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切入点
2012-04-29刘立新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必须变无效教学为有效教学,变低效学习为高效学习,就必须把握“问题情境”、“结构材料”、“探究方法”、“自主探究”四个切入点,实现小学科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2-0053-02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那么,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为先导
“问题情境”是指学习者觉察到一种有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对呈现的新认知不能同化而出现认知冲突的心理状态。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去思考、想象、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资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等,让学生能够直面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从而造成“认知失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以《热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为例:烧开水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上课伊始我问学生:“你们见过水烧开了可水里的鱼儿仍悠闲的游动吗?(学生半信半疑)今天老师让你们看看这神奇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我把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放入一个大试管中,用酒精灯对着试管的上部烧,学生惊奇地发现: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然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实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质疑思维,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也许跟加热的部位有关?生2:下面水温比上面的低;生3:水温从上面传到下面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的探求欲望油然而生,为探究“热是怎样传播的”埋下伏笔。
二、以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为前提
我国著名的科学启蒙教育专家刘默耕老师说过: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儿童念书”,也不再是一味的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传授,而是要为儿童精心设计所要认识的实际事物的“有结构的材料”,即能体现一定科学概念的材料,指导儿童去探索。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材料的选取、组合以及教给学生的次序帮助学生提高探究兴趣,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这种材料,既能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能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探究材料一大堆,探究效果却很小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缺少结构性。
以《磁铁》一课为例:磁铁能吸铁是磁铁的最基本的性质,“能吸铁”不同于“只能吸铁”。为防止学生陷入认识误区,课前我为学生精心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大头针、牙签、橡皮、塑料尺、铁皮、纸片、铜丝、硬币(镍质)等材料,在学生探究前先让学生认识材料的主要成分,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发现磁铁能吸引大头针、铁皮、硬币等。在被磁铁吸引的物品中,大头针和铁皮为铁质材料,而硬币为镍质材料,学生在归纳磁铁性质时也就自然而然得出:磁铁能吸铁而非只能吸铁。
三、以寻求最优化的方法为突破口
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科学方法只有融入真实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新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实验强调自主性和开放性,实验也由验证性实验更多的向探究性实验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实验指导和材料的准备上产生困难,如果教师不一一指导,学生在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探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以《认识液体》一课为例:蜂蜜是否透明对于成人来说毋庸置疑,但对于刚刚踏人三年级的学生来讲,用肉眼看却很难分辨。以下为真实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种液体的透明度。
生1:老师!我们觉得蜂蜜是不透明的,因为,隔着蜂蜜我们看不见对面的手指。
生:蜂蜜是不透明的。蜂蜜是透明的。(学生争论不休)
师:赞成蜂蜜是透明的说一说理由。
生2:虽然隔着蜂蜜瓶看不见手指,但是好的蜂蜜应该是透明的,我妈妈每次带我去超市都挑选色泽透亮的蜂蜜,因为那才是真正的蜂蜜。
师:那么,今天同学们带来的蜂蜜都是假蜂蜜吗?
生3:我带来的还是名牌产品,他带来的也许是假的。(学生再一次争论)
师:现在我们暂且不考虑蜂蜜的真假性,我也相信大多数小组带来的蜂蜜是正宗厂家生产的产品。请同学们换一种方法试试。(学生纷纷选择其它方法进行观察)
生4:(大声)老师!隔着蜂蜜能看清科学书上的字。
师:(惊奇地)真的吗?同学们按他的方法试试。
生齐:看到了,看到了!(学生兴高采烈!)
课后,经过对学生的询问,才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什么是“透明”这一概念本身就说不清,再加上教师只是让学生用眼观察,至于如何观察交代不清,使得观察只是停留在“面”(眼睛)上,没有深入到观察的本质(方法)上。问题出在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多注意让学生做而忽视让学生学会如何做?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不佳。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探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探究的进程和探究的效果。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对打造高效课堂至关重要。
四、以落实自主性探究为关键
我们来看看“自主探究”的定义:它是一种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体现学生是否进行自主性探究,主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事实上,很多科学课,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都是事先尽可能为学生设计好所谓的自主探究活动,包括方法、步骤、分工以及注意事项等等。这样做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自主探究行为大打折扣,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未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为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并没有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按部就班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探究,而是事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材料,如:水槽、烧杯、橡皮泥、花生,硬币、吸管,细线、泡沫板、气球、可乐瓶、鸡蛋、盐、糖、注射器、潜艇模型等。课上让学生利用以上材料完成4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挑战实验一:不借助任何材料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
挑战实验二:借助于其它材料使沉在水里的硬币浮起来。
挑战实验三:用更好的方法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
挑战实验四:让小潜艇在水中自由的沉浮。
由于每一项挑战都有具体的规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按规则设计并选取器材,既避免了无序探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多种自主性实践活动发现:可以通过改变形状、借助漂浮物、水里加盐、减轻自身重量等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所为、所思,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探究的权力还给学生,把科学课堂还给学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 张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