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用学具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012-04-29李卫华徐瑞士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2年12期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理解算理,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操作;实践能力;提高智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2-0048-0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所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学具是必不可少的。

一、使用学具,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一)使用学具,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探索能力

实践表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可以让学生用12个(或18个、24个等)小木块,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在操作时思考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因为结论是学生自己通过操作实验“发现”的,所以更容易理解,并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使用学具,培养学生迁移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认识从表象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拼摆平面图形(如把平行四边形等图形通过拼摆变成长方形),可以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等。通过操作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旧知转化为新知,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把新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这样不但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使用学具,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具的操作和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动手动脑、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可以促进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高。

二、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合作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合作操作学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可以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Sh。再如学习了“测量”后,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测量操场的周长等等。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使用学具,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可以促进表象的形成。因为动手操作需要手脑并用,通过感知直观形象的学具,而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进而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可以让学生把12个圆片分成两份,可能出现6种结果:一份1个,另一份11个;一份2个,另一份10个;……一份5个,另一份7个;两份各6个。学生分完后交流分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哪种分法“公平”?学生通过以上活动可以发现,只有最后一种分法分得“公平”——每份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学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发现”“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

四、使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千般好,数形分离劳燕飞。”也就是说,把数与形结合起来,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学具的操作,正好符合数形结合的要求。

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中,“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是教学的难点,而十位上除后出现余数的情况(如48-3)更是难点中的难点,48-3,学生不知道十位上余下的“1”要和个位上的“8”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成3份,每份1捆(1个10),十位商1;剩下的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解开与8根合并成18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6根,所以个位商6。通过摆小棒让学生感知算理,让学生把动手操作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同时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使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就来源于此。据此,2001年发布的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了基本的课程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信心等等。

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爱玩、爱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所以让他们利用学具动手操作,给他们提供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如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小棒自制三角形学具并来回拉动,让他们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效果也要比单纯地由教师讲好得多。

六、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而且与多种非智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在学知识、提高智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学习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等。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利用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学习正方形”时,可让学生利用正方形纸自主探索正方形的特点。学生可能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也可能用对折的方法来“发现”,或者用一个正方形来“测量”另一个相同的正方形……,再如,学过“面积”之后,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面积和操场的面积。

这样,通过操作和交流,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使用学具,提高学生的智能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半脑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脑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左右半脑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存在着很大的开发潜力。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生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因为操作需要左右手协调完成)。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除了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智能两种以外(传统的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只包括这两种),还至少包括空间智能、身体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多种智能。其中,身体/运动智能突出的人更适合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来学习。从这一方面来说,运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使身体/运动智能突出的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且促进他们这方面智能的提高。

[责任编辑 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