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阳北站驼峰峰高及纵断面改造方案研究

2012-05-04

铁道货运 2012年6期
关键词:峰高纵断面北站

秦 超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线站处,湖北 武汉 430063)

1 衡阳北站概况及存在问题

1.1 历史沿革

衡阳北编组站于 1978 年经铁道部批准采用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设置机械化驼峰 (预留半自动条件,设两级间隔,用铁鞋制动)。1988 年根据广州铁路局要求,经铁道部批准,衡阳北站驼峰建造成半自动化驼峰,在调车场内增加三部位制动,后面布置减速顶作为目的调速。2003年8月衡阳北站完成了驼峰的自动化改造,改造后规模维持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布置不变。

1.2 主要技术设备概况及作业能力

衡阳北站地处京广、湘桂线交汇处,主要担负货物列车的解编作业,车站现有规模为到达场 10 股道、调车场 22 股道、出发场 13 股道。车站设有双推单溜自动化驼峰1座,驼峰设两级间隔制动,调车场内采用减速器进行目的调速和减速顶辅助调速的“减速器+减速顶”点连式调速系统。

目前,衡阳北站主要担当京广线部分直达、直通、区段、摘挂列车,以及湘桂线直通、区段、摘挂列车的解编作业。根据 2007 年广州铁路局编组计划,衡阳北站与江村、韶关、柳州南、桂林北站互开行直通列车;与武昌南、鹰潭站互开行技术直达列车;与耒阳、马田墟、许家洞、湘潭东站互开行直达列车;与株洲北、郴州、永州东站互开行区段、摘挂列车。

衡阳北站 2007 年日均办理辆数为 7 187 车,其中有调作业辆数为 5 904 车、无调作业辆数为 1 283车,无调比为17.9%;日均解体列车 67.82 列 (2 814车)。目前,衡阳北站车站查定的驼峰解体能力为69.5列 (2 885.5车),能力利用率达 97.6%。

1.3 驼峰溜放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现场调查发现,衡阳北站驼峰纵断面由于长时间运营和维护不到位,已经严重变形,部分区段坡度甚至呈凹槽形状,存在溜放事故隐患。经过现场实际测量,衡阳北站驼峰实测峰高为 3.58 m,较原设计峰高 3.43 m 高出 0.15 m,加之调速设备老化、制动力下降,驼峰溜放车辆走行超速、超速连挂现象较多,车辆撞钩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及车站驼峰溜放安全,加大了车辆检修的工作量。另外,实测发现峰顶净平台长度仅为 7.4 m,较原设计净平台长度 9.59 m 缩短了 2.19 m,加速坡分钩点下滑、驼峰压钩坡和溜放部分纵断面严重变形,致使作业人员在峰顶提钩后车辆不易脱钩,钓鱼和追钩现象时有发生,调车机车需经常下峰回牵车辆重新上峰溜放,严重影响作业效率。

2 驼峰峰高及纵断面改造方案研究

驼峰峰高及纵断面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驼峰作业效率和作业安全。为了使驼峰取得较好的运营效果,必须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峰高和纵断面[1]。针对衡阳北站驼峰存在的问题,提出维持峰高改造驼峰纵断面和调整峰高改造驼峰纵断面2个方案。

2.1 维持峰高改造驼峰纵断面方案(维持峰高方案)

目前,衡阳北站驼峰实测峰高为 3.58 m,峰顶平台长度为 17 m (其中净平台长度约 7.4 m)。维持峰高方案是既有驼峰峰高不变,对下滑的分钩点进行恢复,将峰顶平台向压钩坡方向延伸,调整至 18.5 m(其中净平台长度恢复为 9.59 m);加速坡坡度由原来的 38.7‰ 回调至 40‰,坡长相应调整为 32 m。压钩坡及加速坡后面的坡度在既有坡度的基础上作相应调整。维持峰高方案纵断面改造情况如图1所示。

2.2 调整峰高改造驼峰纵断面方案(调整峰高方案)

图1 维持峰高方案纵断面改造示意图

调整峰高方案是在既有纵断面的基础上对既有峰高进行调整。经查衡阳北站原设计峰高为 3.43 m,本次改造计算峰高为 3.36 m (考虑冬季逆风条件峰高增加 10%)。考虑到既有驼峰运营多年,路基已比较稳固,为减少对既有路基的影响,本次调整峰高方案将驼峰峰高由既有 3.58 m 调整为 3.45 m。驼峰峰顶平台降低 0.13 m,平台沿驼峰溜放方向延伸,长度调整为18.5 m (其中净平台长度调整为 9.28 m);为尽量不破坏既有加速坡的路基,满足驼峰溜放分钩要求,将加速坡与中间坡变坡点沿溜放反方向回调 2 m,将加速坡坡度调整为 40‰、坡长调整为 30 m。压钩坡及加速坡根据峰顶平台高度作相应调整。调整峰高方案纵断面改造情况如图2所示。

2.3 溜放速度和制动能力分析

2.3.1 溜放速度分析

(1)维持峰高方案。衡阳北站驼峰峰高维持3.58 m。根据衡阳北站驼峰设计条件分析,在溜车不利条件下,以1.4 m/s的推峰速度解体车列,调速系统不制动时,易行车溜放至二部位入口时速度超过6.6 m/s,中行车溜放至二部位入口时速度超过 6.5 m/s,难行车自由溜放至难行线打靶区未端速度为 1.88 m/s;在溜车有利条件下,以 1.94 m/s 的推峰速度解体车列时,易行车在二部位走行速度超过 7.0 m/s。速度分析表明,虽然溜放间隔检查满足要求,但 3.58 m 峰高偏高,各种溜放车辆普遍存在超速现象,易行车的走行速度甚至超过减速器的构造速度。车列超速及超速后减速器对溜放车辆需要钩钩进行制动,会对溜放线路及调速设备产生不利影响,加速线路和设备的老化,不利于驼峰运营。维持峰高方案溜放速度及能高检查如图3所示。

(2)调整峰高方案。衡阳北站驼峰峰高调整为3.45 m。根据衡阳北站驼峰设计条件分析,在溜车不利条件下,以 1.4 m/s 的推峰速度解体车列,调速系统不制动时,易行车溜放至二部位入口时速度不超过 6.5 m/s,中行车溜放至二部位入口时速度不超过6.3 m/s,难行车自由溜放至难行线打靶区未端速度为 1.68 m/s;在溜车有利条件下,以 1.94 m/s 的推峰速度解体车列时,易行车在二部位走行速度不超过6.9 m/s。速度分析表明,溜放间隔检查满足要求,各种溜放车辆未出现明显超速现象,3.45 m 峰高相对合理。调整峰高方案溜放速度及能高检查如图4所示。

2.3.2 制动能力分析

(1)维持峰高方案。在溜车有利条件下,以 1.94 m/s (7 km/h) 的推峰速度解体车列时,易行车通过各分路道岔的速度,不大于计算保护区段长度所需的速度;自由溜放进入间隔制动位的速度为 6.5 m/s,易行线车场制动位全制动允许溜入最大速度为 5.9 m/s,均未超过其最大允许速度 7 m/s。经计算在溜车有利条件下,使易行车溜过警冲标的速度降为 1.4 m/s,第一间隔制动位 (4+4) 节全部制动 (全制动能高1.68 m),第二间隔制动位 (5+5) 节需提供 1.01 m 能高,第二间隔制动位实有能高 2.1 m (每台1.05 m),能高富余 40.9%;对易行车仅需用第一间隔制动位全制动,第二间隔制动位全部停用,即可使进入车场制动位的速度降为 4.6 m/s;继而通过车场制动位对其部分制动,使其溜出速度降至 1.4 m/s。此时,易行车在车场制动位消耗能高为 1.05 m。车场制动位设计(6+6) 节减速器,实际有效能高为 1.73 m。维持峰高方案车辆溜放速度稍高,虽然制动能高能够满足制动能力分析要求,但减速器对溜放车辆需要钩钩进行制动,设备磨耗大、使用寿命短,不利于车辆超速等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

(2)调整峰高方案。在溜车有利条件下,以 1.94 m/s(7 km/h) 的推峰速度解体车列时,易行车通过各分路道岔的速度,不大于计算保护区段长度所需的速度;自由溜放进入间隔制动位的速度为 6.3 m/s,易行线车场制动位全制动允许溜入最大速度为 5.9 m/s,均未超过其最大允许速度 7 m/s。经计算在溜车有利条件下,使易行车溜过警冲标的速度降为1.4 m/s,第一间隔制动位 (4+4) 节全部制动 (全制动能高 1.68 m),第二间隔制动位 (5+5) 节需提供 0.89 m 能高,第二间隔制动位实有能高 2.1 m (每台1.05 m),能高富余 47.7%;对易行车仅需用第一间隔制动位全制动,第二间隔制动位全部停用,即可使进入车场制动位的速度降为 4.3 m/s;继而通过车场制动位对其部分制动,使其溜出速度降至 1.4 m/s。此时,易行车在车场制动位消耗能高为 0.92 m。车场制动位设计(6+6) 节减速器,实有能高为 1.73 m。调整峰高方案的车辆溜放速度合理,制动能高富余量较大,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避免超速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符合现场使用要求。

2.4 驼峰效率比较

维持峰高方案比调整峰高方案的峰高高 0.13 m,经过检算维持峰高方案的难、中、易车型在溜放部分的走行时间较调整峰高方案最多仅 3 s,对于驼峰溜放效率影响非常小。进一步溜放模拟后分析发现,并不是峰高越高驼峰效率越高。如果驼峰峰高超出合理范围,峰高越高越容易发生溜放车辆超速,致使调车机车推峰速度受到限制,不仅不能提高效率反而降低推峰效率;相反,合理降低驼峰峰高,可有效提高因超速等原因而限制的驼峰推峰速度,节省推送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驼峰效率。经计算,按调整峰高方案改造后的驼峰日均解体能力可提高到 75 列 (3 210车),较原解体能力提高 11%,驼峰效率明显提高。

2.5 工程量投资比较

调整峰高方案和维持峰高方案的峰高仅差 0.13 m,各纵断面均是在既有纵断面基础上的调整,涉及落峰范围仅为峰顶附近 70 m,而且调峰工程峰高都在原设计 3.43 m 峰高之上,不会破坏既有路基,主要涉及道砟抬落道工程,因此两方案工程量差别很小。

2.6 推荐方案

综上所述,维持峰高方案和调整峰高方案在制动能力检查、间隔检算等方面都能满足要求,两方案均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但从溜放速度分析看,维持峰高方案不可避免地存在溜放车辆超速、减速器钩钩制动、推峰速度较低、驼峰效率受限等弊端;相反,调整峰高方案在控制溜放速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驼峰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在驼峰改造工程量差别很小的情况下,推荐调整峰高方案。

[1] 杜旭生,李庚辰. 从石家庄站下行驼峰大修探讨我国高大驼峰综合改造方案[J]. 铁道运输与经济,1998(5):16-18.

猜你喜欢

峰高纵断面北站
老君山
许庆贤
陈初良
摄影
登东达山
100km/h线路节能坡纵断面设计研究
普速铁路轨道大修中平纵面的施工控制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巴黎北站布夫剧场
关于对太原北站电码化码序不正确的分析与处理
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