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与生活化的长江走廊—— 重庆万州北滨路景观设计
2012-05-13杜文章李静娟
杜文章,李静娟
(重庆泊林地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 400050)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加快,长江沿线城市尤其是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移民城市的新建,对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设计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三峡库区城市其本身有着极鲜明的地理特征:山地地貌为主,平地资源匮乏;自然水域丰富,亲水体验匮乏;自然生态以横向的山水格局为主,城市建设以纵向的台城格局为主;城市休闲空间集中在江岸两侧或呈点状零散分布;长江水位季节消落特征明显等。与此同时,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库区城市生态、经济、文化等因素都在此番造城运动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万州作为三峡库区的门户城市,目前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其城市人口从目前的70万人将发展到150万人。面对城市的战略地位转变、形象提升、人口增长、经济飞速发展等诸多现状,我们以万州北滨路景观设计为例,对三峡库区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领域提出了创造性的解决思路。
1 设计概述
由于项目地块位于城市中心,因而,解决市民集中户外休闲娱乐空间匮乏与城市人口增长间的矛盾,以及城市滨江带建设滞后与城市整体形象提升间的矛盾是本项目的基本出发点。基于此,本项目的景观设计可定性为:以承担市民户外休闲活动为主要功能,并适当体现现代化城市建设成果的三峡库区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万州北滨路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南门口广场与滨江景观带两部分内容。
1.1 南门口广场
整个广场用地呈三角形,地块东部接钟鼓楼段滨江带,总面积11500m2。该广场功能定位为大型集中活动广场、市民休闲绿地、滨江观景平台。在结构上整个广场划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其一为紧邻城市干道的大型活动广场,该模块用地完整、边缘清晰、进入性与标识性强,使城市、广场与江面形成景观轴线通廊;其二为两翼的市民休闲绿地,该模块通过树阵与绿地的组合,实现隔音与防尘的物理功效,而树阵则为市民提供大量的林下活动空间。设计中,在靠江一侧留出了较好的观江通道,最大限度的把江面留给人,使之成为市民夏季的纳凉区、冬季的避风港;其三为面向长江的观景平台,该模块用地拥有270度宽景视角,犹如巨轮的船头将大好江山收纳眼底。为了延续与大型活动广场的轴线关系,同时又不会阻断人们投向江面的视线,因而在多次的方案推敲过程中,舍弃了设于观景平台前端的景观构筑物。在最终实施方案中,整个广场的视觉焦点被外置于无限延伸的江面与城市背景中。
1.2 滨江景观带
滨江景观带全长约2500m,分两期建设。此部分更强调带状公园的整体性。设计中采用了标准段的做法,使滨江带整体形象大气而完整。设计依据场地与城市道路的视线通廊关系,横向划分出三个放大节点,使之成为市民活动与人流集散的集中场地,及城市文化的核心展示点。由于滨江带的宽度在16.4~19.2m,在滨江路标准段的纵向设计中,我们划分了三个空间层次:于江岸一侧留出了7~8m宽的观江走廊,让人与江、人与城进行对话;于中部设计了3.9~5.3m的滨江绿地,为市民提供休憩停留的树荫,也使滨江一侧的休闲活动更加安全舒适;于滨江路一侧结合行道树设计了宽约3m的人行快速通道(图1)。
图1 滨江休闲带
2 设计理念
本项目设计主题为“标志性的长江走廊,生活化的长江走廊。”通过对“城市、人、滨江走廊、长江”四者关系的梳理,打造“江在城中游,人在江岸行,岸随江潮落”的三环紧扣的立体景观,并使之成为长江沿线有代表性的城市开放滨水景观带。
3 设计创新
3.1 契合城市的尺度,塑造整体的形象
整个项目被纳入山水城市格局的大背景中进行思考,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设计。
3.1.1 宏观上
结合了上层的城市规划思路,将项目定位为开放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并以此为核心贯穿整个设计。充分展现了万州山水城市的地域特征,使整个项目与城市的建筑、交通、视线通廊等关系进行充分的结合。同时针对项目周边区域的建设提出了整体性的合理建议,因而促进本项目更好地并入城市和谐发展的轨道中。
3.1.2 中观上
主要强调的是“看与被看”的视线关系。其一,在城市的环境格局中,本项目是体现城市形象的一个景观亮点。因而,需要从城市的不同角度(万安大桥、江面、城市中)反复审视项目用地,以最终确定广场与滨江带的空间尺度与划分方式。其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本项目提供了休闲娱乐、观赏城市风景的平台。因而,当其承担纷繁复杂的户外活动功能的同时,又能呈现出简洁清晰的交通关系与功能组织,划分干净利落的空间界面,整体大气的铺装形式与植物栽种方式。
3.1.3 微观上
设计同样关注每种细节元素,从远观到近看在城市尺度中应呈现的各种姿态。在各类树池的设计、栏杆的处理、乔木的选型等细节设计中都无一不体现出以上思路。例如在栏杆的设计中,将该元素投身于城市的尺度,运用厚重与体量感强的整打青石块进行垒砌,同时拉大每个单元间的跨度(由最初的2m增加到4m)。(图7)远观,即与广场的大尺度相匹配,近观又显精致浑厚。又如在乔木的选择上,于南门口广场中轴区域选取了8棵冠大荫浓的黄葛树,既形成了序列感,又衬托了广场的大尺度;广场的两翼则各通过30棵干径约30cm的银杏组成树阵,形成的面状树荫是本项目重要的绿色背景。
3.2 重塑三峡库区滨水生活的内涵
万州是内地最先开埠的长江沿线城市,也是长江的十大港口之一,历来是商贾云集,自古有"万商之城"的佳誉。世世代代的三峡人傍水而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库区人民的生活渐渐远离曾经熟悉的江岸。“走,到江边去”作为本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恢复库区滨水线活力,重塑滨水生活内涵,让更多的人享用江岸。
因而在本项目中,通过了以下三项设计策略来实现该目标。
3.2.1 亲水大台阶
随着三峡库区的建成,万州长江段形成145m到175m间达30m高差的消落带。考虑到在万州整个城市的滨水线上,缺乏真正意义的亲水空间,人们往往只能依扶栏杆远眺江水。因而,在环绕南门口广场的消落带区域,设计了以10m高程为单位的三个梯段的亲水大台阶。设计严格遵照长江防洪要求,选用500X×200mm预制混凝土块,按1∶2.25坡比进行垒砌。(图8)台阶建成后我们又重新在此看到市民在江边浣衣、喝茶、游泳、晒太阳的生活情景。
3.2.2 体验性的观江走廊
从南门口广场到整个滨江带,在临江一侧我们留出了一条≥7m的无障碍的观江体验走廊,即无论在竖向路线设计上,还是在观江视线设计上皆体现无障碍的理念。同时我们还将体现城市人文内涵的主题元素,自然穿插在滨江路的节点空间中,如体现多彩城市生活的七色广场、描绘三峡壮景的诗词广场、沉淀万州古往今来人文历史的故事广场等。让人行走于其间,望见的是浩淼的长江,体验到的是丰富的城市文化。
3.2.3 四季皆宜的生活走廊
我们在南门口广场的两翼及滨江带纵向的内侧设计了片状的生态绿地。集中而连续的绿化空间阻隔了公路噪音、减弱了江面风势、提供了夏季能遮荫纳凉的树荫,并与各种公共设施相互融合,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界面。不仅如此,我们还结合人的尺度及人对场地的使用习惯,对坐人树池的尺寸、树型的规格大小、树种的层次搭配等进行了专题研究。例如,对坐人树池中栽植的乔木进行选型,就要求结合人的坐立高度选择冠幅大、绿荫面广,分支点低的树形。又如,场地中所有的设施停留点都设置在树荫下,同时要满足“背靠绿化,面向江”的较为舒适的观景需求。最终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冬可避风、夏可遮阳的四季皆宜的生活走廊。
结语
万州北滨路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基本竣工,设计得到了业主方的高度认可,并入选重庆市2011最美大道。目前该项目因简约大气的形象已成为三峡库区新城市滨江走廊的优秀代表。通过设计,在万州北侧滨江沿线建立了一个包含公共开放空间、观江步行道、文化景观在内的综合性城市户外活动区域。在提升项目周边地块价值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新的户外活动场所,丰富了城市户外空间类型。
由于本项目对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进行了正确的项目定位,为三峡库区核心城市的居民重新找回了滨水生活的感觉。项目与城市发展进程紧密相连,为宜居万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希望,本项目对三峡库区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这样一个专项课题,提供一个在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范例,并在以后的开发建设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