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外显、内隐自信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2012-05-03何华敏胡媛艳周小梅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测验教养个体

何华敏 胡媛艳 周小梅

自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1]。目前,对自信的测量主要采用自陈式问卷,受测者在作答过程中,为了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或因不愿让他人了解自己真实的人格特征,完全可能选择一个与自己实际情况相反的选项[2]。此外,自信的自陈式测量仅反映了个体意识层面的自信,而对无意识层面的自信关注不够。作为影响大学生自信因素之一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外显-内隐自信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却鲜见类似研究。

本研究将探讨大学生外显-内隐自信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存在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深化有关自信人格的研究,为教育者优化教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大学本科生120名,男生52名,女生68名。所有被试视力、矫正视力及色觉正常,熟悉电脑操作,近期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由岳冬梅等人修订[3]。其中父亲、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为6个因子与5个因子。在本研究中,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在0.52~0.93和0.66~0.93之间;②个人评价问卷(PE I):[3]共54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总分值越大表示自信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在 0.42~ 0.90之间;③内隐联想测验(IA T),根据标准I A T模式自行编制计算机程序[4]。概念词为自我词和他人词。自我词包括:我、我们、自己等;他人词包括:他、他们、他人等。通过重庆文理学院的62名大学生对各自提供的相关词汇进行排序投票,得到属性词。即“自信”类:自豪的、乐观的、有把握、进取的、勇敢的、有信心;“非自信”类:自卑的、悲观的、无把握、退缩的、怯懦的、灰心的。

1.2.2 施测 一半被试先进行纸笔测验,后在计算机上完成内隐自信测量。另一半被试则先完成内隐联想测验,后完成纸笔测验。根据Greenwald等的建议[5],对I A T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得到有效被试98人,其中男生41人,女生57人。

1.3 数据处理 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内隐自信效应 分别对相容和不相容测验的练习任务和关键任务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测验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10.002,t=-3.107,P均<0.01),相容任务的反应时短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即被试把自我词和自信词归为一类时,平均反应速度快于把自我词和不自信词归为一类的反应,存在内隐自信效应。

2.2 大学生外显、内隐自信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大学生外显、内隐自信的性别差异,见表1。结果表明,男生与女生的外显自信存在显著差异,而其内隐自信不存在显著差异。

2.3 父母教养方式与外显、内隐自信的相关分析 见表2,父母教养方式的多个维度与外显自信呈显著相关,即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与外显自信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与外显自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自信无显著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外显与内隐自信可能是2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表1 大学生外显、内隐自信的性别差异

表1 大学生外显、内隐自信的性别差异

注:*P<0.05,**P<0.01,***P<0.001;外显自信为PEI总分,内隐自信为D值,下同。

性 别 外显自信 内隐自信男生(n=43) 116.512±15.111 0.972±0.790女生(n=67) 128.867±15.891 0.858±0.890 t-3.971*** 0.779

表2 父母教养方式与外显、内隐自信的相关(r)

3 讨 论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 A T)对大学生的内隐自信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被试在将自我词归为自信类时的反应时,短于将自我词归为非自信类时的反应时,表现出内隐自信效应。这表明在大学生的自我图式中,自我与积极类词汇即自信词的联系更为紧密。

男生与女生的外显自信存在显著差异,而内隐自信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两种自信的测量方式有关。以自我报告方式进行的外显自信测量中,更可能测量到被试意识层面的自信。一方面我国男多女少这一现实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男生可能比女生更多体验到来自社会等的生存压力,从而表现出男生外显自信低于女生。而内隐自信作为对无意识层面自信的测量,却表现为男生与女生都有自动化的自我肯定倾向[6]。

父母教养方式的多个因子与大学生外显自信存在显著的相关,而与内隐自信相关不显著。由此可见,父母的教养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个体的自信水平,且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外显自信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深入分析各个因子间的关系,发现大学生外显自信与父亲的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教育方式呈显著正相关。探讨其原因,父亲若经常采用过度保护的方式养育子女,忽视他们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容易造成个体对父母的依赖,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由于缺乏相关能力而不能出色完成任务使得自信心受挫,循环往复,长期处于自信心缺乏的状态。就母亲教育方式而言,本研究中出现了与常识相矛盾的一面,即母亲的过分惩罚与否认并未使得个体自信降低,反而提高了。原因可能在于自信的层次问题。对自信的外显和内隐层面,有研究认为二者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且存在不一致的情况[7]。当个体外显和内隐自信不一致,个体自信心受挫,内心体验到挫败感的个体是否也将这种挫败感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为此,个体内隐和外显自信在表现形式、感受体验方面是否有不一致?如果有,又是何种原因在起着作用?这一系列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个体内隐自信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可能是间接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个体在意识状态下虽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种经验潜在地对个体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因而内隐自信更具间接性和隐蔽性,属于潜意识状态,多为自己内心体验且具有稳定性。相比于外显自信,内隐自信是个体根据过去长久生活经验形成的,在这种潜意识的自动化过程的影响下,个体对自己所做的评价较难改变。此外,内隐自信的影响因素、各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以及各因素在影响过程中是否具有相互作用等问题都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1]车丽萍.自信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6):31-34

[2]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67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61-167,326-328

[4]蔡华俭,杨治良.内隐自尊的稳定性-成败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26(3):461-464

[5]Greenwald A G,Nosek B A,Banaji M R.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An improved scoring algorith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2):197-216

[6]孙配贞,江红艳,赵辉.初一新生内隐、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6-118

[7]蔡华俭.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35(6):796-801

猜你喜欢

测验教养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数字测验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你知道吗?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