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体验 快乐表达

2012-04-29周亚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12期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由于习作要求相比低年级的写话要高得多,很多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因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愿望,引导学生学会作文,是我们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减少束缚,激发习作欲望

1.创设宽松的习作环境

就像谈话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一样,习作也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平时我们学生的写作,往往是一个题目下来,教师对作文题稍作分析,引导怎样去写,剩下的便是让学生去独立完成作文。这时的学生往往是孤立的,让他们独自思考、独自作文,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往往会避开或是敷衍了事。整个写作氛围平淡,学生的思维很难在创作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创设宽松的习作环境,就要打破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界限,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创设思维火花碰撞的机遇。围绕习作主题自由讨论,交流选材,力求同中求异;鼓励小组探讨,解决平时作文中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完成习作初稿后,勇于交流自己的作文,发现文章的长处与不足,同学间相互简单点评,教师引导补充,然后取长补短,自己修改,让学生亲历作文的全过程。

2.搭建习作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一篇习作如果仅仅是完成任务,学生写完上交给教师,教师简单的评定之后,再下发给学生,接着再完成下一篇,这样永远激不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他们以为写作就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教师要让学生由为教师写转变为为自己想写、自己要写,必须要打破这一陈旧的习作思维模式,尤其是习作后的品评模式。对学生的作文评价应该是一个探讨式的平等交流,这里没有权威和不屑,没有畏缩和无奈,有的只是勇于展示自己个性的自信,与不断听取、不断推敲、不断完善的谦逊。大家都在交流展示中获得有益的启迪,都能真切地获得习作进步的成就感。

二、丰富体验,积累习作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态度对写作的影响:“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而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上的,所要表现的就是这种不同的经历、独特的感受,都有赖于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体验。

1.转换角色,尝试不同的角色体验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担任许多角色,比如,父母、孩子、兄长、姐妹等;即使在学习生活中也有不同角色的轮换:督促他人和接受他人的建议,课堂上与课间的角色互换……但是个人往往不会自己清晰地认识这一点,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只有一个重心角色“我”,“我”就是“我”,不是别人。其实,只要能转换角色,换位思考,生活就是一个多面镜,里面的影像将立刻变得丰富起来。教师要帮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使学生意识到多角度的观察能有效地丰富文章的个性化表达。

2.神游文本,体会文字的独特魅力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认知活动,一方面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另一方面读者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又带有自己的情感和思维经验。小学语文教材有针对性地选入了许多中外优秀名家名篇,旨在丰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可我们的语文教学却依旧停滞在对标准答案的寻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引入文本,体会各类文章语言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最终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表达。现代社会需要有个性、有特长、能创新、能突破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师统一教学、统一管理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语文这门文学性极强的学科,一定要教活、学活、考活,这样才能有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效地避免学生写作时在选材、形式、思想、语言上的雷同。

学生有了体验,有了感受,这就为表达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要使学生能够借助书面表达把这种真情实感真实、具体、生动、流畅地表达出来,不至于“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找准情感渲泄点。它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地点、人……也可以是抽象的时间、思绪、感情……它不一定越重大轰动越好,情感更需要的是一些细致的表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甚至一个字。只要观察仔细,目光敏锐,蕴含情感,那它就可以作为一个情感宣泄点,由此突破,展现出广阔的情感海洋。

三、增强自信,获得习作成就感

传统的作文批改,主要侧重于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点拨,力求查漏补缺,更上一层楼。而事实证明,如此作文的点评方式收效甚微。一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除非文章的确有明显的缺陷,而这样点评的语言无疑会削减学生创作自信与热情,与其用不带感情的书面语言去评论倒不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拿到批改好的作文本,所热衷的并非是教师给出了怎样正确的建议,而是渴望看到老师对自己作品的肯定。所以,在作文的批改、评价中,教师需不断发掘其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还可以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评点、相互激励,最终实现书面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书面表达并非完全缘于天分,我们只要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多一些方法、多一些自信,学生在书面表达上的进步与突破,就让我们惊喜!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