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流淌
2012-04-29唐莉
托尔斯泰曾经说:“真诚的文章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文,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注入情感因素,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一、动之以情,于作文指导中激发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次作文,学生往往是谈文色变,一看到题目就觉得无话可说,无语可写,因此总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肯定体现不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这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指导。在指导中,情感因素必不可少。
如指导学生写秋天的一处景色的作文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观察校园和田野,以下是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转眼间又到了金风送爽的季节,你们感觉到身边景色的变化了吗?
生1: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渐渐黄了,纷纷落了下来。
生2:秋天,果园里的柿子成熟了。
生3:田里的水稻金黄金黄的,像给大地铺上了金子。
师:你们能选择一处景物,说得具体、细致一些吗?
学生沉默了,很显然,他们对秋天的观察还只是停留在被动的、浅显的层面上,当老师适当提高要求后,他们便觉得无话可说了。其实,学生如果对这件事积极些,投入的情感多一些,观察得细致一些,就不会这样了。此时,我忽然想到,美术老师不是刚刚跟学生们谈了标本的制作吗?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秋天的树叶,你们仔细观察过树叶吗?树叶可以制作成标本,你们有兴趣吗?
生:(兴奋)有!
师:今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收集不同的树叶,仔细观察,并做成标本,然后围绕“秋天的叶子”来说一说,写一写,好不好?
……
以活动促观察,化被动为主动,学生们满怀期待,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走进田野、花园、树林,从观察到采集,从整理到制作,每一个环节都有他们亲身的经历和真切的体验,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用笔记录下来。学生的写作热情被唤醒了,写作的题材丰富了,一篇篇出色的作文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二、因势利导,在互动交流中绽放情感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喜好。在作文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感想、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学生感受到作文的成功,在交流中接受对方的信息,倾吐彼此的情感。
如学生围绕“秋天的叶子”这个主题写完作文后,我顺势引导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读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然后推荐学生在班上展示。我参与了其中一个小组的交流,以下是课堂实录:
师:好作文要与大家一同分享,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读给大家听,我也来做一名听众。
生1: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冷了,人们都穿上了薄毛衣,树叶也都换上了各种各样的秋装。瞧,枫叶换上了红色的连衣裙,别提多精神了;梧桐树的叶子穿上黄色的夹克在风中摇曳;小巧玲珑的杨树叶也不甘示弱,换上了淡黄色的T恤……
生2:我来到小林子里,哇!满地的落叶,它们在风婆婆的帮助下离开了大树妈妈的怀抱,我想它们是要开始新的旅程了。我捡起其中的一片梧桐叶仔细端详:个头还真大,颜色枯黄,叶边有些卷,给人饱经风霜的感觉;那叶脉分布有如一幅地图,给迷路的虫子指明方向,又如同一根根血管在维持着老树的生命……
生3:枫叶,你的火红点燃了我内心的热情。我爱你,枫叶!
生4:形态各异的树叶成了秋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它们的美丽和独特,我喜欢上了秋天……
师:同学们心思细腻,观察仔细,用自己的慧眼和真情写出了这一篇篇优秀的作文,老师为你们的成功感到无比高兴。下面请大家来说说你们听了其他同学的作文之后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略)
有位哲人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我交换,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你我交换,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同时,吐露内心真挚的情感。全班学生真切的交流,让智慧的火花激情碰撞,情感的小溪汇成江河,创造的精灵飘满课堂。
总之,情感是作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才能感动、明理。教师的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当首先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因势利导,巧妙点拨,让情感之花在作文课堂上绽放。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