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桑《好小伙布朗》中的清教思想解读

2012-05-08王伦孙静艺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霍桑原罪罪恶

王伦 孙静艺

おぁ逗眯』锊祭省罚í玒oung Goodman Brown)是美国19世纪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于1835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名作。故事中,一个原本纯洁善良的年轻人布朗(Goodman Brown),因为受到了魔鬼的引诱,夜晚独自到黑暗的森林里去赴魔鬼之约,然而对于这次约会,布朗显得有些犹豫不定,因为他知道与魔鬼见面有悖于“善德”,而在内心里他又无法抗拒魔鬼的罪恶诱惑。当他最终来到黑暗的森林深处时,眼前的场景令他惊讶和绝望,因为他发现,平时他敬仰和爱戴的人也和他一样秘密地与魔鬼约会,在那里,好人与坏人根本没有什么區别:淫妇与贞洁的少女欢谈,罪人与圣徒并肩,好人与坏人畅言。(王庆光,2007:143) 最令布朗伤心和难以接受的是,他最为尊敬的祖先、父母以及他心爱的妻子也在其中。第二天早上,当布朗回到他的村庄时,就像彻底变了一个人,甚至对妻子也不再理会,他的心灵被深深的罪恶感所吞噬,布朗从此萎靡不振,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失去了信仰,失去了灵魂,最终抑郁而终。

一、清教主义思想对霍桑的影响

清教是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16世纪上半叶,当时的英王亨利八世决定从罗马天主教分离出来,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建立了以英国国王为首领的国教会。而后,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许多国教会信徒要求清除国教会内部残存的天主教派别,清教就是由此而来。清教思想受到加尔文教义的影响,主张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在生活上,清教徒主张减少宗教节日,要勤俭节欲,不要铺张浪费。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1660年),清教徒受到迫害,大量清教徒逃亡到北美建立殖民地,因此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清教徒在美国影响最大,最初在北美建立的13个殖民地中,绝大部分教会都属于清教。

作家霍桑出生于清教徒家庭,其祖父在教会任要职,因此清教思想对霍桑的生活和创作影响很大,他的很多作品都与“原罪”“堕落”“救赎”等清教主义罪恶观相关联,他在作品中努力追寻隐匿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之罪”。当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伊甸园的禁果而被上帝罚下人间之后,人类就背负了罪恶的锁链,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逃脱自己命中注定的罪恶。(王庆光,2007:142-143)由于受到这些清教思想的影响,霍桑认为,人的内心是罪恶的,罪恶是与生俱来的。尽管罪恶表现不一,但人人都是有罪的,罪恶与世界共存。其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便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作。

二、用象征手法体现清教的“原罪”

在霍桑的作品中,“原罪”是永恒的创作主题,霍桑认为人是天生有罪的,并竭力在小说中描写和刻画隐藏在人们内心中的罪恶。(耿毅,2003:96)“原罪”思想在霍桑的短篇小说名作《好小伙布朗》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读者能够从小说中了解“原罪”的内涵及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宗教背景。

(一)男女主人公名字的象征意义

第一,从布朗名字的象征意义来看。布朗的英文名是“Goodman Brown”,大家都知道,goodman 在英语中是“好人”的意思,这一名字表示他原本是“好人”,在受到魔鬼的诱惑之前,对“罪恶”根本没有深刻的认识;另外,brown在英语中是“褐色”之意,褐色是由黑色、白色、红色等颜色混合而成,brown既有黑色又有白色,这种颜色本身就不是很清晰透彻,是一种隐晦的颜色,而这样一个隐晦的颜色就象征着小说模糊不清、晦涩阴暗的基调。(钟毅,2010:42) 在人性中,黑色和白色其实就象征着恶与善,因此Brown这一名字就象征着布朗并没有完全被“恶”所控制,在他内心深处,正在经历着黑与白,即善与恶的抗争。

第二,从女主人公费丝的名字来看。女主人公名为“Faith”,在英语中,faith的意思是“信仰、信任、忠诚”,作者用布朗妻子的名字来表示布朗对社会、宗教和家庭原本是热爱的、忠诚的,然而,受到魔鬼诱惑的“好人”布朗却执意要离开新婚妻子去赴魔鬼之约,尽管布朗后来认识到了“罪恶”的可怕,但当他发现自己心爱的妻子Faith也去参加魔鬼的聚会时,便彻底失去了对宗教、社会、家庭的信任和信仰,布朗最终被“罪恶”控制。

(二)“蛇形手杖”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布朗在森林里遇到一位老者,老者手中拿着一根蛇形手杖,这根蛇形手杖也有极其重要的象征含义。其实这位老者就是魔鬼的化身,而他手中的蛇形手杖就是魔鬼的象征。蛇在西方宗教和文化中代表着“邪恶”,在《圣经》中,是蛇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正是因为蛇的诱惑,上帝才会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人类才会存在形形色色的罪恶。因此,老者手中的蛇形手杖会很自然地令人想起伊甸园里的蛇。同样,布朗在蛇的引诱和指引下,一步一步地走向罪恶的树林深处,从而了解到社会的阴暗面以及种种罪恶的存在。

三、清教“救赎”思想的体现

作家霍桑所处的时代正是当时北美殖民地经济和政治飞速发展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在思想意识、宗教认识上的重大革命。18世纪上半叶,马萨诸塞州爆发了“大觉醒”运动,而后美国爆发了独立战争,法国掀起了大革命浪潮,西方启蒙思想开始萌芽,这更加快了人们的思想觉醒的步伐。爆发于19世纪上半叶的超验主义运动和美国“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则被视为是对传统清教思想的抛弃和反抗;到了19世纪中期,达尔文的进化论愈加动摇了神学的创世纪说,传统的清教主义伦理道德逐渐失去影响并受到抨击。(艾媛,2007:104) 但霍桑毕竟出身于清教主义家庭,思想上受清教的影响,无法彻底挣脱他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清教文化传统,加上他的祖先曾十分残忍地迫害过他人,并因参与历史上著名的1692年塞勒姆女巫案而双手沾满血腥,这使得霍桑无法从内心的“罪恶感”中解脱出来。霍桑在他的小说中努力寻求完美的人性和道德,极力探索改变人性中“罪恶”本质的方法,但他又不能找到合适的途径,在这种矛盾心理之下,霍桑小说中的人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从而造就了霍桑独特的“以恶为起点,善恶并存,自我救赎”的思想。

(一)布朗的疑惑与迷茫

布朗全然不顾新婚妻子的深情恳求而执意去赴魔鬼之约,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守约?或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抑或是清教原罪思想的体现?在清教徒的信仰中,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信徒对上帝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理解和认识,更不可能质疑。科学的进步对人们的认知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这也是对上帝的亵渎,因为人们一旦获得了新知识,便会逐渐失去对上帝的单纯信仰。因此布朗的丛林之旅注定是要失败的,这就体现了一个孤独的个体为找寻真相而经历的罪与罚。

当布朗来到森林的中心时,发现与魔鬼聚会的人群中有总督、议员、阔太太、教长、圣徒、巫师,甚至他一直尊敬的牧师和执事都在场,这使他深受打击。布朗还听到了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教长曾经调戏家中的女仆,贤良的少妇却让丈夫喝了毒酒,美丽的少女未婚生育并杀死自己的孩子,儿子为了继承产业而杀害自己的父亲。难怪好人可以与坏人共处,原来他们从人性本质上就是一丘之貉。(李芸,2010:123-124) 布朗此时失望至极,他无奈地仰望天空,正想要祷告时,空中突然飘过一团乌云,从中传来一位少妇的哭声,布朗听出那是妻子Faith(费丝)的声音。布朗不禁感叹:“连挚爱的妻子都弃我而去了!”他的失望此时变成绝望,再也找不到任何心灵的依托。

(二)布朗之死

“好人”布朗执意要去赴魔鬼之约,这就注定了布朗的人生必定要经历痛苦和劫难,因为他洞悉了人们内心深处潜在的黑暗与罪恶。森林赴约之后,布朗努力想寻找罪恶的本源,寻找世人救赎的方式,寻求上帝的启示。然而,布朗最终没有获得上帝的救赎,他为了找寻人性的真相而丧失了信仰,甚至对上帝产生了怀疑,最终导致他精神和内心的崩溃。在霍桑的作品中,個体在与各种罪恶和邪恶斗争之后,要想最终获得心灵的解脱,只有选择精神或肉体的死亡。清教徒的人生就是以自我救赎为目标的历程,他们的精神追求原动力就是要获得上帝的启示。(王庆光,2007:143-144) 霍桑认为,个体寻求世界和人性本相的努力注定是要失败的,终究会导致自我毁灭,因为清教徒受到单一狭隘逻辑思维模式的影响,必然会产生这一结果。“好小伙”布朗最终精神上、肉体上的死亡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因为窥视了人性罪恶之后的布朗只能以死亡作为心灵救赎的唯一方式,《好小伙布朗》便是对当时传统清教思想的否认和反驳。

四、结语

由于受到清教思想的影响,加上作家对当时的社会和科学发展带来的急剧变化产生的困惑与迷茫,霍桑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为“人的罪恶本性”。霍桑认为,生活中的一切恶行,或者人们之间的矛盾,都是由人们心中潜在的“恶”引起的,因此,“原罪”便成为霍桑小说创作的主题。在其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这一主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这与清教主义关于人的“原罪”和“内在堕落”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霍桑是心理小说的开创者,擅长剖析人的“内心”。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道德和罪恶的问题,霍桑主张通过善行和忏悔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从而最终得到救赎,只有当人们自我悔悟时,才能最终使心灵得到升华和解脱。

[参考文献]

[1] Hawthorne,Nathaniel. 玈elections of Hawthornes Short Stories玔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0.

[2] 艾媛.霍桑小说《红字》中的宗教主题的表现[J].时代文学,2007(04).

[3] 耿毅.从《小伙子布朗》看霍桑小说创作的“原罪”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3).

[4] 李芸.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的成长之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1).

[5] 王庆光.霍桑的清教主义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02).

[6] 钟毅,金开龙.《好小伙布朗》中的象征手法解┒羀J].安徽文学,2010(12).

[作者简介]

王伦(1977—),男,河北顺平人,硕士,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孙静艺(1977—),女,河南邓州人,硕士,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国国家与社会。

猜你喜欢

霍桑原罪罪恶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让足球等一等
罪恶
你帮助我做成的事
罪与罚
《年轻的布朗先生》:对信仰的批判与坚持
华为在美国人眼里大概有“原罪”
中层:大企业病的“原罪”?
抓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