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类型中心静脉导管形成导管内赘生物的观察*

2012-05-11王会英马婷婷

天津护理 2012年6期
关键词:双腔置管锁骨

王会英 马婷婷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 300060)

不同类型中心静脉导管形成导管内赘生物的观察*

王会英 马婷婷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 30006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中心静脉导管形成导管内赘生物的情况,为临床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月至8月在我科治疗的留置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的胃癌患者130例,分为双腔直孔导管组64例和双腔直侧孔导管组66例,剔除导管留置期间输血者18例,双腔直孔导管组55例和双腔直侧孔导管组57例。两组均按照相同的置管和维护方法进行,拔管后对其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解剖,观察导管内赘生物形成情况。结果:与双腔直孔导管组相比,双腔直侧孔导管组更易形成导管内赘生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不带侧孔的导管是减少肿瘤患者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内赘生物形成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心静脉导管;肿瘤;赘生物

中心静脉置管能为肿瘤患者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减轻强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但置管期间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不容忽视。据统计[1],约15%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并发症,赘生物形成位居第2位,发生率为2%~26%。赘生物是在导管管腔中形成的突出物,既是发生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也是微生物的良好寄居场所,增加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2]。目前大量文献报道了赘生物形成的原因,但对于使用不同的中心导管类型与赘生物形成的关系却少有报道。现临床多使用直孔和直侧孔导管,笔者观察了两种中心静脉导管形成导管内赘生物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组病例为2011年1月至8月于我院胃肠科住院并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胃癌患者,纳入标准:无化疗方案用药;中心静脉置管均采用锁骨下静脉通路;年龄18~65岁;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正常;患者D-二聚体在0~500 ng/mL;签署锁骨下静脉置管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共入组130例,随机分为双腔直孔导管组64例(简称双直组)和双腔直侧孔导管组66例(简称双直侧组),剔除导管留置期间输血的患者18例,双直组55例,男 29例,女 26例,平均年龄(54.84±8.87)岁;双直侧组 57例,男 30例,女 27例,平均(55.23±9.02)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温、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留置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1.2 研究方法

1.2.1 置管及导管维护方法 由2名有资质的专业人员置管,所置导管均为聚脲胺脂材质的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留置期间由6名接受培训的专职人员严格按导管护理常规进行导管维护:包括导管部位定期换药;每日输液前生理盐水6~8 mL脉冲式冲管,输液时间大于8 h者,每8 h冲管1次,输液后使用生理盐水6~8mL脉冲式冲封管;每周更换正压接头1次。

1.2.2 资料收集 由2名专业人员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温、血常规、凝血功能[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留置时间以及解剖导管后赘生物的形成情况。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1.2.3 取样方法 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拔出后,用脱脂棉蘸掉导管外的液体。取导管近心端0~5 cm处的横断面和纵断面,检查导管内壁是否光滑,有无赘生物形成。

1.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取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赘生物形成情况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赘生物形成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3.1 导管内赘生物的形成及危害 研究表明[3],肿瘤细胞能直接或间接地活化凝血系统产生凝血酶或其细胞膜上也可产生少量凝血酶,导致血小板黏附并沉积于血管内皮,使内皮细胞的功能受损;手术可导致凝血因子活化;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异物长期刺激血管内膜,易引起静脉炎;同时,中心静脉导管内壁虽然很光滑,但与血管内膜相比还是粗糙得多,当血液反流到导管内时,血小板在导管内壁粗糙处聚集,使纤维蛋白形成丝网,网眼内可网罗大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而形成赘生物。赘生物是微生物良好的寄生场所,穿刺点皮肤的微生物沿导管表面向体内迁移,从而导致CRBSI;导管内赘生物一旦脱落可形成血栓栓塞,会危及患者生命。

3.2 导管类型与导管内赘生物的形成 研究表明,中心静脉导管内赘生物形成严重者将引起导管堵塞,相关因素包括:置管部位、人为因素、输注药物因素、患者高凝状态等。本研究中所选择的置管部位均为锁骨下中心静脉,患者输注的药物种类基本相同,在置管前、中、后均对患者进行了严格的指导,研究发现,导管侧孔的有无也是影响导管内赘生物形成的因素之一。在中心静脉导管中,直侧孔导管易形成赘生物,首先,虽然侧孔处能形成有效正压,但是由于侧孔的存在导致侧孔到导管尖端的部分压力被分流,不易形成有效正压,使得到达导管尖端的冲管液的流速和量均较直孔导管有所下降,从而致使附着在导管尖端的纤维蛋白、血细胞及其他凝血成分不易被冲走而沉积在导管尖端形成赘生物。另外,侧孔的存在也使得留置在血管内的锁穿导管在使用及冲管时[4],尖端及侧孔两处(甚至多处)的冲管液冲击到血管内,增加了血流形成“湍流”的机会,使血管内皮不断受到刺激发生损伤,进而发生一系列生化效应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产生增多[5],从而增加赘生物发生的几率。

4 结论

锁骨下静脉导管在内外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常用于手术、静脉高营养、骨髓移植、大剂量静脉化疗、长期静脉输液等。导管内赘生物形成是导管留置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而赘生物形成又与导管相关性感染密切相关[6]。因此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内赘生物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量文献注重通过对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预防导管内赘生物的形成,而没有关注导管的选择对导管内赘生物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表明中心静脉导管内赘生物的形成与导管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在严格遵守导管维护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使用不带侧孔的导管是预防导管内赘生物形成的关键之一。

〔1〕 O'Grady NP,Alexander M,Dellinger EP,et al.For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MMWR,2002,51(RR-10):1-29

〔2〕 蒲丹,陈敏,张卫东,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09,24(3):800-802

〔3〕 Merrer JDe,Jonghe B,Colliot F,et al.Complications of femoral and subclavian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randomized cont rolled trial[J].JAMA,2001,286:700-707

〔4〕 Maki D G,Kluger D M,Crnich C J.The risk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adultswith different intravascular devices:systematic review of200 publisher prospective studies[J].Mayo Clin Proe,2006,81(9):1159-1171

〔5〕 姜淑冬,朱敏.带管时间与两种封管液对PICC导管堵管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8):1256-1258

〔6〕 强万敏,王会英,王盈.中心静脉导管类型与管内赘生物形成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0):1991-1993

(2012-02-21收稿,2012-05-04修回)

中国分类号 R472

A

1006-9143(2012)06-0299-02

*天津市卫生局科学技术成果(10KZ82)

王会英(1965-),女,主管护师,护士长,本科

猜你喜欢

双腔置管锁骨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选择:单腔还是双腔?∗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连接器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牛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
呵护锁骨皮肤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
空气系统双腔模型的压力动态特性分析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锁骨中段骨折的处理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