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生命工程:热项目还需冷思考

2012-05-04本刊评论员

中国煤炭工业 2012年11期
关键词:煤矿生命工程

文/本刊评论员

打造生命工程:热项目还需冷思考

文/本刊评论员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被誉为煤矿的生命工程,经过多年建设,“六大系统”中的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系统在我国的煤矿已逐步完善,而“生命工程”最核心的紧急避险系统由于技术、资金、矿井自身条件等原因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2010年8月和2011年3月,国家安监总局先后下发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及规范文件,要求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中央企业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要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其他所有煤矿要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逾期未达到规定要求的企业,将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下,2010年成为了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元年。各地煤矿纷纷将建设完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列为工作的重点,同时,我国井下避难设施载人验证试验捷报频传,相关技术的合作与引进速度不断加快,可移动式救生舱、避难硐室一时间成为了煤机市场的主角。在这样的市场热潮中,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当然,挑战和责任也是巨大的。紧急避险系统是矿工生命“最后的保障”,打造生命工程不仅要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果敢,更要保持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清醒和冷静。

700米井下的奇迹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包括逃生方法、通道、装备和设施等。作为主要紧急避险设施,井下紧急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在国外发展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南非即出现了井下紧急避难所,近三十年,井下避难设施在美国、加拿大、印度、德国、智利等国发展迅速。

2010年8月5日,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33名矿工被困井下,救援工作进行到第17天,一张写着“我们33个人都在避难所里,我们还活着”的字条传到了井上。欢呼声中,井下700米深处的那个50平方米避难空间成了世界的焦点。从8月5日发生塌方事故,到10月13日最后一名矿工返回地面,智利矿难创造了被困时间最长的生还纪录。奇迹的诞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救援,更得益于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的井下紧急避难硐室。

这次举世瞩目的矿难救援所带来的启示和触动远超事件本身,它使得那些饱受矿难困扰的国家或地区,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特别是建设井下紧急避难系统有了直观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式“热启动”

我国研制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时间并不长,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曾将“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列入其中,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以及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救生舱一直未形成批量化生产。而避难硐室由于对环境、技术、资金要求较高,此前很少有煤矿去尝试建设。

2010年下半年,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出,市场迅速升温。由于技术难度高、市场需求量大,救生舱及避难硐室的配套产品从一开始就贴上了较高的价格标签。气体检测传感器、化学气体置换剂、防爆灯具等都价值不菲,就算是普通的通过煤安认证的室内生活用具也要数千元,一个高规格的永久硐室建造下来成本要达到数百万元,而救生舱的价格虽然因厂家、规格的不同会有所差异,但价格较高的六人舱价格达200万元。曾经有人预测,如果国内所有煤矿及非煤矿山配备足够的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相关市场份额将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

尽管从立项申请到试验、专家评审、通过审批、发证整个流程需要近三个月的时间,但相关企业依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目前已经有近三十家救生舱生产企业取得了安标认证,而由于避难硐室的标准并不明确,相关配套设备的供应商则数不胜数。

“市场足够大,但是圈地和布局的时间并不多,成败也就在这一两年,谁动作快,谁就赢了。”一位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表示,这个市场启动的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虽然门槛高,但想分一杯羮的企业依然一窝蜂地往里挤,热启动的背后不仅企业要承担利润缩水、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用户的利益也正受到潜在的威胁。

硐室之忧

因为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具有一定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的企业才能取得安标认证,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救生舱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更有保证。而对于井下避难硐室,国家的相关规范标准只体现在一些配套产品的技术参数上,目前不同地区、不同矿井条件下,避难硐室的配置偏差特别大,部分煤矿对避难硐室内的配置清单没有整体上的要求,有的怀着能省则省的心态招标建设,这使得部分制造厂商有机会在提供避难硐室配套产品时,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随意降低配置标准。

不久前,有机构对今年上半年的256份避难硐室标书进行过一次统计,其中有18套配置清单存在无制冷系统、无压风系统、无防爆门、无气幕、氧气钢瓶配置不足等问题。在简化配置的同时,一些标书中的系统以“套”“组”的名目出现,概念模糊,没有详细数量,建成后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能不能达到紧急避险的效果,不得而知。

综合来看,硐室之忧一方面来自于供应商可能存在的偷工减料,另一方面,煤矿主观建设意识的不强也有可能使井下避难硐室的建设流于形式。此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文件中提到“优先建设避难硐室,使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有机结合起来,把‘六大系统’建设成安全、可靠、高效的安全避险系统。”个别煤矿将此解读为建设避难硐室就不必要配备可移动式救生舱,在过分夸大避难硐室作用的同时,人为降低了“生命工程”的等级。

煤矿伤不起“热”工程需要“冷”思考

在井下建设避难硐室和救生舱,能够使煤矿的安全生产更有保障,这符合国家产业发展需要,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但是,好的政策需要好的落实,国家安监总局在文件中强调“切实提高煤矿安全保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就是要各方认真完整地解读相关文件,加强合作,稳步推进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当前,有关部门要加快推出相关的规范标准,加强监管和检查。另一方面,相关的救生舱、避难硐室设备供应商则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个市场,我国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还只是刚刚开始,相关的设施需要一个长期的推进完善过程。加强技术创新,严控产品品质,致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而且会造福矿山,赢得煤炭行业的信任,最终成为中国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引领者和受益者。

对于煤矿来说,打造生命工程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现有生产系统基础上,将救生舱和避难硐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论证,合理搭配,严格把关,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生命工程。另外,在加速硬件建设的同时,煤矿还应加强井下人员的培训,相应地提高管理水平,切实地做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从源头上控制安全风险、从根本上提升矿山安全保障能力。

(责任编辑:厉克古伟锋)

猜你喜欢

煤矿生命工程
子午工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工程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