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种口服抗痉挛药物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①

2012-05-08郭天龙刘景隆郭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年5期
关键词:肌张力副作用痉挛

郭天龙,刘景隆,郭宇

3种口服抗痉挛药物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①

郭天龙,刘景隆,郭宇

目的比较盐酸乙哌立松、巴氯芬、盐酸替扎尼定对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脑卒中后改良Asworth评分上下肢均大于Ⅱ级的患者60例,分成3组,采用单盲法分别给予盐酸乙哌立松(A组)、巴氯芬(B组)及盐酸替扎尼定(C组)。治疗前,给药后4周、8周分别应用改良As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记录出现的副作用。脱落病例记录脱落时间及原因。结果44例完成试验,A组18例,B组12例,C组14例。所有脱落患者均在前4周脱落,脱落原因为不能耐受副作用。各组患者在第4、8周时,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MBI明显增加(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4周与第8周比较,各组肌张力、MBI无显著性差异(P>0.05);脱落及完成试验的患者中,副作用发生种类和数量有差异(P<0.05),A组12例,B组16例,C组16例出现副作用(含脱落病例)。结论3种抗痉挛药物的疗效相似,提示盐酸乙哌立松的耐受性可能优于其他两种药物。

脑卒中;痉挛;副作用;盐酸乙哌立松;巴氯芬;盐酸替扎尼定

[本文著录格式]郭天龙,刘景隆,郭宇.3种口服抗痉挛药物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 18(5):453-455.

脑卒中是人类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1],脑卒中后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增高或痉挛是运动康复过程的一个阶段,但高痉挛状态也妨碍瘫痪肢体功能康复[2]。脑卒中痉挛状态的治疗方法很多,口服药物以其无创、便捷在脑卒中后痉挛治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近年来,口服抗痉挛药物不断增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盐酸乙哌立松、巴氯芬和盐酸替扎尼定。尽管它们的作用机理不同,但副作用却非常相似。本文通过考察疗效以及患者的耐受性,探讨更适合的抗痉挛口服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8月本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选择符合以下条件者作为研究对象:①中国大陆人,年龄40~60岁,首次卒中3~6个月,偏瘫,偏瘫侧上下肢改良Asworth评分均>Ⅱ级;②意识清楚,无痴呆、明显认知及语言功能障碍;③除基本治疗和物理治疗外[4]未接受任何药物、手术、介入等抗痉挛治疗;④无锥体外系疾病,无前庭系统疾病;⑤无癫痫病史,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⑥试验期间不得饮酒,不得应用任何精神类和麻醉类药物,不得口服任何种类的避孕药;⑦无严重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降压方案为单一用药。

所有受试者按病案号顺序进行编号,分成3组,每组20例。

1.2 治疗方法 A组:盐酸乙哌立松(妙纳)50mg,每日3次,饭后口服;B组:巴氯芬初始剂量5mg,每日3次,每3 d增服5mg,根据患者的反应具体调整剂量,最大剂量60 mg/d;C组:盐酸替扎尼定2 mg,每日3次,逐渐增加剂量,4周内增加至4mg,每日3次。

采用单盲法给药,连续服用8周。所有患者同时接受运动疗法治疗。

1.3 评价方法 治疗前,给药后4周、8周分别应用改良Asworth量表(MAS)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记录出现的副作用;脱落病例记录脱落时间及原因。评价由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高级职称医生各1名进行盲法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多个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脱落情况 所有脱落患者均在前4周脱落,脱落原因均为不能耐受副作用。见表1。

2.2 各组肌张力及MBI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第4、8周时,肌张力分布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第4周与第8周比较,各组肌张力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第4、8周时,MBI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4周与第8周比较,各组MBI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3 副作用情况比较(含脱落患者) 副作用分布在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1 各组脱落患者副作用分布(n)

表2 各组肌张力治疗前后分布情况(n)

表3 各组治疗前后M BI比较

表4 各组副作用情况(含脱落患者,n)

3 讨论

当患者存在痉挛性疼痛、睡眠减少、癫痫发作和张力异常,所有肌群均可见无选择性动作,伴有认知障碍、四肢瘫时,应首选药物治疗[2]。常用药物包括盐酸乙哌立松、巴氯芬、盐酸替扎尼定和苯二氮类。但是由于苯二氮类药具有中枢镇静作用,耐受性差;同时由于对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影响,限制了其在脑卒中痉挛康复中的应用[5]。

本研究所有入选病例均为脑卒中后3~6个月的患者,肌张力均较高,同时进行着运动疗法的康复,所以未比较其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本研究采用单盲试验方法,主要避免对药物某些副作用的预期掩盖了脑卒中本身的症状。

盐酸乙哌立松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缓解骨骼肌紧张状态,主要抑制肌梭传入神经(Ⅰa纤维)活动,并可抑制γ-运动神经元自发冲动,但不直接作用于肌梭,而通过γ-系降低肌梭的敏感性来发挥作用。它还有改善血供、镇痛、抗眩晕作用;无镇静、催眠作用,并有改善随意运动的作用。在研究未观察到肝肾功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异常,及皮疹瘙痒、口腔炎及异常出汗等情况,以胃肠道副作用多见。

巴氯芬临床应用更为普遍[6]。该药是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为作用于脊髓的骨骼肌松弛剂、镇静剂。该药激动GABA的β受体,使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门冬氨酸的释放受到抑制,从而抑制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在脊髓的传递,起到解痉作用。本组患者中,副作用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排尿障碍;未见视力障碍、味觉障碍、多汗、皮疹、肝功能损害和低血压。

盐酸替扎尼定是中枢性骨骼肌松弛药,是中枢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能通过增强运动神经元突触前抑制而降低强直性痉挛状态;通过减少脊髓兴奋性递质释放和降低兴奋性递质对其受体的作用而减少脊髓α和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替扎尼定也能抑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释放P物质,并能减缓蓝斑的冲动,蓝斑冲动通常通过蓝斑脊髓途径促进脊髓反射。通过这些作用,替扎尼定能减少多突触脊髓反射,使屈肌和伸肌肌张力降低。本组主要副作用是嗜睡,头晕,口干,与文献报道相似[7],未发现肝功能异常。

抗痉挛药物本身并不能诱发主动运动,患者的获益在于运动控制能力的改善、运动效率的提高和耗能的减少,运动时可能的拮抗肌阻力降低。本研究显示,单纯就抗痉挛效果,3种药物均有良好疗效,也都能改善ADL。

脑卒中3个月后,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基本结束,痉挛成为康复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当脑卒中后6个月以上出现痉挛,抗痉挛药物有时无效[8]。

口服抗痉挛药物由于其疗效相似,主要以良好的耐受性为衡量标准。本研究提示,所有脱落患者均因不能耐受副作用而放弃治疗。从发生副作用的患者数以及脱落的患者数来看,盐酸乙哌立松的表现较好;从副作用的表现来看,3种药物也存在明显差异。但由于样本的限制,尚不能完全证明盐酸乙哌立松的耐受性要好于其他两种药物,还需进一步研究。

[1]Thom T,Haase N,Rosamond W,et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 2006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 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 ittee[J].Circulation,2006,113:85-151.

[2]林成杰,梁娟.脑卒中痉挛状态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2):179-182.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刘卫,李玲,李薇.痉挛的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 707-709.

[5]黄卫,高丽丽.氯硝西泮治疗脑梗死偏瘫肢体痉挛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9(30):2690-2691.

[6]谢瑞满.巴氯芬临床应用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6,27(3): 149-153.

[7]李春艳.替扎尼定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7):91-92.

[8]Kawak H,Kimura C,Asanaga H,et al.Experience on the use of myonal on cerebral paralysis[J].Prog Med,1984,4: 781-786.

R743.3

B

1006-9771(2012)05-0453-03

2011-12-08)

黑龙江省康复医院,黑龙江哈尔滨市150018。作者简介:郭天龙(1974-),男,黑龙江哈尔滨市人,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康复。

10.3969/j.issn.1006-9771.2012.05.017

猜你喜欢

肌张力副作用痉挛
徐长风:核苷酸类似物的副作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药物副作用,到底怎么解?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安眠药可以这样吃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