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诗一世界 有“情 ”才经典

2012-04-29徐捷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12期

一、起惑:是“真经典”还是“被经典”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是古代文学殿堂里耀眼的瑰宝。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语言凝练、内涵博大、意境深远的千古名诗。《泊船瓜洲》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选自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这单元的主题是思念故乡,因此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乡之情理所当然地成了我课堂上的教学重点。我备课时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3. 了解“绿”字背后的小故事,感受“绿”字的妙用。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教学难点是搞清“京口”“瓜州”“钟山”这三个地名之间的关系以及感受“绿”字的妙用。

由于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备课,随后课堂教学进行得顺风顺水。通过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让学生顺利搞清了三个地名之间的关系,诗歌的大意在一番简单的交流和点拨下,学生也顺利地理解了。对于思乡之情,学生从“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而有关“绿”字的妙用,在融入了“资料袋”的内容后,学生似乎也都领会得不错。一切都令我十分满意,于是我胸有成竹地说:“《泊船瓜洲》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诗。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吗?”本来信心十足、满心期待着学生给予一声响亮的、肯定的回答,但等到的却是几声稀稀落落的“感受到了”的回应。显然,这些声音并非底气十足,而多数学生迷离的眼神更是清楚地告诉了我事实的真相:这首诗在学生们心里并不是“真经典”,它只是“被经典”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都以达成,但这样一首千古名诗却并没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显然对我是一个打击。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陷入了沉思……

二、破解:化“被经典”为“真经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段话点醒了我。我不禁自问: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通过简单地对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字面意思的理解,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思乡之情,但它仅需要学生逻辑思维的参与,不会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其次,在教学中,我虽然也对该诗的写作背景做过简单的介绍,但仅仅只是走了个形式,全然没有考虑如何借此唤起学生情感这一问题。

看来,没有让学生“动情”才是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动情呢?一番思考后,我决定“放上两把火”,以期能够重新点燃学生对这首诗的喜爱之情。

第一把火:想象情境,字字显真情

如何让一个没怎么离开过家乡,也没什么独立生活经验的孩子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那份沉甸甸的思乡之情呢?这是摆在我面前亟待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我想到的对策是想象情境。我先设计了两个问题供学生交流。

1.你有过较长时间离开家乡的经历吗?

2.你有过较长时间独自在家的经历吗?

令人欣喜的是,在抛出这两个问题后,一只只小手迅速地举了起来,学生们急切地盼望着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生1:我曾经在重庆的一个叔叔家住过大半个月,头几天感觉很新鲜、很好玩,但后来非常想家,想念爸爸妈妈,就想着能早点回家。

生2:我曾经一个人在家里待过大半天。中饭是自己做的。虽然我会烧菜,但没有妈妈烧得好吃,而且烧菜很麻烦。我体会到了一个人生活很不容易。

看来,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还不少。于是我趁热打铁,赶紧抛出了第三个交流话题:请你想象一下长时间独自一人在异乡的生活。说说感受。

果然,有了前面的回忆和体会,想象情境顿时变得清晰而真实起来。

生1:我觉得一个人长时间在异乡的日子应该是很孤独的。

生2:身边没有亲人和朋友,感觉会很寂寞。

生3:一切都得靠自己,日子会很艰辛。

也许,学生天真的想象跟王安石真实的生活会有不小的差距,但这种想象无疑是有价值的,因为经过这番想象和交流,学生对于思乡之情的体会已不再是字面的、肤浅的,而是融入了自己生命体验在里面的深刻的共鸣。

所以,我最后说道:是啊,孩子们,“明月何时照我还”,这短短的七个字中包含着多么深切的感情啊!

第二把火:融入背景,小诗蕴大意

想象情境之后,学生对诗人身在异乡的那份思乡之情已经有了深一层的体会,但这种体会毕竟来自于较为浅薄的自身生命的体验,毋庸置疑,王安石本人的思乡之情要比之深刻得多,也复杂得多!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窥视到诗人简练文字背后更为博大的精神世界呢?我想,诗歌的写作背景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于是,我布置了课后搜集诗歌写作背景的作业,并在随后的课堂上进行了交流。

师:让我们再来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做一番了解吧!谁先来介绍你搜集到的资料?

生1: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已经50多岁了。他之前做过宰相,但后来被罢免了。

师:他为什么被罢免了呢?

生2:他想推行新法,但是没有成功。

师:你觉得推行新法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2:很多人攻击他,反对他。

师:确实,推行新法的过程艰辛无比,充满坎坷。

生3:这首诗写于王安石重新被启用时,第二次推行新法的上任途中。

听到这儿,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便说道: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有没有新的体会和发现?

生4:“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话让我觉得王安石还没到京城就已经想着回故乡了,说明他对再次推行新法信心不大,不太想去。(显然这样的理解比之前单纯的思乡之情要深刻得多了)

生5:“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代表希望,说明王安石对这次变法还是心怀希望的。(太棒了,孩子!我为你独创性的理解而喝彩)

师:是啊,短短的两句话,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王安石此时的感受?

生6:矛盾。

生7:犹豫。

经典的作品往往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往往是丰富的,而非浅薄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感受到精炼的文字背后那博大的内心世界,才能让他们品味到经典的味道。

我最后总结道:原来,看似简单的诗句背后却蕴藏着诗人如此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真是小诗有大情,小诗蕴大意啊!

三、反思:入境悟情,品味经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写道: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深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说第二次教学相比第一次有了质的飞跃,我想其根本原因在于后者成功地唤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让他们真正因诗而“动了情”。那么,教师怎么做才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呢?我想可以从入境和悟情两个层次上展开教学。

1.入境,一诗一世界

所谓入境,就是读者在脑海中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清晰可见的环境,并把自己置身于其中,如此便可在最大限度上和作者取得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眼前所见只是一个个孤零零的汉字,又怎么可能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呢?而如果学生能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并插上想象的翅膀,将一个个精妙的汉字转换为相应可感的环境,那么他们将发现,每一首看似简单的诗歌背后都有着一个精彩纷呈的博大世界。

我在二次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想象情境的环节,其目的就是想引学生入境,希望他们能借助自身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切实体会到一个异乡人的思乡之情。学生的想象越真实而具体,他们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越深刻。不经意间,他们就真正“动了情”。

2.悟情,有“情”才“经典”

“入境”让学生“动了情”,但是这种情感和诗歌中诗人的真实情感有着一定的偏差。所以,怎样让学生悟诗歌的情、悟诗人的情,也是教师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针对这一点,我认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领着学生回到诗人做诗的历史现场,去熟悉诗歌的创作背景。因为,它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将学生的想象和诗歌的真实意境紧密联系到一起,为他们打开洞悉诗人内心世界的大门。同时,对诗歌创作背景的熟悉还能更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一个个汉字都化身为血肉之身,让诗歌散发出更为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比如,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名诗《过零丁洋》,假如读者能与诗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不幸被俘却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相联系,那是何等的惊天地、泣鬼神啊!

因此,我在《泊船瓜洲》的第二次教学中,设计了交流诗歌写作背景的环节。果然,随着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进一步熟悉,他们对诗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让整首诗的理解不再单一与浅薄,而是显出深意和厚度,这才是经典应该有的味道!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