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观在风景区与镇区规划之中的效用——以重庆统景镇概念规划为例
2012-05-13雷晓亮
雷晓亮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30)
1 前言
目前,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风景区规划与镇区规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编制体系。其编制流程、切入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类型、审批过程等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当风景区与镇区在地理空间位置十分密切时,不同的规划编制体系将导致发展关系的不平衡,功能空间的设置错位,造成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浪费。重庆统景镇就是典型的案例。本文引入城市设计观,通过分析其设计思维的独特、切入点的不同,来解析其在此类城镇规划编制中起到的独特效用。
2 规划背景
统景镇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东北部,紧靠两江新区,距重庆市中心约74km(如图1)。
图1 统景风景区区域交通
统景镇因近邻统景风景名胜区而闻名,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拥有“巴渝十二景”之一的“统景峡猿”景点,是重庆都市圈近郊旅游环线重要的一点。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旅游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和重庆打造“温泉之都”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全市加快“五方十泉”的建设步伐。统景优越的温泉资源得以凸显,吸引大量的外来建设资金,同时促进统景镇区的城镇建设,以旅游与生态和谐、景区与城镇共荣为目标,统景镇将打造成为重庆地区的温泉名镇。
3 问题与挑战
统景镇与景区相隔1.2km,虽然空间位置紧邻,但现状基本是脱离发展。因此要达到统景镇与景区的和谐共荣,在规划建设中,面临以下问题与挑战:
3.1 统筹性规划编制较少
虽然统景风景名胜区闻名较早,但由于统景镇的发展较缓,目前统景镇编制过的统筹性规划是07版的城镇总体规划。在规划的城镇体系中,对镇区和景区发展都各有表述,明确了风景区的性质以及镇区的定位。虽然在城镇体系中提到了风景区与镇区的发展联系,但由于尺度过于宏观,具体的落实性措施较缺乏。
3.2 实施性规划兼顾较少
统景风景名胜区在1982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1985年完成了风景区总体规划,并在2003年制定了新一版的《重庆市统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而场镇也正在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虽然风景区与镇区各自进行建设实施性规划编制,但彼此的兼顾较少,基本在各自的范围内思考,难以突破划定边界,使得景区与镇区发展脱节。
3.3 建设各自为政
统景风景区开发较早,游览设施在当下已显得陈旧,现状景区主要以温泉为中心建设,旅游产品开发较少,且仅限于景区内部。镇区虽然紧邻风景名胜区,但长期处于自行建设,因此场镇未能体现旅游城镇的建设风貌(如图2),并且由于缺乏地域特色,场镇基本留不住外来游客。
图2 统景风景区场镇示意图
4 城市设计观的引入
城市设计作为目前在城市规划体系中运用最丰富的手段,虽然其不是法定的规划,但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发挥的效用不容忽视。在小城镇规划编制中,城市设计虽比较陌生,但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在探索将该途径融入到小城镇建设中。而针对风景区与镇区的协调规划,城市设计是个有效的方式途径。
4.1 无边界设计观念的引入
无边界设计观,是城市设计的研究观念,是指城市设计能突破划定的红线、行政边界以及管理体制,将功能、空间、文脉关联区域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考虑。无边界设计观念,介入风景区与镇区这类空间紧密、管理脱离的发展联合区域是一个新的理念。
4.2 城市设计观的效用
统筹性:在设计之初,城市设计观能有效地整合关联区域,为设计区域解析一个全面的发展基底,提升设计的认识,为推动小范围设计提供多方位视角。其统筹性的效用,是衔接上层次规划的有力的途径。
关联性:在设计中,城市设计观能有效关注产业发展趋势,能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并且将多种产业并置、互融、联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项目,为城市的发展提出更为新颖的思路。
协调性:在设计之中,城市设计观能协调用地环境和功能,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功能空间布局,使空间和功能紧密衔接,合理分布。
延续性:在设计之后,城市设计观能有效地延伸到后续设计之中,指导具体地块的修建实施,使方案思路能有序延续,保障实施后的效果。
5 统景温泉小镇概念规划
5.1 规划原则
立足于统景镇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消化吸收当代旅游类型的开发模式;实现主题型的旅游文化和小城镇生活宜居性的有机统一。
5.2 战略定位与目标
将统景温泉培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打造首个以温泉为主题的5A级景区。打造统景镇成为重庆的温泉名镇,作为重庆地区旅游首选目的地,并在区域中起到引擎带动作用。
5.3 设计系统构成
整体系统由空间、旅游、地产、风貌四大板块构成(如图3)。空间为底、旅游为契、地产为谋、风貌为表,四大板块相辅相成,共同构筑本次设计的系统体系。
所有受试者均经MRI检查,然后对其3D-TOF-MRA和3D-FIESTA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①诊断设备选用型号为Signa HDxt 3.0T超导型MRI成像系统设备(GE公司),其能够高效准确的对三又神经脑池段进行3D-TOF-MRA和3D-FIESTA扫描;②扫描检查出来的最终结果邀请神经科医师和至少两名MR诊断医师共同使用盲法进行读片,然后判断出患侧组及健侧组三叉神经脑池段,分别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责任血管构成比[3]。
图3 整体系统的构成
5.4 规划的边界整合
规划通过对总体层面——核心层面——重点层面三个层次进行不同层级的规划设计,层层推进。规划首先将镇区边界和风景区核心区边界整合,形成统一的总体控制范围;再将风景区主要景点区域和镇区邻近区域整合在一起,形成核心设计层面;最后对塑造的节点片区进行重点设计。
5.5 用地及功能布局
5.5.1 总体层面
总体层面是将城镇发展建设区和风景区整合考虑 (如图4),设计以统景资源特征为依据,通过对整体旅游功能进行重新整合分区,在对原有资料最大化的利用同时,增加城市功能活力。
图4 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图
图5 总体结构图
总体层面功能分为三大组团(如图5):以服务城镇、完善城镇功能的配套建设组团;以温泉旅游度假服务接待为主的小镇旅游接待组团;以温泉自然资源为特色旅游的统景自然风景组团。
用地布局特征上,强化小镇旅游接待组团的商业服务性用地比例,以及商业地产开发用地;在南侧的配套建设组团,将城镇发展需求的公益性设施布置其中,完善城镇市政设施配套;在自然风景组团则均衡旅游开发设施用地,为游线开展和旅游项目的入住垫定基础。
5.5.2 核心层面
核心层面包括温泉小镇和峡谷核心景区,设计依托温塘河和御临河进行项目的策划布局,将旅游产业功能沿河展开。形成七大功能片区,并依托自然地形形成具有空间特色的镇——湾——峡——洞——谷五种空间(如图6)。同时依托这五种特征空间,进行旅游项目的策划(如图7)。
5.5.3 重点层面
图6 核心区空间模式特征
图7 核心区平面图
温泉镇:镇区将成为温泉旅游的重要节点,因此其城镇空间应当具有地域性、可识别性。在对镇区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用地这种浅丘状地形特征作为地域独特性进行保留设计,构建山水环抱的城镇空间格局。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建筑风貌吸取了巴渝地域建筑特色,构建成屋宇成群的风情小镇(如图8)。
图8 温泉区总平面图
温泉湾:温泉湾位于景区内部入口处,是开发较早、建设条件最佳、温泉资源丰富的区域。设计通过对现有温泉区的改造,形成即是温泉文化的大观园,也是温泉体验的大世界。在项目配置上,引入集聚参与性的水主题游乐园,同时也配件旅游接待的五星级度假酒店。
温泉峡:温泉峡是景区内部自然风光最优美的区域,设计在充分保护现有景点外,增加新颖的参与型项目。在局部观赏绝佳位置,结合泉眼资源,形成观光型的崖壁温汤,充分满足了游客的身心和视觉感受。
温泉洞:温泉洞主要营造成桃源洞天的景观,洞外以植物景观为主,洞内结合冷泉、暗河资源,布置一些汤池设施,为游客提供不一样的溶洞温泉感受。
温泉谷:温泉谷以其独特的天然私密性,打造高品质的主题温泉区,形成高品质的接待功能。
5.6 交通流线规划
规划即宏观的考虑与外界的交通连接,也细致地区分了旅游交通和城镇交通的分流(如图9)。规划的游览线路既完善景区内部的景点游览需求,也延伸丰富小镇的观光游览,带动小镇的发展(如图10)。
图9 总体交通结构规划图
图10 总体旅游组织规划图
5.7 绿地生态系统规划
规划既满足景区的生态保护维育为前提,通过指状渗透的山头绿地和滨河生态景观绿地,与用地周边生态林地的联系,既在宏观层面控制城镇的绿地生态网络,也在微光层面指导的地块的建设和公共空间的控制(如图11、图12)。
图11 总体绿地系统图
图12 绿地生态网络图
6 结语
城市设计目前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这种特殊型的小城镇,尤其需要这种规划编制思路。无边界设计观念具备的弹性、可伸缩性思维特征,能让设计者更为全面的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能保障设计的连贯性。在当今小城镇快速建设的过程中,突破传统规划的编制方式,引入城市设计观念的探讨,势必会为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带来优势。
[1]叶林.邻近风景区的旅游型小城镇总体规划初探——以重庆市统景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4,(10).
[2]许靖涛,魏皓严.景区边缘地带旅游服务型城镇的本质及功能[J].小城镇建设,2010,(11).
[3]李伟国,等.近邻型风景旅游集镇规划的若干问题剖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1).
[4]赵小芸.国内外旅游小城镇研究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9,(8).
[5]王士兰,游宏涛.小城镇城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