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儿童的天性飞扬

2012-04-29黄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12期

偶尔在一则早教广告上看到这样的话:“不要毁掉孩子设计内在生命的软蜡。”仔细品读,觉得很有道理。是呀,孩子的天性不就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吗?这蜡烛能点亮孩子的生活,让生活多姿多彩;这蜡烛能点燃孩子的潜能,让潜能无限被挖掘。如果给蜡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它就能一直灿烂地燃烧;换句话说,顺应儿童的天性就等于更好的发展儿童。那么,只要我们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就一定能达成语文课堂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一、问——叩开求索的大门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类生来都是渴于求知的。儿童就是通过问来叩开求索大门的。下雨了,他们会问:“小雨点是从哪里来的呢?”天晴了,他们会问:“彩虹上可以滑滑梯吗?”夏天的傍晚,他们对着提着小灯笼的萤火虫好奇;冬天的早晨,他们冲着结满冰花的窗户发呆……儿童的脑海里,总是充满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语文课堂要做到有效性,首先就要允许儿童问。只有弄懂儿童想知道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语文教学。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首先以学生为本,激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索欲望。“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于老师亲切地笑问。“为什么是第一次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畅所欲言。接下来,于老师安排了初读环节。可以想象,有了这一设“疑”环节,学生初读时定会兴趣盎然。

二、想——激起思想的浪花

好想,也是儿童的天性。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积极讨论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才能不断内化教学内容。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只有儿童通过主动思维生成的知识结构,才是真正牢固的。语文课堂要做到有效性,注重儿童的想是方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难点在于: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文章对于樟树的外形和特点花了很大篇幅,对于宋庆龄的品质却是只字未提。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后者呢?教学伊始,教者深入思考:宋庆龄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仅仅通过课文,学生是无法领会到她身上“拒虫”的可贵品质的;课堂上,补充宋庆龄生平,时间有限,无法让大部分学生理解。到头来,可能还是会灌输……几个方案否定后,笔者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如下处理:1、课前要求学生自主搜集宋庆龄的资料,小故事更好(生动的情节更利于学生理解);2、上课前让学生进行资料展示及汇报,再交流对宋庆龄的初步认识;3、课堂上PPT展示宋庆龄生平,教者深情描述。最后将画面定格:樟树的背景上,年轻的宋庆龄身着黑衣微笑着端坐。片刻过后,平静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宋庆龄为妇女、儿童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们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教者让学生充分认识宋庆龄,以此激起他们的主动思考,并通过主动思考,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搜集、展示、讨论、静思等环节,将课堂推向深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玩——演艺生命的精彩

好玩,亦是儿童的天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师能在孩子的学习中融入娱乐,必然会事半功倍。因为孩子在快乐的时候,最易于开放思维,接受新事物。

很多语文教师怕教作文,因为作文不像语文,它无本可依;很多学生也怕写作文,因为作文无法参考,总是不知如何下笔。可李吉林老师的学生们,他们爱写作文。当时的《人民日报》头版就发表了那批孩子二年级时的文章。看来他们不仅爱写,还会写,能写,写得好。这些都是源自于李老师先进的理念。她带着学生去野外,在大自然广阔无垠的世界里,孩子们看、听、闻,他们奔跑、跳跃、欢笑。李老师说,在那样的情境中,绝不像在上课,而是在玩,在快乐地有滋有味地玩。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学生迫不及待地告诉她,他们的所见所想;她带着学生去“过节”,过原本就有的“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也过“南瓜节”“丰收节”“读书节”等自创节日。在“节日”里,学生跑到果园里摘果子,来到市场上选南瓜,飞进书堆里当蜜蜂……学生有得吃、有得闹、有得疯。在这样的主题大单元活动中,孩子亲自上阵,他们是厨师、是农民、是诗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留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是文化,更是体验、欢笑。这些“玩”的经历,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激情,更润色了他们生动的文字。反思我们的作文课堂,多的是讲授,多的是灌输。难怪蒙台梭利会说,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而勉强去做就要花费加倍的时间与劳苦。

卢梭早就指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教育应当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儿童好问、好想、好玩。语文课堂上就让他们尽情地问,尽情地想,尽情地玩,飞扬他们的天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思维,那样,定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