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飞心灵 培养想象

2012-04-29章淑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12期

有人说,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的最佳时期,就像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现行课标本实验教材构建了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是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桥梁,教材内容注重时代气息和儿童情趣,贴近社会和儿童生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教材放飞儿童心灵,培养他们想象力呢?

一、巧用空白,激发想象

艺术家创作作品都讲究留白,即在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而留下一些空白让欣赏者用各自独特的想象去填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样,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艺术作品,作者也使用含蓄的艺术手法,留下一些空白来获取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我们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留下的艺术空白,找准教材中最能促发思维的想象点,引导学生补充这些空白,让学生驰骋想象、纵横思维,将堂教学效果推向高潮。如《雪孩子》一文写了雪孩子为了救小兔自己却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的故事。教学时,引导、启发学生想象: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请想象雪孩子回来时的情景。我们平时可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感情朗读,培养想象

对低年级课文的阅读分析,应精讲多读、精练多读,要特别注重朗读方法、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如《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之后,他们的内心表现出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如果没有感情朗读并加以想象,学生是体会不到这些的。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主人公的情感:用轻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在“裂缝”之前松鼠和小熊手中拿着朋友的礼物,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在产生“裂缝”之后,用稍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配上低缓的音乐进行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松鼠和小熊的伤心、孤独以及难忍的痛苦,引导学生想象他们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接着对松鼠和小熊修补“裂缝”的感人场面,我再一次引导学生想象: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心里会说一句什么话呢?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孩子们展开了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

三、学科整合,培养想象

1.通过绘画培养想象能力

美术能给人一种想象,正如古人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因为这样,把美术引入语文教学中,这既是读图时代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这两者整合,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如教学《画风》一文,学完课文后我说:“同学们,你们想画风吗?”学生们受到课文中三位小朋友的启发,明白了风可以怎样画出来,都兴趣盎然地画起风来,并为自己的画配上文字。接着,我又启发想象:“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将会画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放飞了思维,驰骋在美好的想象之中。

2.通过音乐培养想象能力

音乐给人予情境,给人予灵感。教学中,在充分发挥课本上的听说训练作用的同时,适时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展开遐想,可以培养学生个性,放飞学生的心灵。如教学《小小的船》一文,在学习课文后,教师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想象,一边学着飞的样子。这时,教师描述:“让我们飞起来吧!飞到美丽的蓝天上。看,许多星星一闪一闪的在向我们招手。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在小船上,继续往前直走,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由于集中精神,加上那优美的旋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感受。

3.动手实践培养想象能力

实践活动的特点是生动、具体、形象,能为学生提供感性的材料。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利用事物的内在联系,发挥想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如《回声》一文,说的是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叫声的故事,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回声是怎么产生的,我和学生们一起做了一个实验:在平底玻璃缸里装一些水,然后往水中投进一个小石子,让学生观察水的波纹的变化。学生自然想到了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次听到的声音。在这样的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放飞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