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嵩焘:看世界却成罪人

2012-05-08洪振快

幸福·悦读 2012年11期
关键词:总理衙门士林郭嵩焘

洪振快

两国互相派遣常驻外交人员,这在欧洲自17世纪已经开始,到19世纪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但是,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用了几十年时间仍然难以接受和适应这一规则,直到1876年清廷终于第一次正式派出常驻英国公使,正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

按照现在的社会心理,如果有一个人被派往英、美等大国出任大使,其乡人必引以为荣。但在1876年,情况完全相反。按照时人观念,出使外国相当于向夷人低头,是被人鄙视的正人君子“不屑为”,“为士大夫所不齿的事情”。有人撰写对联羞辱郭嵩焘出使是“事鬼”,即服侍洋鬼子。乡人引以为耻,其家乡湖南准备参加举人考试的儒生聚集起来,要去捣毁郭家的住宅。

到了英国之后,郭嵩焘周旋于英国官方高层和各国公使之间,获得普遍尊敬,这也象征着大清帝国终于步入国际舞台,挤身列国之林。其个人魅力,就连一向不太赞扬他人的英国自由派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1868—1894年间曾四度任英国首相)都称赞他是“所见东方人中最有教养者”。但是,副使刘锡鸿却不断向清政府打“小报告”,对他的行为大加攻击。

在刘锡鸿所列出的郭嵩焘的种种“罪名”中,有三条是:1877年8月17日,中国使团受邀前往伦敦附近的罗彻斯特参观炮台,乘船时风大,英国将军斯多克斯见郭嵩焘寒噤而取所带的大衣为其披上,刘锡鸿认为“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另一次是见巴西国王,郭嵩焘为了外交礼节起立,刘锡鴻认为“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有失国体。还有一次是在白金汉宫听音乐,郭嵩焘取音乐单翻看,刘锡鸿认为既然不懂英文,“仿效洋人所为”,就是取悦洋人的卖国行径。

刘锡鸿还指控郭嵩焘自己及小妾一起学英语、看洋戏是重大罪状,郭嵩焘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谈话是“闭门密语,怨谤国家,有叛国嫌疑。”

郭嵩焘在赴英途中,曾将见闻及自己的看法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寄回总理衙门,以供参考。日记刊行时取名《使西纪程》,因其中多有对西方文明的称赞,激起了国内士人的群起围攻。郭嵩焘成了士林公敌,被人看作“汉奸”。朝廷在士林舆论压力之下,将《使西纪程》毁版。而郭嵩焘也深知洋务不可为,“气索心灰”,决定辞官,并且不再踏入仕途。

海外著名中国近代史家汪荣祖先生评论说:“我们不禁要假设:如果郭嵩焘真能影响政策,在总理衙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赢得士大夫的支持,领导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那么这条路必定会平坦得多、容易得多、代价更要小得多。”但“此一假设仅止于假设,真能实现的可能性极其微小”。近代史上的儒生,“由于根深蒂固的华夷种见,只有高昂的情绪,没有冷静的是非”。只有情绪而无是非,终致误国误民,使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特别的坎坷崎岖。

摘自《新京报》

猜你喜欢

总理衙门士林郭嵩焘
湖湘文人日记中的郭嵩焘形象
甬上宋元五家之一
——任士林字号、籍贯考
总理衙门: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内在理路
变与不变之间
清政府与《江华条约》关系新论
省思与超越——新世纪以来郭嵩焘研究回顾与展望
争于庙堂的道器与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