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让文本解读走向更深更远处

2012-04-29陆玮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12期

对文本的解读是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师只有正确、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地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在小学阅读指导课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一起去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习得语文的基本知识,培养语文方面的基本素养。文本解读的能力与教师基本素质直接联系。著名的教育家窦桂梅老师就曾说过:“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文本解读的深度。”是的,对文本的解读,一般的教师都是只会按部就班,按照教参上提供给我们的理解来进行,很少能听到教参之外的“不同的声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与我们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关;二是我们的教师缺乏创新的意识,跳不出教参所给我们的框框。教参,其实只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参考而绝非是标准。要想有创新,想在文本解读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必须跳出教材的框框,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文本,这样或许可以让文本解读走向更深更远处。

一、创新,拓展文本解读的广度

文本的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所执教的这一文本上,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从横向、纵向的角度拓展文本解读的广度,让文本置身于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深意。而要拓展文本解读的广度,最重要的是要教师具有勇于创新的意识。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拓展文本解读的广度。

笔者曾经听过一名教师执教《理想的风筝》一课。该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站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课堂上,教师将作家苏叔阳一次次引入课堂教学环节,先是出示作家苏叔阳在遭遇逆境时所说的话,之后又讲述苏叔阳同癌症病魔抗争的事实,最后让学生想象作家在又一年春天来到时除了看到春天的美景还会看到些什么。乍一看,似乎这些关于作家的事情对本课文的教学有些无足轻重,但是仔细思考,我们发现:不正是刘老师的自信、坚强、乐观感染了苏叔阳,让他能坚持与癌症抗争十几年并且笔耕不辍,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这样一来,文本中刘老师那乐观、坚强、自信的形象也一下子走进了孩子的心中,变得更为高大伟岸起来,孩子对于文本的理解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更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意蕴。

二、创新,挖掘文本解读的深度

文本的解读因人而异,因师而异。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直接关乎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为了学生的生命发展,教师要贴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文本挖掘,解读出文本的深度。同样,挖掘文本的深度更需要教师的领异标新,要创造性地跳出教参的束缚,正确引领着孩子走向文本的更深更远处。

想起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一课。古诗《游园不值》一直以来更多地被视为写景之作,描写春光的明媚、万物的生机。但窦桂梅老师把着眼点放在题目中的“值”字上,在“值”字上仔细推敲诗意。她理解的《游园不值》耐人寻味。“值”在此文中是遇到的意思,诗题的意思本是游园时没有遇见园主人。但窦老师却赋予它耐人寻味的独到见解:不遇中有遇,人生可遇而不可求。这是一番多么让人深思的独到见解啊!叶绍翁在游园时没有遇到园主人,但是却遇到了“苍苔”,遇到了“柴门”,还遇到了“一枝红杏”,真是不遇中有遇啊!窦老师的理解超越了平常、超越了世俗,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让人赞叹不绝!窦老师何以有如此高深的见解?窦老师的独到见解来源于她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我们的教师总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几乎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照本宣科、“照参教学”,但是窦老师却不一样。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敢于突破教参的束缚,用自己独特的自由的灵魂来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感悟诗境、领悟诗情。

三、创新,找准文本解读的角度

文本的解读需要教师找准一个恰当的角度,站在一个特定的角度去思考和解读文本,就一定能事半功倍。而这个文本理解的角度却是最难寻找的。要找准解读的角度,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以文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为切入口,来把握文章精髓和要义。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她创造性地先出示了文中三句含有“没想到”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三句话,体会三个“没想到”所蕴涵的深意。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诵读中,学生理解了文中儿子的愧疚,理解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教者正是用自己独特的富有创新意识的眼光,找准了文本解读的角度,从一个不落俗套的角度去挖掘了文本的意义。

文本的深度解读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富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向文本更深更远处行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