防对讲电话(插孔)。

(5)设置通风及防排烟系统。

另外,改造对新增的结构构件及建筑内部各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均按规范要求作了明确规定。

8 节能设计及新材料应用

改造后的建筑延续了原建筑南北向布置的格局,并结合立面及功能,将造型需要的幕墙设置在南侧,东、西、北侧设置点窗,在东西侧设置垂直遮阳,最大限度保证了自然通风、采光,并避免了东西晒对建筑的影响。

改造后的建筑形态,东西窄、南北宽,体型系数适宜,符合建筑节能要求。

屋面采用挤塑聚苯板保温隔热材料,外墙采用保温性能较好的加气混凝土砌块,门窗选用气密性良好的断热铝合金双层低辐射玻璃窗。玻璃幕墙采用双层低辐射玻璃,增强了建筑密封性,减少了热能损失。

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水池、水箱溢流水位设置报警装置。

采用新型荧光灯等高效节能灯具;充分利用自然光;合理确定用电负荷,合理选择导线;走道及楼梯间除应急照明的控制外,其它灯具均采用声光控延时开关控制;采用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对公共照明分回路定时控制;对各种水泵、风机等动力设备进行节电、节能控制设计;运用智能化楼宇自控技术,对主要机电设备、公共照明、景观照明进行监控,达到节能要求。

采用符合节能要求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空调系统采用变制冷剂流量主机变频运行方式,通过温控器间接控制冷媒流量,室外机根据室内机的运行情况自动变频调节;所选用全热回收新风换气机的额定热回收效率限定值达到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空调风管、水管、保温采用绝热性能好的保温材料。

9 改造后效果及评价

2010年10 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魅力的原耀华大厦,在关注与期盼中成功改造成为重庆市渝中区文图大厦。

改造后的文图大厦新增面积1370m2,总建筑面积达到18390 m2。

历经波折,近十年选址,重庆市渝中区重点社会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文图大厦于2010年12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经各方验收,该工程圆满达到各项改造目标!这项大型综合改造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实现渝中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0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旧有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其中不乏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可再生价值的旧有建筑的破坏。这种建设性的破坏,使城市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得的资源,已经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

事实上,一部分旧有建筑仍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可以经过改造再利用。同时,旧有建筑改造能够节约建设投资和拆旧费用,缩短建设周期,减少拆除旧有建筑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城市垃圾,对土地、材料、人工等资源均采取了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

但旧有建筑改造工程情况复杂,不同于新建项目,其改造设计要处理多方面的问题。新旧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取舍或更新,更重要的是一次在空间与形式创造、建筑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上的大胆尝试。这一过程伴随着充分和谨慎的发掘、利用及创造,并最终完成杰出的作品。因此,旧有建筑改造要求建筑设计师充分发掘潜力,大胆进行再创造,挖掘和提升旧有建筑的价值,而设计的创新点往往来自科学合理的解决在旧有建筑改造中的技术难点问题,从而使旧有建筑得到新生。

在我国自然资源匮乏、经济条件有限的状况下,要建设节约型、可持续性的城市,延续城市历史人文,采取少拆除、多利用,使旧有建筑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无疑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策略。

猜你喜欢

渝中区文图大厦
滋嘎嘎去露营
这样吃更健康
数一数,有几个
哇哇哇哇哇!
影子大厦
重庆市渝中区噪声污染现状、问题及防治对策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电梯
冰淇淋大厦
开展个性化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策略探析——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