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这些年

2012-05-08崔岱远

北京文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北京城圈圈四合院

崔岱远

北京对于我本应是再熟悉不过的,熟悉到根本不需要想。这两个字融在我的血里,化在我的脾气秉性里,因为,我是那种现在很少的、地道的北京人。我在紫禁城朱砂色的大墙边长大,我爸爸、我爷爷也是在那儿长大的。小时候,夏天的每个傍晚,我几乎都在天安门前那两个石狮子的肚皮底下钻来钻去,看太阳落在西长安街的尽头。冬天的每个清晨都能看到成群的白鸽掠过东华门的城楼,徘徊在筒子河的上空。那阵阵鸽哨声在巍峨的城墙上飘过,回荡在我耳边,也回荡在我的心里,直到今天。我可以闭上眼睛画出故宫的布局;可以告诉您从南小街到西四钻胡同怎么走最近;可以不经意地说出哪个宅门儿里住过哪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儿;在哪儿有个小吃店可以喝到地道的豆汁儿。然而,当让我聊聊北京这些年时,心里还真有点儿犯憷。因为,面对现如今这个抬眼就见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到处耸立的五彩斑斓的玻璃大楼,车声人声全天候喧嚣不止的大都市,我会一阵阵感到新奇与陌生,尽管我从来也没有长时间离开过这里。

提到北京城,有这么句老话,叫做“大圈圈里套着小圈圈,小圈圈里套着黄圈圈”。这里说的圈圈是城墙——从外城到内城,再到红墙金瓦的皇城,那些厚重的大墙曾经是北京城的象征。城墙保卫过古都的安宁,也被认为阻碍过城市的发展,几十年前已经彻底拆除而修成了路。尽管至今仍在议论拆城墙的是非功过,但毕竟历史就是这样,那座由四九城组成的北京城只能残存在北京人的记忆里。然而,几十年后回过头来,人们猛然发觉城墙对于这座古城深刻的文化意义。于是,当我们坐着和谐号列车路过东便门飞驰进北京的时候,抬眼发现了修复的沧桑古墙;当我们在天安门上举目远眺,看到了重新伫立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城楼。

尽管环绕北京的城墙早已不在,但有意思的是,展开今天的北京地图您会发现,依然是大圈圈里套着小圈圈。当然,这些圈圈不再是城墙,而是一环套一环的公路。20年前还刚刚在修三环路,现在不但四环路、五环路已经是许多市民上下班的必由之路,六环路上行驶的私家车也早已司空见惯。北京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道路和交通。不仅是地面上的路四通八达,地面下的路更是突飞猛进。20年前人们还在赞叹地铁二号线每个站台的设计如何与地面上标志性建筑协调统一,现如今家住近郊的居民必须天天乘坐城铁上下班才不至于迟到。

由墙变成了路,大家或许有着不同的想法,但由阻塞变成通达,却是人们都期盼的发展趋势。尽管有了这么多的路,却未必就通达得尽如人意。这些年北京汽车的数量和人口的数量都呈井喷式增长。当初能趁辆夏利恐怕就算是个大款,现今堵车已经成了上班族挂在嘴边的烦恼。20年前北京的常住人口将近1000万,现在比那时候大概翻了一番。甚至有个说法叫首都已经变成“首堵”了。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新的问题。

说到路,想顺便提提北京的河。这20年北京的水系治理确实值得称赞。昆玉河和长河得到了修缮,蜿蜒清澈的河水像一条流动的玉带镶嵌在京城的西北部。从阳春到金秋,游客们都可以从玉渊潭或动物园坐上画舫顺着水道直接进入颐和园。天安门东侧被封存了40余年的菖蒲河也恢复了水面,拆除了低矮的简易房,建成了小桥多姿,碧草葱茏的景点,在熙熙攘攘的市中心开辟出一个宁静的憩园。

要说北京这些年有什么大事,恐怕得首推奥运会了。从1990年的亚运会到2008年的奥运会,体育盛会让世界不断关注着北京的同时,也改变着北京的城市风貌。在中轴线的最北部,一座崭新的体育城拔地而起,造型新颖灵动的场馆绚丽多姿,也使以永定门、天安门、钟鼓楼为标志的中轴线在朝气蓬勃中延伸到现代,进而通向自然,融化进绿意葱茏、野趣盎然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这些年或许是北京城市建设步伐最快的时期。拔地而起的又何止一座体育城呢?由各种形态新奇的大厦群落组成的商务区、开放区、居住区比比皆是。以至于像我这样的北京人,如果一年半载的没去某个地方,再到那里会感觉找不着北。我常常疑惑:这是我意象里的那个北京吗?那个青砖灰瓦间绿树成阴,宁静质朴里悠然自得的北京又在哪儿呢?

记得20多年前登上高高的钟楼,还能依稀看到成片的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而今天,当我面对一张巨幅北京中心区域照片时,所见到的是在一大片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丛林的中央静卧着一座风格迥异的紫禁城。尽管那红墙碧瓦光彩依旧,但却显得有些孤单,有些异样。而那些曾经与之相映成辉,作为北京血脉的四通八达的胡同,仅仅是偶然隐约闪现在钢筋水泥的公路和各色玻璃大厦的深处,那被切割得这一截那一段的身影残缺而模糊。

一次,我在某大学给留学生作讲座,问:“提起北京你会想起什么?”他们答:“故宫、胡同、四合院。”是呀,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提起北京,人们在想起故宫的同时会立刻想起胡同,想起四合院,因为那是北京的象征,象征着北京人的生活。故宫也好,颐和园也罢,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确实以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各地的游客,但北京真正的精气神却融化在那些胡同四合院里普通老百姓所创造的活生生的生活中。甜水井胡同、金鱼胡同、香儿胡同……这熟悉的名字牵挂着多少北京人的情愫呀!青砖灰瓦的胡同并不缺乏生机,因为胡同里有的是大槐树。每当槐花满枝的时节,绿叶间掩映着的串串白色“葡萄”和飘落的槐花雪会让整条胡同沉醉在清馨里。当您走进胡同把那香气深深地吸入肺腑,人也顿时变得精神。兴许您还会遇见一位老奶奶坐在院门口,推着小竹车,一边摇着酣睡的小孙子,一边哼唱着那首古老的儿歌:“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北京人在这样的氛围里安分守己,守住祖上的规矩一代又一代地休养生息,娶媳妇,生儿子,传宗接代。而胡同、四合院的一切也早已融进了北京人的魂魄。

北京城曾经是世界上规划得最完美的城,是一座巨大的艺术杰作。如果把北京城比作一个人,那么红墙碧瓦的皇城就是她的头,而四通八达的胡同就是她的躯干和胳膊腿。不过假使一颗漂亮的头下长着残缺的胳膊腿,或者安上原本不属于这颗头的假肢,看起来是不是很怪异?假使有一天,仅存的两三条胡同也去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那到底是可喜呢?还是可悲呢?不错,北京应该成为世界大都市,但每一个大都市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才不至泯然于众城。我想,北京首先得是有京味儿的北京,然后才能成为世界的北京。而我们要保护的恐怕不仅仅是某几条胡同,某几座四合院,而应该是北京城独特的韵味,独特的生活。

现在人们每每惆怅,井喷式的发展已经让北京的京味儿越来越淡了。那么京味兒到底是什么?所谓京味儿,不仅仅是故宫、胡同、四合院,也不只是京剧、相声、吆喝声,更不单单是烤鸭、涮羊肉、豆汁焦圈儿等等大菜小吃。京味儿是一种生活,一种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种生活之乐、之美、之独树一帜,是多少代人通过自己的生活历练和创造成就,给这座城市留下的宝贵财富。而这种风格境界的形成和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密不可分,她深深融入北京的骨子里,成为北京的精气神。作为北京人,我们怀恋她,爱惜她,不希望她随风消逝,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努力赋予她新的生命。我们可以寻找发掘其中的真谛,让充满人间烟火的京味儿文化融入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比方说,现在都市人追求慢生活。其实朴素、优雅、精致的京味儿文化正是慢生活的典范。或许蓦然回首,您所寻找的生活方式就在这里。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北京,就爱说老北京如何如何并为之伤感。作为地道的北京人我并不这么看。北京从来都是一座开放的城,一座包容的城,一座富有顽强生命力的城。北京不老。京味儿文化必将展现她独特的魅力,让这里的人们生活更幸福,并在活生生的生活中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 张颐雯

猜你喜欢

北京城圈圈四合院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妖怪圈圈
推理:多彩的圈圈
象鼻套圈圈
北京城建停滞的利润
蜈蚣井的传说
四合院下的宝藏
山村民居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北京城雕劣作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