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 酝酿 品味
2012-04-29万高峰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可以说,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有力抓手。文本中那一个个词语犹如葡萄园中那一串串青翠欲滴、令人馋涎的葡萄,若要品尝葡萄酒的醇香,需要我们行走于葡萄园,去轻轻采摘、慢慢酝酿、细细品味。
一、轻轻采摘
【实况】
《卢沟桥烽火》“蓄谋已久”一词教学。
师:“蓄谋已久”是什么意思?
生1:是早就准备好的计谋。
师:早就准备好的计谋,就一定叫“蓄谋已久”吗?我们班参加校运动会,按照之前准备好的方案作战,也叫“蓄谋已久”吗?
生2:不能!“蓄谋已久”应该是指的是反面的,是个贬义词。
师:“这显然是个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读一读第二、第三两个小节,你从哪些语句能看出是“蓄谋已久”的呢?
生3:我从“一支全副武装”“偷偷”“摸”这三个词语能看出来。这显然是有备而来,来了这么多士兵,武器装备这么充分,就似一支准备行窃的强盗!
生4:我补充一下,从“夜晚”“星光黯淡”这两个词语也能说明日军是蓄谋已久的。要是换作白天,必然会目标巨大,引起我国守军的警戒,这样一来,就不能先发制人。
师:好一个先发制人,背后藏的是一张罪恶的嘴脸呀!再读一读第三小节,你又关注到哪些词语?
生5:我还关注了“首先”和“众寡悬殊”这两个词,如果真的是来寻找失踪的士兵,怎会如此蛮横无理,怎么首先开起火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再看“众寡悬殊”这个词语,日军是早有预谋,就是要给我国守军来个措手不及。
师:是呀,侵华野心的罪恶行径已经暴露无遗!
【思考】
每一篇教材或多或少都会包含着一些词语教学的训练点,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善于采摘,确定适合进行语汇积累训练的葡萄,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找准突破口,让学生初尝词语学习带来的醇香。
文本中的一个词语,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自己了生长的葡萄园,那就像一片枯叶一样,仅是一个符号而已。一篇教材中往往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采摘、去揣摩的葡萄。此案例中,就有“蓄谋已久”、 “全副武装”、“偷偷”、“摸”、“夜晚”、“首先”等词需要去关注。而怎么样不生拉硬拽,做到了无痕迹,是我们教师要认真考虑的。
在学生对“蓄谋已久”一词初步理解基础之上,教师抓住学生的回答,巧妙地引导,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其内在意义。“蓄谋已久”一词的采摘,就似一场足球赛的临门一脚,四两拨千斤,看似轻轻,实则活力四射、力拔千钧。可以说,这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之处、传神之点,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奇效。在采摘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第二、第三两个小节的内容串联起来、整合起来,形成饱满圆润的整体。在词语训练过程中,“蓄谋已久”一词的形象更加丰满、内涵更深刻;同时,这一词语具有了感情色调。学生在深入浅出、酣畅淋漓的体会中,自认而然地会深深地感受到“蓄谋已久”一词中所深藏着的日本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和罪恶行径。这样的词语已经进入到学生心灵深处。
二、慢慢酝酿
【实况】
《望月》“镀”一词教学。
师:知道“镀”字什么意思吗?
生1:用电解等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别的金属或物体的表面上,形成薄层,如镀金、镀银、电镀。
师:这是字典上的解释。从这解释中,你觉得最为关键的地方是什么?
生2:是薄而匀,是附着在表面。
师:要是给一尊佛像镀金,就是要——(生:在表面薄而匀地附着上一层金)要是给一支笔的边框镀银,就是要——(生:在表面薄而匀地附着上一层银)
师:这样一镀以后,你有何感觉?
生3:更亮了、更美了、更金碧辉煌了。
师:亮在哪儿?美在哪?
生4:轻轻一层,光彩夺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师:读一读课文中的这句话,“镀”出了怎样的美?
(学生面露难色,没人举手。见此情景,教师不急不慢,缓缓抛出问题)
师:如果将“镀”字改成“涂”字,你觉得涂去了什么?再读读,仔细体会体会。
生5:涂去了月色的柔和之美。
生6:涂去了月色给夜晚江面带来的恬静之美。
师:哦,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看“镀”字的使用妙在何处?
生7:“镀”出了月夜的宁静。
生8:“镀”出了江面与月色整体的和谐之美。
师:此情此景,妙不可言哪!“镀”字一字顶千金。孩子们,我们学习语文就要这样慢慢地品、慢慢地酝酿。
【思考】
大多数教师上课都喜欢一帆风顺,都想品尝一气呵成感觉。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是富有灵性的人,加之教法、学法设计不可能尽善尽美,课堂的变数很多,所以经常会出现太多的不确定性、太多的计划外。其实,这样的课堂才充满情趣、富有意义,魅力十足。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求我们面对变化,不要慌、不要乱,慢慢地来,多一些耐心,引领学生进入慢慢酝酿的情景。
在此部分的教学中,“读一读课文中的这句话,‘镀’出了怎样的美”的问题提出,遇到了冷场,教师没有急于草草收场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而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反其道而行之,将“镀”字改成的“涂”字,让学生将两个词放在一起,慢慢进行比较、体会,进行感悟冲突,然后再回过头来体悟“镀”字的妙处,这样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学生不但深入理解了词义,而且沉醉在月夜柔美的意境中。
在慢慢酝酿之中,学生品析了词语,放飞了思想,生命充满了张力。
三、细细品味
【实况】
《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抛”一词教学。
师:同学们,作者章武初写这段话,除了用“抛”字,还试着用“垂”、“挂”、“扔”等字眼,可为什么最终还是确定用“抛”字呢?
生1:用“扔”字不贴切,显得太重了,这与“银丝”不太吻合。
生2:我觉得用“抛”字给人一种笔直的感觉,更能突出天游峰的陡峭。
师:可是“垂”和“挂”也给人一种笔直而下的陡峭之感呀,再结合前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3:哦,我注意到了“飘飘悠悠”这个词语,用“抛”字更能看出九百多级石梯在空中摇摇晃晃的感觉,多险啊!
生4:我注意到了“仿佛风一吹就会断掉似的”这句话,更能感受到用“抛”字的精准,只有用“抛”字才能表现出那种陡峭、窄小、轻飘的感觉,让人望而生畏。
师:看,天游峰险得让人心惊胆寒,作者写得生动精妙,同学们品析得深刻到位。让我们用心地把这幅“险”得让人望而生畏的画面读出来。
【思考】
到底怎么样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词语呢?我们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运用感性的方式,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紧抓文本中关键词语,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领略语言表达之精妙,感悟文本主旨之精深,真正经历一次语言文字的精神洗礼。
要想真正领略天游峰之险,品味出“抛”字的精妙是关键。一个小小的“抛”字默默无言地静立于语言群山之中,如何将这个小小的“抛”字所蕴含的意境彰显出来呢?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平心静气地细细品味,充分调动感性认识,深入语言之林,细嚼慢咽,通过对“抛”字与“垂、挂、扔”等字词的比较、辨析,打通了词语鲜活画面与感性认识的通道。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进一步建构“抛”字描摹的形象之美,进一步开掘“抛”字展现的意蕴之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抛”字所表达的精准与生动,也真切地体验到了揣摩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愉悦之感。
总之,词语教学本来就应该精彩,应该充满醇香。让词语教学恢复它的本色,让词语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基本职责。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