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省市生猪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聚首,共谋体系建设
2012-05-09黄若涵
本刊记者/黄若涵/
编者按:2012年7月1日,恰逢首届全国猪育种高峰暨联合育种技术与组织模式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20多位生猪产业体系专家借机再次聚首在北京,共同商讨产业体系长期发展之路。这是继2011年山东青岛之后的又一次大聚会,大家纷纷表示对本次大会组织实施提供机会的北京市生猪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的感谢,在汇报各省市团队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对各地区创新团队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进行了研讨。
云鹏汇报北京市创新团队工作
作为会议的召集者,北京市生猪产业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云鹏主持了会议并率先发言,他汇报了2011年创新团队取得的主要成就,并重点介绍了团队的管理,其中最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成本管理、绩效考核。北京团队通过定量安排工作,按质、按量进行考核,使得各项工作都在标准、量化的形态下实施,成效显著。
各地方体系专家踊跃发言
吴珍芳(广东省生猪产业体系首席专家):
“听了北京团队建设情况,收获很大,特别是绩效考核管理,北京团队做得很细。凭良心讲,各地方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来支持生猪产业体系的发展很不容易,作为首席专家压力非常大,经费得用在刀刃上。目前,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体系外的人对咱们的工作存在一定的误解,我们外围的环境带给我们的压力其实很大。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实际过程中,我们的绩效考核、工作任务若不明确就很容易出岔子,让外围人看笑话,体系容易变成一出闹剧。
我们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长效的体系运转机制,否则这5年周期结束,下一个5年不知道还否存在体系?希望体系走上一个长青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外,我认为体系内各岗位专家之间的配合也很重要,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专项的研究,但是另外由体系这条纽带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就要紧密结合,我们不缺少技术,而是缺少“气氛”,把团队的气氛搞得风生水起,增强凝聚力,要加大团队的文化建设力度!”
张树敏(吉林省生猪产业体系首席专家):
“吉林省是2012年成立的生猪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前几年吉林畜牧没有搞地方团队。吉林省因为地域的原因,畜牧业不是很发达,所以政府投的资金相对比较少。搞的形式也与其他省份不一样。我们确定首席专家后并没有设定岗位专家,而是围绕遗传育种、环境建设、营养与饲料等方向设立了相对固定的课题。提出想要研究的课题,各单位进行申请、答辩,中标的就和政府商讨项目的具体实施。我们的创新团队主管部门也不一样,畜牧局、农委科教处都在管。本次我们借此机会来学习先走一步的其他省市的体系建设经验,8月份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在吉林召开,欢迎大家到吉林参观指导!同时我建议通过这个平台大家多交流,我们可以每年设立定期的首席专家交流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又具有流动性的交流机制和平台。”
朱吉(湖南生猪产业体系代表):
“湖南的生猪产业体系已成立了2年多,其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团队建设目标的统一性,我们发现各岗位专家基本围绕自己固有的项目开展工作,并没有特别开展体系专项工作,所以在年底总结汇报的时候,岗位专家们成果虽多,但各做各事,没有统一的目标。所以,去年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拟定了一个主题,选定2个企业作为基地,推出了一个“样板工程”,目前运行情况良好,受到了企业好评。想请教下别的省份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云鹏说到:“我们团队采取的是单独设定了团队的目标,有2个集体公关项目,用5年时间去完成和实现。我们应充分认识这个问题,平时工作中一定要体现出团队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孙世铎(陕西生猪产业体系首席专家):
“陕西创新团队成立已有4年,但是目前的问题是相关管理部门不是很重视,经费还没落实,陕西养猪有代表性,因为猪价一变化温家宝总理就去陕西了。本次听了云首席的介绍,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我们各地方团队应结合起来,自成体系,相互支撑,向国家体系靠拢,如果能与国家产业体系结合,两面旗结合到一起可能工作会开展地更好!国家体系要和地方体系紧密结合,相互支持与促进。”
陶立(安徽生猪产业体系岗位专家):
“安徽体系成立的时间不是很长,经费落实地不是很好,产业体系运营存在的困难。感谢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学习北京团队的这种模式,把产业体系的力度做得更大一点,成绩更好一点,声势更大一点,把士气搞旺盛一点!”
体系外专家建言献策
本次会议体系外一位专家出席并发言,给大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我虽是体系外,但与在座各位都同属于一个行当。我认为地方产业体系的模式很好,对行业绝对是一件好事。但同时,我认为外界对体系有些误会和不理解,体系也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体系工作有他的特殊性,如体系研究偏向于应用,特别是地方体系。我认为体系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多团结联系体系外的各种资源。自己关起门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外围不是很了解。一方面要营造气势,一方面一定要多做实事,建议多做公益推广,最好是能突出当前养猪业的亮点和热点,这个事体系可以和体系外的相关单位结合起来搞。”
云鹏总结:产业体系的确是一种新的机制,专家学者能得到比较稳定的经费支持,不受项目指南所左右,专家们可以针对自己的实力自己确定任务,根据自身能力来安排经费和规划5年的工作。成立体系后我们最大的收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相比以前搞项目时多了。专家们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充分自由地规划课题进展,创造性完成工作,这是对以前的工作机制的最大的转变,自己想干的事情有了一定的空间,更容易出成绩。地方体系一定要团结起来,把势头做起来,加强团队管理和文化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同时多听听体系外的呼声和建议,动态管理是体系新机制的一个原则,体系一定要开放,能为行业做实事的人进来,不能做的就退出。
所做工作应加大宣传力度
产业体系专家们纷纷翻阅了本刊自2012年1月开辟的专栏,对我们的工作做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这只是本刊的一个初步尝试,将在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中,找出更加优质的切入点,更全面更深入更确切地展示出各级体系在推进我国生猪养殖中的点点滴滴,将与产业体系专家一起奋斗在促进我国生猪产业化发展的路上。
产业体系工作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比如很多是与基层实际接触的基础性工作,短期内很难看出创新性的体现和突出的成绩。在一定的阶段或许会让体系内的专家感到困惑,外界误会。目前也主要面临着声势不够浩大,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支持有限等问题。本次大会是一次及时的大会,大家针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探讨和交换意见,共同为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并找到了初步的解决方向。相信我们的体系一定会做得更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