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好教育需要责任心、事业心——对话天津市河东区教育局局长郑庆东

2012-05-10韩大勇局长郑庆东

天津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河东区办学素质教育

□本刊记者 韩大勇 ■局长 郑庆东

干好教育需要责任心、事业心
——对话天津市河东区教育局局长郑庆东

□本刊记者 韩大勇 ■局长 郑庆东

编者按:今年是他从事教育事业的第30个年头;从教师、年级组组长、政教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到教育局局长,他一步步走来,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实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他不事张扬、做事低调,认为“干好教育需要责任心、事业心”并身体力行;他是天津市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第二届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第四届河东区十大为民杰出人物……他就是天津市河东区教育局局长郑庆东。从2006年的师德建设年、2007年的教育质量年、2008年的教育管理年、2009年的强化内涵建设年到2010年提出“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科学发展水平”、2011年提出“三三一”(“三个先进”:发展目标先进、办学理念先进和管理方法先进;“三个一流”:师资队伍一流、育人环境一流和教育质量一流;“一个突出”:办学特色突出)发展思路、2012年提出“继续深化‘三三一’发展思路”,一个个年度目标勾勒出郑局长自上任以来的工作思路,河东区的教育教学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中、高考成绩连续显著提升,各项可比性指标在市区居于前列;中考参考率、文化课及格率和优秀率、高考一本和二本上线率、600分以上人数逐年递增;在市级乃至国家级艺术、体育竞赛及交流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河东区的教育教学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深层原因?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天津市河东区教育局局长郑庆东。

□自从您担任河东区教育局局长以来,一直狠抓“教育质量”不放松。那么,如何理解这个“教育质量”,它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归根到底,质量问题还是人的发展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素质教育以来,社会希望学校教育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之外,注意人文素质,培育出高素质的真正后备人才。但是,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淡化考试,也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课堂以外的活动。其实,素质教育既不是单纯的课外活动,也不是淡化考试,素质教育应该是课堂内外学习内容的结合,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掌握知识的能力,学会做人,能够全面、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有些人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有考试就是应试教育。我们应该明确,应试与应试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李岚清同志曾经就素质教育问题答记者问时说,应试是素质教育中的一种行为,而应试教育则是与素质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观念。单纯以考试为根本出发点的应试教育是不可取的;而素质教育中的应试指导,既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应考技巧的掌握,还包括应试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所以说,一个素质全面的学生,也应该是会考试的学生。不会考试、考试成绩差的学生,也绝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部原副部长柳斌同志说:“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考试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环节是必要的,它可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作为改进教学的一种依据和手段。”这里,对应试和应试教育做了明确的回答,同时也说明,以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考试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谈教学质量不等于不实施素质教育,同样,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不等于不要教学质量,而是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异的教育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生命线的延续和发展应该是各位校长办学理念的创新和管理思想的进步,应该是大家的智慧和管理能力在平时工作中的积极发挥。只有在管理中寻找到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追求高境界和真善美目标,学校才能为学生发展创造育人时空,才能“培育学生、发展学生”,为国家培养可造之材,为社会输出合格公民。

□您认为应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我们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要向管理要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就是抓课堂教学、抓课程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化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我们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应该成为提高质量、加强过程管理的切入点。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道德与人文教育,强调的是基础学科和学科的基础知识。课程改革的实施是对应试教育的挑战。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就是消除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唤醒学生自主发展的主体意识、共同发展的合作意识以及大胆探索的创造意识、勤于动手的实践意识。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可变的,而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永存的。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要依靠课堂这个主渠道,还要依靠课程改革来实现。我们要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仅是一次学校变革,也是一次社会变革;不单纯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也不单纯是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变化,重要的是观念的变化,包括人才观、学生观、评价观、发展观等。学校的领导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要走进新课程、深入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带头人。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奢望通过课程改革来解决所面对的所有困难,课程改革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需要热情、理智,需要扎扎实实、坚定不移的态度。

我们讲的质量不仅是教学质量,是一个大的质量观,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质量观。所以,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提高教学质量与开展德育工作的关系。我们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学生要成才先成人。二是处理好提高教学质量与开展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要坚持把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强健学生体魄、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您对此是如何考虑的?

■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培养一支有创新精神、有奉献精神、有教学特色、有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办学水平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几年来,我们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启动的大培训年和师德建设年都是旨在提高师德、师能等方面的重要举措,也收到了实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教师要真正地爱学生,有了爱,教育就会充满温馨。拥有爱心,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基础。我们鼓励教师把教育作为挚爱的事业去追求,作为一门科学去探索,作为一项艺术去创新,把教育教学行为作为既照亮别人又照亮自己、在追求奉献中成就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成功模式。教师不仅要用知识哺育学生,更要用灵魂塑造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力争让每一节课都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张扬生命的个性、绽放人格的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地享受到教师的关爱。

其次,面向未来的社会——学习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校必须建立学习型教师队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师教学水平和知识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提高自己。加强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与素质、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一环。我们积极鼓励每一位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支持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念。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没有研究就没有教师专业的提升。基于这种思考,要指导教师把自己身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疑难情节、具有典型的事件作为课题,通过对问题的发现、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写成案例文本,组建学校的校本案例库,以案例的开发研究为切入点,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面对新课程改革给学校提出的新任务,教师应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学校要为教师知识的更新搭建平台,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帮助教师认清教育形势的严峻性,使他们认识不进则退的危险性,尤其要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通过各种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在学校中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研究学问的风气。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品德、知识、能力为要素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相联、鼓励开拓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落实,造就一支与河东区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011年,市教委制定了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经过5年建设,实现普通高中由标准化、规范化向高质量、有特色方向发展。位于河东区的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是首批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实验学校之一。请您谈谈河东区在特色高中建设方面的做法。

■2011年,河东区召开了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幸福教育”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启动大会,我们希望通过第四十五中学特色高中建设的典型引领,全面推进我区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工作,努力使我区各个学校都尽快实现特色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形势,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了普及、优质、多样的要求,我区为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将优质特色作为高中教育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核心理念写入河东区“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作为一项整体性的学校发展战略,正在着力提升教育软实力、走内涵发展之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学校文化,打造办学特色。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在课程建设、内涵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4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注重以课程为切入点,在课改中培育特色。近年来,我们抓住天津市第一轮高中课改完成、进行全面总结提升的契机,在全区高中学校开展了课改特色校评选活动,以课程、课改为切入点,帮助学校总结在课改中形成的不同价值取向,凝炼出不同侧面的发展特点。

在内涵建设方面,我们注重深入挖掘、传承学校文化,形成全新的办学理念,推动特色发展。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未来教育的竞争是思想、理念、价值观的竞争。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积淀,选择和确立办学理念是学校实行校本管理、追求特色发展的首要任务。多年来,我区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帮助学校从本校实际出发,深入挖掘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文化,总结提升为学校的全新办学理念,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沃土。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注重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开展特色教研,促进特色学校建设。为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教师发展方向,强化保障机制,确保培训工作扎实有效。近几年,我们将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聘请部分专家、学者及“名、特、优”教师做兼职教师,初步形成了一支教、研、培一体,专、兼结合的教师培训队伍。同时,划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坚持每年投资300万元用于干部教师专项培训。鉴于学校教研文化在促进教师发展、培育学校特色中具有的独特价值,我们倡导在本土化实践中寻找校本教研的支点,创造性开展“主题教研”和“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机制建设方面,我们建立质量保障和控制体系,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有力保障。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创造特色学校的根基。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特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彰显学校特色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上,我们把高效课堂作为切入点,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探寻更好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初步拟定了适合校情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努力从管理制度层面上确保课堂高效优质。

我们已将特色高中建设纳入了我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分阶段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校联手,开展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实验,以“出成绩、出成果、出人才”为工作目标,形成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特色;鼓励和支持学校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和扶植优势学科,以点带面,促进学科优势发展,形成文化特色;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选择综合高中发展模式,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生需求,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支持学生加大职业教育学习,形成发展特色,力争到2020年使全区所有普通高中具备稳定的适合自身的特色,形成一校一品的多样化发展格局。

□当前,大家都在提“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科学发展教育事业”,您认为如何让教育事业做到“科学发展”?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做到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未来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二是做到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三是做到教育发展让广大人民满意。

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关键是做好四个统筹:一是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这里最重要的是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对教育事业来说,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今后一个时期,在教育发展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提高教育质量应该作为工作的重心。二是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区域内教育的协调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提升工程”,使区域内的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成为发展目标、办学理念、管理方法先进,师资队伍、育人环境、教育质量一流,办学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学校。四是统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坚持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河东区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就是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成果。要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不断促进和扩大教育开放,以开放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全方位、高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使河东区教育逐步走上国际化道路。要不断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水平,强化管理,从严治教,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韩大勇)

猜你喜欢

河东区办学素质教育
我是风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肖怀远主任深入河东区专题调研图片报道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河东区地志办到市地志办学习二轮修志工作经验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