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儿童从《品德与社会》课堂走进社会
2012-04-29李宪东
摘要:课程源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所有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课堂走进社会,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只有贯彻引导生活的理念,使课程实施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观察、分析、实践、体验,从而使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才能实现课程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体验、参与、实践、感受;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2-0042-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这门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这门课程的核心,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中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所有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教师应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去观察、分析、解决、实践,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实效。
《走进残疾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进对残疾人尊重、友好的情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模拟残疾人的生活:可以用拐杖走路,要求腿不能用力;可以蒙上眼睛走路,先让他们分别从教室的前头沿着课桌之间的过道走到教室的后头,再让他们从学校大院一端走到另一端,随着路程的加长,他们感觉越来越困难。我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体验的机会。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感受,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了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生发了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产生了为残疾人让座、搀扶残疾人的自觉行为。
然而,这样做还不够,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让学生明白自己不仅属于一个家庭,更属于伟大的祖国、广大的社会和全体人民,要做建设和谐社会、魅力中国的优秀小公民。
我校很早就成立了小学生献爱心小组。学生除了为本、校贫困生提供帮助外,还与村里荣军、孤残老人长期结对子献爱心。他们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去给这些老人缝补衣服、打扫卫生,剪指甲、洗脚,为他们表演文艺节目。更为可贵的是孩子们用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和捡废品挣来的钱给老人们买了鸡蛋、牛奶等补养品,还给村里一位老革命残废军人买了一台录音机,受到了老人们的热情称赞。孩子们的先进事迹多次被《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媒体报道,我校少先大队、少先队员多次被区团委、区教育局、区残联授予“雷锋少先大队”、“优秀社会小公民”等荣誉称号。
在“献出爱心,延续生命”这一主题教学中,除了书上的插图和故事外,我还向学生提供了以下资料:首先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和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生前的一段录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时,教师里一片肃静,不少同学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对一代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充满了无限怀念之情,无不缅怀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之后,我又深情地告诉学生们,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深深爱戴他的中国人民。我还给同学们讲述了许多普通公民的这类事迹: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的眼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据《牛城晚报》报道,我市南宫籍青年、乡政府干部苏保华志愿献出了自己的骨髓;我市临西一农民向邢台市红十字会递交了申请,表达去世后自愿献出自己的遗体供医学专家解剖研究的请求。这些,都使同学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还带领学生参观市区街道上的市中心血站采血车,让孩子们采访无偿献血的人们,并以自己一直坚持每年献血,已献血2500毫升并荣获了邢台市无偿献血铜质奖章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到国家规定的献血年龄后,向社会献出适量的血液是安全的,是不会影响本人身体健康的;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是一件无尚光荣、崇高而自豪的事情,可以挽救很多危重病人的生命,送人玫瑰,留己余香。学生们纷纷表示,长大后要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并动员自己的父母等亲人们也积极参加这项活动。
在《身边的“朋友”》一课的课前调查中,学生们发现少数村民随处乱倒生活污水,致使冬季街巷结冰路滑,形成安全隐患。为此,我校积极配合村委会,采取措施制止这种不文明行为。学生们利用在街道玩耍之机监督村民,发现这种现象就当场劝阻、制止,必要时向村委会举报。如今,这种不良现象已被杜绝,村民走路有了安全感。我校所在村距离高速公路较近,有少数村民图方便,擅自进入高速公路围栏,拦截过往客车搭乘,而少数客车司机为多挣几个钱,则叫停就停。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安全隐患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消除。于是,孩子们就向市广播电台“行风热线”节日打电话反映,孩子们的做法受到了市交通运输局领导的称赞,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确保了交通大动脉的正常安全运行。
在“战争风云下的苦难”这一主题教学中,除了书上的图片、插图能吸引学生外,我们还补充了国内外重大时事,并在课堂上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劲头。2011年3月份,利比亚局势动乱引发了战争,正好在这个时间我们进行这一主题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我有意识地通过电视、网络,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让学生们切切实实认识到“人类渴望和平”;我又从网上下载了电影《南京大屠杀》的片段以及拉萨、乌鲁木齐骚乱的场面实况,再次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达赖反动集团、新疆的国内外分裂势力的丑恶嘴脸和罪恶行径,学生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纷纷表示,一定要倍加珍惜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远跟党走,听党指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我们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引导儿童从《品德与社会》课堂走进社会,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只有贯彻引导生活的理念,使我们的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在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分析、实践、体验,从而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才能实现这门课程的最终教育目的。
[责任编辑 韩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