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药学词语看简帛医籍的时代特征

2012-05-07方成慧周祖亮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简帛医籍马王堆

方成慧,周祖亮

(1.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广西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一、简帛医籍药学词语的研究现状

20世纪初以来,我国多地先后出土了大量涉及医药内容的简帛文献。简帛医药文献的主体是秦汉简帛,它们保存了许多医方信息和医药名物。目前已整理公布并涉及药物学内容的简帛文献数量不少,较系统而完整者有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马王堆汉墓帛书〔肆〕》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四种(以下或统称“马王堆医书”)、阜阳汉简《万物》、《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武威医简”)、张家界古人堤简牍医方木牍,散见的有里耶秦简医药简、敦煌汉简医药简(以下简称“敦煌医简”)、居延汉简医药简(以下简称“居延医简”)、居延新简医药简(以下简称“居新医简”)等。简帛医籍具有极大的文献真实性,口语性强,其中的词汇为研究早期的医药历史与语言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有特殊研究价值。

对于简帛医籍的时代断定,既可以通过其出土墓葬的下葬年代,也可以通过不同医籍的文字形式和它们所反映的医药学成就,来探讨医籍的抄写时代和成书先后顺序。对此,学术界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简帛医籍的产生时代还可以通过它们所记载的医药词语来加以考证,钱超尘先生曾在这方面作过研究[1]。一般来说,出土墓葬的下葬时间只能够确定随葬医籍的下限年代,即指某种典籍的成书时间不会晚于墓葬时间;而透过其中的文字形式和语言词汇,却可以推测其成书的大致时间。

每一个词都有其时代性和地域性。由于性质相同,简帛医籍的词语具有很大的类似性,但是又因其成书时间不同、医药内容有别,各种医籍的词语又各具特色。对出土文献而言,它们没有经过后人改动与增删,从载体形制到文字内容都真实地保存了古代文献的原貌,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献,其词语的书写形式、组合结构、意义内容都会有所区别,从而真实地反映其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简帛医籍主要涉及秦、西汉、东汉三个时期,分别出土于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在简帛医籍的词汇系统中,以药学词语最具特色,它包括药物名称、药物量词、炮制词语、服药词语及其他相关词语等,笔者曾对其词汇概貌进行过归纳和论述[2]。它们充分展现了上古时期的药物概貌、制药和用药情况,全面反映了当时的药物学成就。本文试以简帛医籍的药物名称、剂量、煎熬炮制等词语的分布为基础,探讨简帛医籍的时代特征。

二、简帛医籍药学词语的分布特征

通过对词语在作品中的分布状况考察,可以反映某种典籍的时代特征。在简帛医籍的药学词语中,药物名称、剂量词语、炮制词语的分布都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一)药物名称分布特征

简帛医籍的药物名称十分复杂,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时代往往有不同的名称,甚至在同一部医籍中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称谓。同时,药名中的假借字、异体字非常多,同物异名现象严重,一些药物甚至有好几个异名。通过简帛医籍的药物异名数量比较,也可以看出不同医籍的时代特征。

1.“菽”和“豆”

两个词语都表示豆类药物,但是不同的时期,两者的用法有所区别。从春秋战国到终秦之世,凡是豆子一般称为“菽”或其他相关词语,绝不称“豆”。《说文·豆部》:“豆,古食肉器也。”“豆”的本义是指一种用来盛食物的高脚容器,而表示豆类植物是该词的后起义,仅始于汉代初期。

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和阜阳汉简《万物》只称“叔(菽)”。《病方及其他》有“叔(菽)、黑叔(菽)”药名,“菽”见4例,《万物》有“叔(菽)”1例。马王堆医书“叔(菽)”、“豆”并存,有“叔(菽)、黑叔(菽)、蜀叔(菽)、巴叔(菽)、大叔(菽)、菽酱、叔(菽)汁”等药名,“菽”共见14例,另有表示药物剂量的“大如黑叔(菽)”、“大如□□豆”各1例。例如:

(1)取肥牛胆盛黑叔(菽)中,盛之而系,县(悬)阴所,干。 (《病方及其他》309简)

(2)诸疽物初发者,取大叔(菽)一斗,熬孰(熟)。 (《五十二病方》286行)

马王堆医书除了称“菽”、“豆”外,还称“荅”,如“赤荅”、“令大如荅”。《说文·艸部》:“荅,小尗也。”《广雅·释草》:“小豆,荅也。”

武威医简却全部称“豆”而不称“菽”,有“巴豆、赤豆初生未卧者、赤豆麻(糜)洙(沫)”等药物,“豆”见4例,另有表示药物剂量的“丸大如赤豆”1例。例如:

(3)若脓出,去死肉,药用代庐如(茹)、巴豆各一分,并合和,以絮裹药塞鼻,诸息肉皆出。

(武威医简69-70简)

钱超尘先生从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68行“合卢大如□□豆卅”的“豆”字出发,断定该书抄写时代的上限不会早于秦汉之际,更不可能在战国时代[1]。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马王堆帛书中“豆”字仅见1例,而且此处帛书图版残损较大,其中“豆”字上半部模糊不清,整理小组所释是否准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2.“蓡”和“参”

两个词语都表示参类药物,用于不同时期的文献。蓡,是参的古字,又写作“薓”。《说文·艸部》:“参,人薓,药草,出上党。”

《五十二病方》有药物“苦浸(蓡)”,即苦参,见1例。《万物》有“茈(蓡)”,即紫参,也见1例。文例如下:

(5)骆阮一名曰白苦、苦浸(蓡)。 (《五十二病方》257行)

武威医简、敦煌医简、张家界古人堤医方木牍三种医书有药物“人参”,共6例。例如:

(8)付(附)子三分、桔梗三分、人参三分、货(代)堵(赭)七分。 (张家界古人堤医方木牍正面)

马王堆医书和武威医简是两种记载药物较多的简帛医籍,综观其中药物异名数量,武威医简要明显少于马王堆医书。马王堆医书记载药物404种,却有537个药物名称,其中异名274个,约占该书药名总数的51%;武威医简的112个药物名称却表示100种药物,其中异名40个,约占该书药名总数的36%。这两种医籍所载药物异名情况如下表所示。

马王堆医书和武威医简所载药物异名数量表

张显成先生指出,造成简帛医籍药物异名的原因复杂,既有语言方面的,又有文字方面的;既有文献方面的,又有文献抄写者方面的[3]。语言事实表明,从西汉到东汉,一些药物名称到了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书写形式,如“黄芩”,《五十二病方》有“黄芩”、“黄黔”、“黄”、“黄枔”等不同书写形式,武威医简只有“黄芩”一种形式;又如“皂荚”,马王堆医书有“莤荚”、“萩荚”、“蕉荚”等书写形式,武威医简只有“早荚”一种形式;再如马王堆医书的一些常见药物名称“牛厀(膝)”、“乌豙(喙)”、“鬻(粥)”等,在武威医简都直接写作“牛膝”、“乌喙”、“粥”。相比之下,武威医简药物名称的文字形式比马王堆医书更加规范。

(二)剂量词语分布特征

先秦两汉是汉语量词从萌芽到初步成熟的时期,大量遣策、文书和医书等口语性简帛文献的出土,为汉语量词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在简帛医籍中,除了《万物》没有出现药物量词外,其他医籍都有许多形式不一的药物剂量表示方法,马继兴[4]、徐莉莉[5]、张丽君[6]、张俊之[7]、段祯[8]等先生在此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不同的医籍而言,剂量词语又存在较明显的区别,通过它们可以管窥各自医籍的时代性。

1.“匕”和“刀圭”

两者原来均指量取药末的器具,后转化为量词,用来表示药物剂量,都属于容量单位。

匕,即方寸匕。因其形状像刀匕,大小为一寸正方,故又名“方寸匕”。据赵有臣先生考证,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5毫升[9]。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卷一:“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10]38”《病方及其他》“匕”见1 例;武威医简“匕”见13 例,并有“五分匕”、“方寸匕”等形式;居汉医简、居新医简的“方寸匕”各见1例。例如:

(9)取新乳狗子,尽翥(煮)之。即沐,取一匕以殽沐,长发。 (《病方及其他》314简)

刀圭,是一种形状如刀圭的圭角,一端为尖形,中部略凹陷,其容量很小,约合方寸匕的十分之一。《本草经集注》卷一:“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子大也。[10]43”该剂量单位在武威医简见3例,居汉医简见1例,不见于其他简帛医籍。例如:

(11)以米汁饮一刀圭,日三、四饮,症出乃止。 (武威医简70简)

(12)伤寒四物:乌喙十分,朮十分,细辛六分,桂四分,以温汤饮一刀刲(圭),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 (《居延汉简》89:20简)虽然“匕”、“方寸匕”、“刀圭”在武威医简多见,但是这些剂量单位却不见于马王堆医书。

2.“斤”和“两”

两者均为重量单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它们在简帛医籍的分布极不均匀。马王堆医书篇幅虽大,而“斤”、“两”所见次数却很少,如《五十二病方》不见“斤”字,“两”仅见2例,《养生方》“斤”、“两”各见1例。然而武威医简的“斤”见12例、“两”见10例,敦煌医简“斤”见3例、“两”见1例,居汉医简“斤”见2例,居新医简“两”见4例。例如:

(13)干骚(瘙)方:以雄黄二两,水银两少半,头脂一升…… (《五十二病方》408行)

(14)河菆半斤,直(值)七十五;续断一斤,百。 (武威医简91简反面)

简帛医籍药物量词“方寸匕”、“刀圭”、“斤”、“两”等容量单位和重量单位都表示比较精确的剂量,而其他常见的药物量词如“分”、“三指撮”、“丸”、“枚”等所表示的剂量较为模糊。根据我们的考察结果,简帛医籍表示精确的药物量词少,表示模糊的量词较多,使用方法也比较粗略,它们真实反映了精确度量衡单位未通行之前的量药标准;而且成书时间越早的医籍,模糊量词所占的比例越大。

(三)炮制词语分布特征

简帛医籍所记载的药物炮制方法多样,部分炮制词语还保留了一些古义。例如谈及药物粉碎加工时,常用到“冶”字(《病方及其他》1例、马王堆医书137例、武威医简29例、敦煌医简1例),但是该字在一般古书没有类似用例,即使是国内的传世医药文献也非常少见,大型辞书都没有恰当解释。李学勤先生认为,简帛医籍的“冶”指捣碎,是该字的一种古义[11]。同样,简帛医籍的药物炮制词语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两者均指用口将药物咬碎成粗粒,以便煎煮。

(15)涿(瘃)……咀韰(薤),以封之。 (《五十二病方》433行)

(武威医简80甲-80乙)

(19)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

(灵枢·寿夭刚柔)

(20)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右七味,咀。(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

2.“卒其时”和“卒时”

两者均表示制药时间,指一昼夜。贾思勰《齐民要术·煮胶》:“经宿晬时,令勿绝火。”石声汉注:“周时曰晬。”

卒其时,即晬时。共3例,全部见于马王堆医书。例如:

(21)以少(小)婴儿弱(溺)渍羖羊矢,卒其时,以傅之。 (《五十二病方》337行)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注:“卒其时,即晬时,一昼夜。[12]”

卒时,即晬时。共3例,全部见于武威医简。例如:

(23)渍以淳酒五升,卒时,煮之三。 (武威医简47简)

武威医简整理小组注:“卒时,即晬时,或周时,指一昼夜时间。[13]”

据此,“卒其时”、“卒时”两者的意思完全相同,后世写作“晬时”,指一昼夜、一整天。《本草经集注》卷一:“云晬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10]”但是相比之下,马王堆医书“卒其时”形式松散,更像一个短语,而武威医简的“卒时”结构严密,是固定的词语。因此可以断定,“卒时”一词是由“卒其时”发展而来的。在传世医籍中,“晬时”亦见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著。例如:

(25)下膈者,食晬时乃出。(《灵枢·上膈》)

(26)若与病相阻,即使有所觉。病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 (《伤寒论·伤寒例》)

但是以上两例“晬时”并不指药物制作时间。由于传世医药文献经过了后世医家的多次整理,其文字形式比较规范,因此很难通过某个词语的书写形式来反映它们的时代性。

以上通过药物名称、剂量词语、炮制词语在简帛医籍的分布比较,反映了《病方及其他》、马王堆医书、《万物》在语言文字方面比武威医简、敦煌医简、居延医简、张家界古人堤医方木牍更加古朴,同时也可以说明了前面几种医籍的成书时代比后面的医籍要早。

三、余论

简帛医籍药学词语除了鲜明时代特征外,还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例如在武威医简、居延医简等西北地区的医药简牍中有“大黄”一药,共7例,而这种药物却不见于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马王堆医书、《万物》等长江流域出土的早期医药文献。“大黄”为苦寒之药,《神农本草经》卷三谓其有“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之疗效[14],常用于治疗伤寒、金创等疾病。这类药物在简帛医籍中的分布,完全符合西北地区因环境、气候、边民生活条件等原因所导致的疾患。再如马王堆医书《十问》的药物名称“湩”指乳汁,反映了楚地的方言音。《说文·水部》:“湩,乳汁也。”《玉篇·水部》:“湩,江南人呼乳为湩。”但是总的来说,简帛医籍的地域特征主要是通过疾病、症状名称等医学词语表现出来,而药学词语主要反映简帛医籍的时代特征。

附注:本文所引简帛文献材料,按惯例使用了以下符号:(),表示前一字是通假字、异体字或古字,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本字、通行字和正字;【 】,表示简帛原有脱字,整理者根据上下文意补出的字;□,表示无法释出和辨识的残字,一“□”表示一字,表示简文残断。

[1] 钱超尘.马王堆医帛书抄定年代考[J].陕西中医,1982,3(5):37-38.

[2] 周祖亮.简帛医籍词汇概貌与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4):89-94.

[3] 张显成.简帛药名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9.

[4] 马继兴.马王堆汉墓医书中药物剂量的考察[J].中国中药杂志,1981,6(3):41-43.

[5] 徐莉莉.马王堆汉墓帛书〔肆〕所见称数法考察[J].古汉语研究,1997(1):19-23.

[6] 张丽君.《五十二病方》物量词举隅[J].古汉语研究,1998(1):73-76.

[7] 张俊之.出土上古医方中的模糊量语言[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12.

[8] 段 祯.浅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量词及其分布特征[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2):54-57.

[9] 赵有臣.方寸匕考[J].江苏中医,1961(7):23.

[10]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11] 李学勤.“冶”字的一种古义[J].语文建设,1991(11):42 -43.

[12]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释文注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63.

[13]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36.

[14] 吴 普,述.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2.

猜你喜欢

简帛医籍马王堆
马王堆下有古墓
简帛文献中的“吕遂”相关问题初探
3种医籍考对比
简帛学的学科分支新论
否定副词“弗”的主观化语用特征——以简帛文献中的用法为例证
马王堆汉墓简帛首度全面公布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
历代有关医籍中导引内容之评析(续完)——兼再述导引之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