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扶”的艺术

2012-04-29孙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12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扶”的教学正是适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所谓“扶”,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设计巧妙的学习方式或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提高表达、概括等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扶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意识地注重语文教学中扶的功能、特点和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扶的功能

1.解决疑难的功能

由于学生认知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如果让学生直面困难,那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强加的被动行为,很难在脑海里留下痕迹;如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扶,就可促使学生在教师巧妙的点拨下,受到启发,再依靠自己的努力而突破难点,从而化解难题。有时一个形象画面的展示,可使学生找到突破口;一句语言的暗示,可促使学生恍然大悟;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可展现难题中所描述的情境……

2.引正思路的功能

教学中,当发现学生思考问题出现偏差,有的甚至离题较远时,我们要以扶进行微调,帮助学生改正思路,使其少走弯路,步入正题。如一个将错就错的运用,会使学生突然醒悟,从而进行自我纠正;一个适时的追问,会使学生渐入文章主题,深刻领会中心;一个迂回的穿插,可让学生发现问题而进行自我反思;一个事例的引入,可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效仿。

3.拓展思维的功能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验浅,容易片面理解内容,机械运用知识。如果教师能巧扶,可诱其变更思维角度,拓展思维空间。如果学生思考集中在一个点上,可由点生发开去,引导进行逐步分层探究;如学生思考停留在一个主题上,可由这主题进行发散,铺展开去,引导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探究;如果学生运用知识仅拘泥于一种形式,可由这种形式引导他们向不同方向延伸,开阔思路,以促使学生多种形式地运用,进而达到独立运用的目的。

4.整合知识的功能

小学生由于对知识的驾驭能力有限,难以对知识进行有条理性的整理,缺乏整体印象,通过扶可促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集成点、连成线、组成面、构成体,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如果学生对知识掌握杂乱,可通过疏理顺序进行扶,让知识具有条理性;如果学生对知识掌握分散,可通过联系进行扶,便于归纳知识的整体性;如果学生对知识理不清头绪,可通过比较进行扶,便于掌握的知识准确性……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根据知识的内容、结构和规律来理解、运用和积累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二、扶的特点

1.时机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扶时要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将其安排在学生思维的“愤悱”之际。只有在思维的纠结处突破,才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启迪智慧,达到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善于捕捉扶的契机,根据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学生心欲求通而未得、口欲言之而未能时,便用心诱导,刻意点拨,保证扶的时效性。

2.双主性

主导和主体的双主地位同时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只有通过教师的导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才能诱发学习动力,保证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学中要始终置学生于主体地位,要给学生思维主动权和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调动起他们的热情,而不是越俎代庖。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扶的尺度,及时调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与学的良性配合。

3.针对性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学中倡导的理念。教学中,我们一要因教学情形的多样化,做到情况不同,方法不雷同;二要因教学对象不同,做到水平不一,方式方法有差异;三要因教学目标的不一致,做到目标不同方法有变;四要因教学内容的差异,做到方法有异。扶的过程中只有注重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增强实效性。

4全面性

扶的运用,要体现功效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既要注意知识的理解,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既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要培养口头表达等学习能力;既要注意情感因素,又要注意智能因素。它是个多元的立体型的目标,所以扶的时候要兼顾到诸多因素,确保学生全面受益。

5.技巧性

首先扶的目标要明确。碰到课堂意外时能及时发现,快速变通,“化险为夷”,使教学始终指向预定目标。其次,扶的方法要得当。注意诱导学生深入思考或变通考虑,让思路畅通。最后,注意把握时间分寸。扶多是教学插曲,须惜时如金、语言精当、方法简单、过程隐蔽。

三、扶的方法

1.平坡法

如果学生面对提问紧皱眉头,不知怎样下手,可探明原因,巧指迷津,降低难度;如果问题难度太大,可细化并及时铺垫,接通思路,或通过转换,迂回设问,借助原型启发;如果因问题陌生,可通过形象化的演示,变通思维;如果问题很大,难以一下子归纳到位,可及时记录,化零散为整合……如执教《孔子游春》一课时,在谈及最重要的“论水”部分时,文中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等真君子的品质。学生边读边解析时,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水当然像书上写的有这么多品质,可水也有不足之处啊,如带来洪涝灾难等。孔子干吗避开这个话题呢?”此问一出,孩子们都窃窃私语起来:就是,说得这么完美,就没有缺陷吗?……我引导:“孔子借水来喻真君子,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一问激起千层浪,一阵安静后陆续有人举手:“借水来告诉弟子们做一个像水一样的真君子!”“干巴巴的道理说起来无味,但是经孔子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弟子们立即能领悟老师的意图,真是‘润物细无声’啊!”“不仅道理明白,而且还加深了印象,一举多得。”……紧接着我追问:“那么孔子是位什么样的老师啊?”学生立即答道:循循善诱、教学有方、谆谆教诲、很有教育方法……于是我指向那位提问的学生:“你现在能回答刚才自己提的问题了吗?”“明白了,因为孔子是有目的地论水的,他通过水来教育弟子。水有很多优点,也有缺点,但优点甚多,又是用来教育的,当然不能讲水的缺点,否则与主题就违背了,这真是无痕的教育。孔子不愧为大教育家啊!”他高兴地答道。真是个完美的小结啊。

2.引辩法

因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课堂上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甚至与文本内容背道而驰的答案。对此,教者可不能作仲裁者,而是抓住契机,引辩启思,于争辩中统一认识。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深刻、不易遗忘。如,执教《理想的风筝》时,里面有段话:“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这段话中有很多个“转”字,到底读zhuàn还是zhuǎn,学生争论不休。于是,我引导孩子迅速查字典,分别了解不同读音的意思,再区别。孩子们纷纷行动,过一会儿,就有人举手:“当读zhuǎn时意为转时要改变方向,读zhuàn时意为以一个点为中心使劲用力地转。”“同样都是转,它们的细微差别在哪里?”我又追问。“一个偏于方向改变,一个偏于不改变方向只是在用力转。”“那么请你根据这个区别好好地读读这段话,该如何读这几个转呢?”经过这么一番彻查”,孩子们纷纷感悟到了,很快就把问题准确地解决了。这样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加深印象,让孩子们明白以后碰到这类问题解决的方法。

3.归谬法

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背道而驰,可将错就错,以归谬法将学生引入圈套,让其碰壁,促其顿悟。在教学《诺贝尔》这课时,学生们从语言文字中逐步感悟出坚持不懈、不断探索、为人类作贡献的诺贝尔的人物形象。突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诺贝尔是很自私的,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彰显自己,为自己表功。你看,他可以为自己的所谓的事业牺牲最挚爱的亲人,明知道实验很危险,却还让自己的兄弟父亲参与,一个连自己亲人的生命都不顾的人难道不是个自私的人吗?”此话一出,引起哗然。“有道理啊,经你这么一说,他还真是自私!自私到可以不要亲人的生命,自私到在清澈的湖上做化学实验而未顾及会污染水源啊,自私到用自己的专利赚取巨额财富,真自私!”我饱含激情的“控诉”再加上课外资料的添油加醋,一下子把学生给蒙住了。课堂静默了一段时间,渐渐地开始讨论起来。不一会儿,陆续有学生举手。“不是自私,他把所挣的钱设立了诺贝尔奖,为了鼓励更多人为人类造福。”“文中说他是看到工人们非常辛苦且低效的工作而想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出发点是为大众的。”“文中说他与哥哥、父亲一起发明了炸药,说明他们是理解并支持诺贝尔的,也乐于参与,尽管后面出事了,但是这种意外又怎么能说是自私呢,而且诺贝尔自己也差点被炸死。”……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都从文中找到根据进行辩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学生在课文中走了个来回。

4.疏导法

教学中,如果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则通过扶引导学生纠正思路。如果问题简单,当即就应给予答复;如果问题需要稍加思考,就让课堂静默一段时间,当堂解决;如果问题复杂,需要查找资料,就留下期待,造成悬念,激发主动求知,引导学生到广阔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执教完《三打白骨精》后,学生对孙悟空、唐僧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基本是从本课中得出的机智勇敢、心地善良等。这时有学生就质疑:“我觉得唐僧并不是单单心地善良,还有胆小怕事、畏畏缩缩的,不敢面对权威。”又有一个学生提出:“孙悟空挺有个性,敢于直面权威,挑战权威,对玉皇大帝这样的昏君就应该给点厉害瞧瞧。”一下子,教室里就议论开来。快下课时,我总结道:“首先表扬同学们的质疑精神和探究品质,其次想说你们刚才的问题或者评价是否正确合理,有待同学们好好去读读《西游记》原著,并且了解作者吴承恩当时的写作背景,想想他为什么写这部书,究竟想表现什么。相信读了原著,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会更立体、更丰富。”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