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读文本,让每一节课都精彩

2012-04-29孟英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2年12期

摘要:教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决定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阅读方法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方法。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细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披文入情,带领学生品读文本,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带领学生品读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写作上的妙处,理解作者的心声。

关键词:高效课堂;文本细读;教学研究;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2-0033-02

在课堂教学中,我和同组教师围绕“文本细读”做了大胆的尝试,把时间和空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诵读文本。虽然老师们执教的年级段、教材版本不同,但都围绕文本细读,从不同层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理念上逐渐理解了什么是文本细读;从方法上逐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品读作者,畅游文本。概括起来文本细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

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有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暗含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的是行文线索,恰当利用题目,引发学生通读思考。

语文新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因此,我们对“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再认识在现阶段尤为重要。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整体感知”的提出,就是针对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把握”;针对教师在讲解中字词句篇、语法修辞常常面面俱到,主张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避免“肢解式的分析”。从课题人手,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脉络和灵魂。用浙江大学教授王尚文的话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声音。

二、在随文识字中细读文本

每堂语文课都有字词教学任务,关键在于是否孤立的识字,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发现,传统有效的字词教学方法不能丢,“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读写结合,落实双基。如执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小节三连音“乐呵呵、喜滋滋”ABB式词语学习,老师借机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用过的此类词语,如香喷喷、甜滋滋等。在反复品读,说一句话的训练中,体会三连音在诗句中的意义和价值。又如《盘古开天地》有一组对偶句“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老师不能简单处理,而要采取多种读法,范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不同语气变化读等初步理解欣赏对偶句的对称美和独特表达效果。再如《唯一的听众》一课对于描写老妇人和小男孩心理和神态描写的词语,学生就在随文诗意般朗读中理解领会了。这样的随文识字,细读文本,用北京大学教授朱光潜的一句话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只不过老师把“走”字,变成了“读”字。

三、品读重点词语,细读文本

句子是言语的基础,是表达情感的基本单位。一节课如果能抓住重点,也就找准了全文的切入点和主线,避免了一段一段串讲,不至于陷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窘境,学生就有了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感悟。如《唯一的听众》要抓住“唯一”二字,针对课题质疑,“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唯一来修饰?”“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指谁,她做了什么?”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找出“作为‘我’唯一的听众”,老教授讲的几段话,细细品读,读出韵味’、读出诗意,读懂老教授的话的真正含义以及对于“我”提高琴技的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领会文章的中心,理解课题的含义。避免了课堂乏味单调的一问一答,学生还能从一次次朗读中得到更深入的领会。

有些文本浅显,道理抽象,领会不透的,怎么处理?领会不出来的就让他读出来,读出情感了,也就读明白了。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品读重点两个字“送、替”;《盘古开天地》品读重点两个词“一片混沌、顶天蹬地”正是抓住了重点词语,细读文本,才有的放矢,凸显文中精华。用闽江学者南帆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

四、多种形式朗读体验,实现文本细读

高效课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都“动”起来了,他们沉浸在文本之中,课堂上书声琅琅,如涓涓细流,绵绵不绝。渐行渐远的只有曾经学生最厌倦的琐碎的提问和枯燥乏味的猜不透的问题答案。一位语文教学专家曾说过:“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不是老师一言堂安安静静,也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老师说的少,学生读的多。课堂上充满了读书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

五、重组文本,诗情画意

一位教师在《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上颇费周折,因为本文内容浅显,一读就懂,但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很零散,如果面面俱到,课时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老师没有按照常规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而是引导学生阅读,抓住“唯一的听众”老妇人与小男孩的对话,把老妇人所说的话语排列成行,打在大屏幕上,老师范读,学生一遍遍地品读,不失时机地引导,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边读边体会每次感觉上有什么变化。这种大胆的设计最大程度的凸显了文章的意境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读出了老人善意的谎言源于她高尚的心灵,体会到了老人善意的谎言其实是对年轻人的关爱和鼓励。虽然一堂课结束了,而美好的意境却深深埋在学生心中。这样的阅读用一位学者的话说就是把文本拆开来读。

总之,文本细读使阅读教学深入浅出,异彩纷呈。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细读就是大树的“根”,读得越细越深入,阅读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青翠欲滴。这就要求老师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扎实的语言功底,用细心启迪细心,用热情点燃热情,必须时时刻刻勤学苦练,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每位教师都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进行文本的细读,才能真正吃透教材,实现细读文本,让每一节课都精彩。

[责任编辑 王开贵]