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2012-04-29范生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那么,如何让“对话”有效呢?本人结合《水》这一课教学谈谈自己感想。
一、换位移情,生本对话
“换位移情调解法”是法院一种创新办案的方法。这种方法调处一些民间纠纷,收到明显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在教学“雨中洗澡”片段时,我采用换位移情的方法让学生品读文本,体会作者感情。
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读着这些文字,你们发现作者马朝虎此时此刻心情怎样?
生:痛快。
师:如果现在你就是这群快乐孩子中的一员,请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生1:可以洗澡,而且脱得光溜溜的。
生2:可以奔跑跳跃。
师:请你们把这种痛快读出来。(学生读)
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你们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老师要采访你们,在雨中洗澡为什么这么痛快?
生:因为机会难得,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师:让我们用朗读来体会这份快乐而又酸涩的幸福吧!
从这一教学片断来看,正因为我让学生两次“换位”,学生容易“移情”。这“换”“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小学生因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在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张庆老师说:“教师就是‘红娘’,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跟文本谈‘恋爱’。”所以教师要创设条件,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二、质疑解答,生生对话
“学贵有疑,疑则能进。”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能大胆质疑问难,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只有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去解决疑问,他们才能走进文本的深处,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受。
在教 “勺水冲凉”片段时,我大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提出疑问,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师:读着这段文字,发现有矛盾吗?
(学生读着这段话,同桌讨论交流片刻)
生1:“滑”说明水流得很快,文中却说是“缓缓地滑过”?
生2:我有疑问:既然一勺水是很少,为什么作者认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像一条小溪流?
生3:作者怎么能听得到每个毛孔的吸吮声呢?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你们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的,可以同桌讨论。
生:虽是一勺水,但在作者心目中是一条小溪,说明水是珍贵的。
师:是啊,这一勺水带来的爽快与清凉,简直可以跟小溪流媲美啊!
生:作者把这种感受放大了,都能听得到每块皮肤每个毛孔在吸吮声。
师:作者把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感觉都写出来了,所以感觉是那样慢,这叫细腻,这叫舒服。这是作者独特的感觉,我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个教学片段,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生生对话。在对话中,他们思维在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
三、整合文本,深度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认真阅读课文,我发现作者在课文中不仅仅写水的珍贵,而且写出在缺水下人性光辉,似乎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用了深层的含义。于是,在学生品读好一场雨和一勺水的“乐”的基础上,我对文本进行整合,加上一个环节——品“水”的丰富情感。
出示:
1.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2.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3.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4.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让学生读着这四段文字,并想一想:除了水带来的那份快乐让作者难忘,让我们难忘以外,你还品出什么。我们知道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文学作品总是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读着品着这些文字,发现滑进作者毛孔的、融进作者血管的、浸润作者生命的,不仅仅只是水,还有人们坚韧、乐观、渴望、珍惜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出曹文轩的名言。
出示: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
《水》也能反映出马朝虎对人生痛苦的一种风度。这种风度,沉浸在文字的背后。作者没有写村里人因缺水受种种苦,而选择“雨中洗澡”“勺水冲凉”带来的快乐。这快乐的背后却隐含对水的渴望。因此,母亲才会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就自然明白:水,不仅是村里最珍贵的东西,也是作者心中最珍贵的东西!水是生命之源,要节约水资源。
总之,对话让我们课堂教学更有深度,让我们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沿着文本的浅层向深处漫溯!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