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与亚哈艺术形象的比较研究
2012-05-08聂庆娟
在星光璀璨的文学殿堂中,英国盲诗人弥尔顿创作的长诗《失乐园》与《伊利亚特》《伊尼德》和《神曲》并驾齐驱,堪称西方文学宝库中不可企及的诗歌范例;相比之下,美国作家麦尔维尔创作的《白鲸》虽无史诗形式,但它大气磅礴的史诗风格和气贯长虹的气魄也为其赢得了一个无人能及的“海上史诗”的称号。两部史诗中的主人公撒旦和亚哈更是魅力四射,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他们充满激情的野心和狂热的理想主义激励着后代诗人不顾一切去攀登辉煌的顶点,然而二者疯狂的欲求最终引向各自情感枯竭的境地,导致自我毁灭。(彭予,1995 :380)本文重点比较两个“恶魔”式人物形象的相似点和差异,从而进一步揭示其毁灭根源。
撒旦和亚哈两个人物形象均源于圣经。撒旦出自《旧约·创世纪 》,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把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但禁止他们食用辨别善恶的智慧果。上帝创造的万物中蛇最狡猾,魔王撒旦寄身于蛇,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亚哈原型为《列王纪上》所载古以色列民族分裂后北方以色列王国第七代国王亚哈,娶西顿王谒巴力之女耶洗别为妻。亚哈受妻子怂恿侍奉巴力及其他诸神,并企图谋害先知,又与妻子合谋诬陷杀害国人拿伯,霸占其葡萄园,最终在抗击亚述王的战斗中被流箭射中,死于战场。(梁工,1990 :992)同为邪恶的化身,撒旦与亚哈无法脱离魔鬼品质,他们性格中的极度狂热,丧失理性和极端理想主义最终酿造了一场悲剧。
一、撒旦与亚哈的相同之处
(一)利欲熏心,野心勃勃
撒旦权利欲极度膨胀,梦想推翻上帝的统治,另立国度,于高高殿堂之上接受众神的顶礼膜拜。他蛊惑道:“我们必须想个较好的计划以自壮胆,并且教我们怎样擺脱这个重轭?难道你们愿意伸出头颈去受缚,愿意屈下软弱的双膝在他面前。”(朱维之,1984 :207)与其说这是在为众神谋利益、争自由,莫若说是其勃勃野心变相的反映。当撒旦带着王者气概高高端坐于宝座之上自封为王时,其称王野心昭然若揭。他厚颜无耻地说道:“我现在做你们的领袖,首先是因为正当的权利,并且合乎天理,其次是由于选举,再加上在计谋策划和斗争中所立的功绩。”(朱维之,1984 :4 )这赤裸裸的言论为其称王野心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与撒旦相比,亚哈企图征服的不是天国王位,而是白鲸所象征的整个自然界。他妄想以个人之力与大自然抗衡,每个毛孔中渗透着一股征服的欲望。他以征服者的姿态傲立于船头,号召全体船员为实现征服野心而奋进,他用无限怨毒的口气喊道:“是那头该死的白鲸废了我,让我从此成了一个可怜装假腿的水手,对!对!我要追它到好望角,到霍恩角,到挪威的大漩涡,不追它到地狱之火眼前,我决不罢休。”(成时,2001 :201)正是这狂热的复仇欲望和征服一切的野心占据他的大脑,丧失理智的亚哈不仅要把所有身体上的伤残,而且把心智和精神上的愤激情绪都算在白鲸头上。白鲸成为所有那些恶势力和偏执狂的化身,他不惜以自己的伤残之躯与白鲸为敌。蜡烛一章中,亚哈说道:“你们都发过誓要追捕白鲸,这誓言和我的誓言都是有约束力的,我老亚哈,我的心,我的灵魂,我的肉体,我的五脏六腑和我的生命都受它约束。”(成时,2001: 617)此时的亚哈已被征服一切的野心彻底淹没了。
(二)怀揣理想,崇尚自由
撒旦和亚哈都是狂热的理想主义者,满腹豪情,积极乐观,永不言败,崇尚自由。撒旦高呼:“并非什么都丢光,不挠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变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还有什么比这更难战胜的呢?(朱维之,1984 : 8)撒旦无所畏惧、乐观向上,即使被打入地狱之门,仍然桀骜不驯,继续满腔热情地反抗上帝。撒旦虽为邪恶的化身,但他那乐观进取的精神不能不让人心生敬佩,连布莱克也说:“弥尔顿成了魔鬼而不自知。”(刘炳善,1992 :127)撒旦的理想主义自始至终左右着他,他以为凭借不屈的意志和不挠的勇气便可与万能的上帝相抗衡,而未认识到敌我力量的悬殊,以“能把天堂变地狱,把地狱变天堂”的满腔热情同上帝作战。亚哈将理想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豪迈气概,无视他人的好言相劝,一意孤行,执意同大自然作斗争。在亚哈眼中,一切都不能阻止他的野心,“伙计们,别跟我讲什么天理,太阳侮辱了我,我照样揍它”,“谁管得住我,真理没个边”。(成时,2001:213)
理想主义总是同自由联系在一起,撒旦与亚哈不但充满理想,且渴望自由。撒旦宣称,与其在天堂里做奴隶,倒不如在地狱里称王,在这里至少是自由的,(朱维之,1984 :13)他那暴风雨般的演说辞使众人屏息注目。亚哈船长亵渎神灵、蔑视上帝,身为基督徒不尊崇上帝,反而像波斯袄教徒一样迷恋与火有关的光、太阳和星辰,声称自己是“火神的真正孩子”,对火大加咏赞!以实玛利说,就是这头发花白、不敬上帝的老头儿一路咒骂着追捕那条跟吞食约伯的鲸差不多的白鲸,上帝也只不过是亚哈手中的工具,要服从他的意志。在亚哈眼中,自己才是万物的主宰。亚哈的绝对意志以及过于偏执、绝对自由最终使其陷入了唯我论的境地。
撒旦与亚哈自始至终都在进行战斗,一个反对精神世界的统领者万能的上帝,另一个与物质世界的最高代表大自然相抗衡,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抗争中,其结果注定失败。此外,二者疯狂的复仇心理也使其丧失了理智,导致疯狂与荒谬,最终走向死亡的深渊。作为恶魔化身的撒旦和亚哈,尽管利欲熏心、野心勃勃、暴戾专横、渴望复仇,然而二者在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及所代表的社会意义诸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二、撒旦与亚哈的不同之处
(一)不同的社会意义
撒旦形象扑朔迷离,令人费解。在《失乐园》第一、二章中,撒旦具有革命者的气度,有勇有谋、有毅力,虽被打入地狱之门仍桀骜不驯。他体态魁伟,声音宏大,完全一副反对王党复辟的革命者形象,侧面反映了弥尔顿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衷心拥护,他借撒旦之口表达其对革命的同情和信心;但从第三章以后,撒旦形象变得邪恶,不再是起义的首领,而成为险恶的蟒蛇,反革命复辟时王党的魁首,丑陋阴险。亚哈这一人物形象也颇有微义。《白鲸》创作于1851年,时值美国开疆拓土创立基业聚资敛财之时,美国捕鲸业正是这一运动的排头兵。亚哈是疯狂扩张的美国工业家的典型代表,野心勃勃,乐观向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亚哈形象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另一方面,亚哈丧失理智狂热的复仇心理又反映了复仇狂热中人性的恶。亚哈把恶意化做邪恶的白鲸的化身,凡是一切使人痛苦发狂的东西,一切足以引发困难危险的东西,一切包容有恶意成分的真理,一切足以使人力竭神枯的东西,生命和思想中一切深藏的对魔鬼的信仰,一切邪恶,在疯狂的亚哈看来,显然都体现在莫┍取さ溪克身上。(成时,2001:240)人性中的恶在亚哈身上体现为赤裸裸、血淋淋的复仇意志。
(二)撒旦为扁平人物,亚哈为圆形人物
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说道,我们可以把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在17世纪被人叫做“体液性人物”,现在他们有时被叫做“类型人物”,有时又被称做“漫画人物”,这个类型里的那些性质最最纯粹的人物,是作者围绕着一个单纯的概念或者素质创造出来的。(朱乃长,2002:175)圆形人物指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复杂多变,如同生活本身一样叫人难以预料,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而圆形人物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殆尽。(朱乃长,2002:175)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发现撒旦为扁平人物,人物性格单一化,缺乏变化;亚哈为圆形人物,形象饱满,变幻莫测。
撒旦终究是魔鬼撒旦,虽在一、二章中,以不屈的意志、不挠的勇气使得布莱克说弥尔顿成了魔鬼而不自知,但其后暴露出的魔鬼本质已无法掩盖其此前革命性的一面。在人物塑造上,撒旦始终都是以邪恶形象即反叛党首领出现的,缺乏人性魅力,人物形象过于单一。亚哈则不同,虽然强烈的复仇心理占据了全身心,始终以一个专横暴戾的统治者形象出现,但这并非一成不变。亚哈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虽然表面上冷峻严肃、难以接近,然而内心也有软弱温情的一面。当三年的航海生涯终不能助其实现复仇愿望而怒火中烧时,他虽表面深藏不露,却终于忍不住、借着壓到他眉眼的帽子的掩护,让自己的一滴眼泪掉到海中,看来专横暴戾的亚哈并非是毫无感情的冷血动物。在追杀白鲸之前,他对疯孩子比普慈父般的关怀和“交响乐章”中对在家中守候着天际归帆的娇妻稚子的难以割舍的亲情,更加体现了亚哈人性的一面。他也有对家人、对朋友的爱,他并非铁石心肠,只不过在这场邪恶与人性的决战中,邪恶最终占了上风。所有这些丰富了亚哈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感情复杂,栩栩如生,相比之下,撒旦这一形象过于单调,缺乏深度。
撒旦和亚哈这两个悲剧式人物脱离理性的复仇欲念把他们推向死亡的深渊,而作为自由主义、理想主义者,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绝对的专横和偏执以及复仇的恶意加速了二者的死亡,这是导致他们灭亡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各自不同的魅力。弥尔顿和麦尔维尔正是以史诗般的气魄塑造了两个各具特色的人物。作为反叛者,亚哈显然更加体现了其人性的一面,两个恶魔式人物各自以其不同的性格魅力光照文学殿堂,值得读者反复研读。
[参考文献]
[1] [美]麦尔维尔.白鲸[M].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 梁工.圣经百科辞典[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3] 梁工.圣经与作家作品[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4]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5] 彭予.二十世纪美国诗歌[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6] 朱乃长.小说面面观[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7] [英]弥尔顿.失乐园[M].朱维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聂庆娟 (1979—),女,山东临沂人,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