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作文闪耀个性光彩
2012-04-29徐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备受师生们的关注。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和效果如何呢?
【现象】
镜头一:课始,教师在黑板上布置作文题目;然后滔滔不绝地讲怎样审题、选材、写具体……再读了一篇范文;随后,学生开始写作。只见学生托着腮帮,苦思冥想……两节课后,学生东拼西凑,凑合着交了。
镜头二:路上。
生1:今天晚上的作文会写吗?
生2:哪会啊,一听到作文我就头痛,真讨厌!
生1:到我家去吧,我家有电脑,一搜就能找出好多相同题目的作文来呢!
镜头三:课上。教师开始讲评:这次作文主要问题有选材不新颖、中心不明确、层次不清楚、句子不通顺……学生手捧作文,无语……
【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呢?
1.过多强调技法指导,忽视人文关怀
作文指导中不少教师把学生当作机器,过分注意方法训练,给学生设置条条框框,审题、选材、布局等说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导致学生越听越糊涂、越写越不会。主要原因还是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由于长期缺少人文关怀而缺乏写作热情,更谈不上个性的张扬了。
2.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缺少真切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如果教师总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命题,并提出各种条件,这样学生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当然只能是生搬硬套了,甚至到网上抄袭应付了事。没有个性的体验,没有写作的源泉,怎么能调动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和兴趣呢?
3.评价方法单一,缺乏引导与激励
作文评改中,教师高高在上,以自己的角度评价一条又一条的不是。当看到自己作文有这么多毛病时,学生的信心全无。另外,教师的评语过于笼统、单一,学生对这种评语早已麻木,漠然以对。这样的统一标准,也导致了部分学生为求应付,不惜弄虚作假,泯灭了纯真个性。
【对策】
1.参与生活实践,增强个性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写作文从引导他们“做”作文、“悟”作文开始。
(1)开放作文时空,注重课内外统一、校内外结合。平时,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认识社会,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细心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两节课永远不是作文的天地,生活才是作文的大舞台。只有走进大自然,去观察五彩缤纷的世界,聆听花开花落的声音,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只有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街坊去调查、采访、宣传,才能不断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2)诱发情感体验,注重观察与想象结合。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动而辞发,自然会文如泉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细心倾听、用心感悟,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与时代同行,与自然共舞,不断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多写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文章。
2.放飞自由翅膀,张扬个性风采
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就要彻底地把作文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张开自由飞翔的翅膀,释放写作激情,展示个性魅力。
(1)废除清规戒律,还给写作空间。学生“谈文色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老师对作文的要求和限制太多。譬如什么结构的要求、字数的限制、中心的范围等都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压力大、负担重,自然真情就不得流露,个性也不能展示。新课改告诉我们学生作文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写什么不写什么、写多还是写少,不该由教师来确定。学生有体验、感兴趣的,想写乐写,自然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2)抒写真情实感,表达独特感受。好的文章给人带来的是真切的情感和独特的感受。这些是与作者新颖的审视角度、独特的审美情趣、真切的情感体验、灵活的表达方式是分不开的,这便是作文中独特的个性。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写《我的妈妈》,很多学生都是写美丽、勤劳、能干,如出一辙。要能写出自己妈妈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来,这就要看谁观察到位、体验到位、表达到位。
3.立足学生发展,激励个性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作文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注重反思,促进自我内化和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多激励、肯定学生;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个性创新。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写作欲望,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开辟广阔的空间。
总之,作文教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要紧密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实际,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增强体验,大胆创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作文闪耀个性光彩。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