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2012-04-29郑红祥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备课充分是前提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可以说,任何一堂高效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那么,备课该怎么备、备些什么呢?笔者以人教版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为例谈谈备课时的一些做法。
1.纯文本阅读,读透教材
教学一篇课文,备课应从熟读教材开始。首先应对教材进行纯文本阅读,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其人,了解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写作的方法,感悟文章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可以知道《鱼游到了纸上》(以下简称《鱼》)作者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线索,写了他在玉泉观鱼、画鱼,把鱼画活了的事,赞扬了青年勤奋专注、不懈追求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课文在写法上有两大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
2.明承载任务,确立教学目标
熟读教材后,要明确该教材在该学段该单元承载的导学任务,结合资料的查阅读懂编者的用意,充分了解学情后确立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如何突出重点上,多方位、多形式地围绕重点进行教学,有的放矢,就会事半功倍、提高效率。《鱼》是中段“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专题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受到“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心灵启示;二是让学生初步领悟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因此,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3.预设问题,确定教学思路
吃透教材后,应结合课后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或障碍点适当进行整合,预设兼顾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相结合的问题,以此为框架确定教学思路,制定教学环节。《鱼》一课的教学思路以及预设的问题如下:(1)课文写了青年的什么事?(2)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青年?(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它与“先游到了我心里”有什么关系?教学以此为主线展开。
4.备必训点,落实于教学过程
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语文课离不开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备课时必须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的任务有所侧重地备些必训点,落实于教学过程中。《鱼》一课,我预备了以下必训点:(1)难读字“澈”、多音字“似”的认读、比较,难写字“港”“徽”的笔顺指导与字形记忆。(2)对青年外貌描写的感情朗读与仿说。(3)课文6-8自然段的朗读指导,读出青年的专注与人们的赞叹。(4)体会句子的意思(如:鱼游到了纸上)。(5)根据第七自然段进行仿说、仿写,课后进行小练笔等。
二、 红杏枝头春意闹——教法灵活是保证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那怎样选择教学方法呢?
1.指令明确,问题有效
组织教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而课堂组织是否有序,跟教师发出的指令是否明确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学中,教师的指令必须明确,言简意赅。如让学生自学课文时,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讨论、交流时有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有细致的分工等。同样,教师的提问,也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提出的有效问题,要杜绝“对不对”“是不是”等无效问题。这样教学时间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就能用在刀刃上。
2.疏密有致,区别对待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这是古人对国画的构图技巧的精辟论述。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透不过去。教学艺术也应讲究“疏”与“密”的关系,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应根据其承载的不同任务讲究使用时间的长短、讲究训练节奏的快慢。对非重点内容或学生自己可以学懂的部分,则少用时间,加快速度,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对重点难点内容,则必须是浓墨重彩,认真描画,或详细讲解,或启发诱导,或组织讨论,这是教学上的工笔画。
3.长文短教,省时高效
有些篇幅很长的精读课文 ,按常规教法,往往费时费力,效果一般。这就要讲究长文短教的技巧。如第八册《夜莺之歌》一课的教学,我紧紧围绕“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重点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以填充说理由的方式读悟课文。在填与找的教学活动中,融入字词、重点句段的体会、朗读等训练,以高浓度、高密度的课堂活动,避免了逐段讲解耗时长、低效率的问题。
4.入情入境,以情传情
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和思维能力。语文课堂要积极营造相互理解、尊重、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语文课堂还可借助小黑板、插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具或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思维更活跃。
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更是参与者。教师的示范,积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斯霞老师说得好:“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对课表现出最大的热情,全身心地融入课堂。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手势、语言等传递自己的情感,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用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成机智是根本
课堂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它一般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多方面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生成是灵动的,是预设生成和课堂激活生成的结合体,它伴随着教学的整个过程而随时都会产生。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质疑、回答等生成细节加以利用,或作精妙、简要的点拨,或以此为主题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那么就会迸发思想的火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会得到较快提高,思维能力会得到较好的训练,课堂效率也就得以提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生成的问题比预设生成更具有灵活性和挑战性,它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果断取舍,因势利导把课堂生成巧妙引入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便会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动态高效的课堂。可以说,注重课堂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在教学第八册《普罗米修斯》一课时,两位学生在讨论“普罗米修斯是位怎样的神”这一问题时,却因谈及宙斯是好的还是坏的争得面红耳赤。对这一细节,我认为这是实现以课文为生发点,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这一单元目标的契机,灵机一动,就这个问题增设了评价众神的环节。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有关词句,给故事中出现的几位神灵以评价。在学生充分阅读、讨论、交流后,我小结道:“你们谈得真好。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有众神之王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等,和他们有关的神话和传说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找来读一读。”这一教学环节,由于生成的问题来源于学生,他们急于知道各位神是何许人,急于想给予他们评价,便会认真读书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揣摩。这样,学生读书兴趣浓厚,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读书效果也就好,加上教师的引导,读故事、讲故事的兴趣自然就被激发了。
四、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有所得是关键
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高效,关键看学生在40分钟内是否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语文能力是否得到较大提高。一节高效的课必然是学生学有所得的课,而且是“得”的质量要高,要掌握得牢,日后会运用。“得”要解决“得什么”“怎样得”的问题。“得什么”指学到的知识、技能等,“怎样得”则指学习方法的习得。也就是说,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还要习得学习知识、技能的方法,即学会学习。
怎样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学有所得?要想方设法传授方法给他们,启发他们思考,训练他们的技能。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做到要背的能背、要写的能写、要说的能说,日后又能灵活运用,那学生也就真正学有所得了。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会受益无穷。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要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出示第七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青年画鱼专心,一丝不苟)
2.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把一个画鱼专注的青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青年的神态、动作,还有作者的想象,要求学生做不同记号)
3.作者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
(关联词“有时……有时”;“好像”、“仿佛”则用来写作者的想象)
4.小结:写一个人可以写他做事时的神态、动作,还可以加上作者的想象,要用恰当的词连起来。
5.你能模仿作者的方法,说一说一个认真学习(弹琴、画画、扫地、擦玻璃)的同学吗?把你觉得说得最满意的写下来。
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向很明确,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口、手、眼、脑并用,把读和说、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适时进行方法的传授,丝丝入扣,于无痕中引导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涵,掌握了习作方法。这样的教学,学生必有所得。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能认真充分地备教材、备学生、备辅助教具或手段,上课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围绕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听、多说、多写,学会学习,课堂效率就必然能得到提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